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晖  王蓉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7):43-4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新教育的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体育新课程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健康第一和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程改革后,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克服了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的弊病,强调素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应当重视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分析制约和促进视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教学培养人才的特点,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为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作为构成国民体育基础的组成部分,在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和体育方针的同时,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教育阶段,无疑对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宗旨是,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自我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同时,作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又有终身体育能力的,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该对体育创新的概念、内涵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就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全面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造就千百万计的合格的优秀人才和创新人才。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增进和道德的养成,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那么怎样在具体的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目标来从事教育活动 ,使学生得到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为此 ,笔者在近年来的体操教学中 ,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1 创新意识、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1 1 在课堂讲授基础知识过程中 ,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知识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其关键在于使学生获取何种知识以及如何获取知识 ?在体操教学中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高效、坚实的宜于创新的知识基础 ,而…  相似文献   

7.
当前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近年来,笔者借助职教体育研究性学习平台.努力挖掘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不断实践、探索职校生成才之路,欣喜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因为创新素质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  相似文献   

9.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的迫切任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探索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趋势。该文就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创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要让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本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学生自主设计等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快乐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学校要从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因条件;另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增强创新意识,转变学习观念,加强实践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内因条件。  相似文献   

12.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任务的基础之上,加强自我锻炼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介绍一些该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达到终生受益,为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学生综合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方法:抽取湖北民族学院临床医学专业98级专科1班学生26个为实验班,98例专科4班学生38个为对照斑,实验班采用动口、动手、支国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拟定动口、动笔,动手能力考核的评分内容和标准。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结果:两个班学生从动口、动手、动笔能力看,实验班人平均分81.33分,对照班人平均分70.54分,实验班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强经医学的动口、动手、动笔入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锻炼,医学教育必须围绕“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4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  相似文献   

14.
循证医学在研究生医学影像学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循证医学训练有助于提高医学影像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学生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终身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可以达到逐步提高学术水平、改善医疗质量、推动医学实践不断发展的目的,是医学影像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卢铭 《医学教育探索》2007,6(9):880-881,884
充分发挥关育的重要作用,把关育工作融入医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科学制定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指标体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  相似文献   

16.
开设探索性医学实验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医学本科生开设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组织实施实验以及分析总结、撰写论文,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探索性实验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室是高等学院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实际,从实验教材改革、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培养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心理学界与医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的存在会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到对医学生的教育,乃至于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学校人事考评与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因素、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交互作用,引发或加速医学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本文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预防和缓解倦怠心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临床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创新能力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方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04级、2005级临床八年制及五年制的学生展开创新能力、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创新能力的实践等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八年制及五年制学生普遍意识到创新是医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但五年制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有意识培养表现得明显不足,八年制学生有更好的创新氛围。结