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和周围水肿带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在不同时期用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脑出血的治疗方法(脱水、止血、抗炎及酌情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尼莫地平于患者发病后3 d用药,对血肿、水肿体积的影响及神经功能的动态变化。 结果 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血肿和水肿体积明显减小、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在应用尼莫地平10d后血肿体积由(25±10)ml变为(16±10)ml,水肿体积由(15±4)ml变为(25±8)ml;而对照组患者血肿体积由(25±11)ml变为(23±10)ml,水肿体积由(16±9)ml变为(35±22)ml,(P<0.05)。神经功能评分:第3天时,治疗组患者从24±10降至18±11,对照组患者从25±10降至25±6,两组比较P<0.05。 结论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对缩小血肿体积、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临床疗效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锥颅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基底核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旨在研究锥颅抽吸血肿治疗高血压性基底核区不同量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将81例脑基底核区出血的患者,分为锥颅血肿抽吸组(43例)和药物治疗组(38例),根据不同出血量,每组分成两个亚组,锥颅血肿抽吸组出血量40~80 ml为Ⅰa组28例,出血量>80 m1为Ⅱb组15例;药物治疗组出血量40~80 ml为Ⅱa组25例,出血量>80 ml为Ⅱb组13例。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法对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进行评分(MESSS),所有患者于发病后30 d行疗效评定,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a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41.7±0.6,治疗后评分为18.9±2.4;Ⅱa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41.6±0.8,治疗后评分为20.2±1.3:Ⅰb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42.1±0.6,治疗后评分为34.3±O.8;Ⅱb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42.2±0.4,治疗后评分为34.5±0.7。Ⅰa组患者在有效性方面显著优于Ⅱa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Ⅰb组Ⅱb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对于出血量在40~80 ml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行锥颅血肿抽吸治疗,创伤小、疗效肯定,值得推广;而>80ml的脑出血,建议行外科常规手术,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2例,随机分成两组各61例。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hs-CRP、NSE水平及NIHSS评分、残留血肿体积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间接收的9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随访3个月,研究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量表良好率为69. 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 00%,而再出血率则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再出血发生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5.
丹参对脑出血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中脑出血 (ICH)的神经功能恢复与血肿的清除关系密切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应用为ICH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但血肿分解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对脑组织具有损害作用 ,从而影响血肿清除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我们在ICH行血肿微创清除术后 ,即行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以期改善术后局部脑血流及代谢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 1999年 3月— 2 0 0 2年 8月间ICH病人共 3 3例 ,均符合 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3 3例病人均进行了血肿微创清除术 ,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纪秀连 《山东医药》2009,49(30):86-86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1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行锥颅溶吸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创伤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江油市九〇三医院收治的创伤性脑出血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血-脑脊液屏障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血肿量及血肿周围水肿量,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脑脊液屏障指数、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血-脑脊液屏障指数、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血肿量、血肿周围水肿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创伤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清除血肿、减轻血肿周围水肿程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家属意愿分为两组.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46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微创血肿清除术(微创组)42例,在CT引导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修订致残量表(mRS)对术后1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微创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较对照组(P<0.05);根据致残量表,微创组总有效率为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8%(P<0.05);微创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5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并可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10.
正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症,病情凶险,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2])。本文分析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山东省夏津县人民医院就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试验组(男67,女48),平均年龄(53.2±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龄脑梗死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7月—2011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科于发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75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年龄〈80岁组(121例)和年龄≥80岁组(54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例数。采用改良Rankin(mRS)评分对存活的ICH患者进行随访。结果①共31例(17.7%)患者于溶栓后24 h发生ICH,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的ICH发生率分别为15.7%和22.2%,SICH发生率分别为5.8%和14.8%,两组患者ICH和SICH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脑白质疏松(LA)患者中,年龄〈80岁组的ICH发生率(16.7%)低于年龄≥80岁组(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3,P=0.031);其余可能的危险因素,年龄〈80m岁组与≥80岁组的ICH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共23例ICH患者好转出院。出院后90 d随访显示,年龄〈80岁组患者的基本痊愈和轻中度残疾的比例高于年龄≥80岁组,重度残疾的比例低于年龄≥80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可能与高龄患者溶栓后早期ICH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应用尼莫地平与再出血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307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确诊SAH给予尼莫地平的时间分为3组,尼莫地平Ⅰ组108例,在发病≤3 d时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每日3次;尼莫地平Ⅱ组96例,首次给予尼莫地平距发病时间>3d;对照组103例,确诊为SAH后不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再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再出血率以尼莫地平Ⅰ组最低,对照组最高,对Hunt-HessⅡ级的SAH病例,尼莫地平Ⅰ组与对照组比较,x2=4.55,P<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预防SAH血管痉挛是安全的,不增加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FHF) is an infrequent but dreadful disease, defined by the appearance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ithin 8 wk after the onset of jaundice in patients with no known chronic liver disease[1]. Most FHF patients rapidly d…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形成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98只随机分为A、B、C 3个部分,分别检测脑含水量、AQP4蛋白和AQP4 mRNA,每部分又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采用干湿重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测定脑含水量、AQP4蛋白和AQP4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和模型组12 h之后脑含水量增加(P<0.05),1天时脑含水量明显增加(P<0.01),3天时脑含水量达到高峰并持续到5天,在相同的时间点,治疗组脑含水量比模型组明显少(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12 h之后AQP4蛋白和AQP4 m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1天时明显升高(P<0.01),3天达到高峰持续至5天,以后逐渐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AQP4蛋白、AQP4 mRNA均在低水平表达(P<0.05),1-5天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结论三七总皂甙可能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动态观察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脑水肿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行光单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及临床疗效的动态观察。并随机从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分别抽出10例患者行SPECT、CT的动态观察。图像的处理和临床疗效的评定采用盲法分析。结果 治疗组在SPECT、水肿带和临床疗效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尼莫地平不仅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和临床疗效,而且可减轻血肿周围水肿的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及其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动态变化。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用大鼠自体股动脉血液100μl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制成脑出血模型,动态观察脑水肿及其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脑水肿的测定应用干/湿重法,血肿周围脑组织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与出血对侧脑组织含水量间有显著差别,以出血后24~72 h最明显,至脑出血后第7天大致恢复正常。24 h出血侧基底节脑组织含水量为(77.80±0.53)%,出血对侧为(77.53±0.43)%;72 h出血侧基底节为(79.42±0.89)%,出血对侧为(77.64±0.34)%;假手术组手术侧基底节为(76.86±0.88)%,手术对侧为(76.89±0.87)%。血肿周围脑组织内部分神经元变性坏死;出血后6 h即可见少数单个散在炎性细胞浸润;24 h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加;72 h可见血肿周围及血肿内胶质细胞、血管增生;7 d时血肿明显缩小,胶质细胞及血管增生明显。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改变与其血肿周围组织形态学动态变化一致,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及血肿周围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是导致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The objective i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rescinda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 and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 to improve the pediatrician''s understanding of PRES combined with ICH in children.Patient concerns and Diagnosis: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patient developed symptoms of epilepsy and coma. Meanwhile, massive necrosi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small hemorrhage was observed in the left cerebellar hemisphere and left occipital lobe, respectively. The above symptoms were initially diagnosed as PRES.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After adjusting the anti-rejection drug regimen,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ild''s neurological symptoms were relieved, and the limb motor function gradually recovered during follow-up. Imaging examination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abnormal signals in brain.Conclusion:In general, children with PRES may further develop ICH and contribute to a poor prognosis. Early diagnosis, detection of risk factors and timely adjustment of medication regimen are the keys to prevent irreversible brain damage.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神经科急症.研究表明,凝血酶形成、红细胞溶解和铁离子均在脑出血后脑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凝血酶和铁离子在脑出血介导的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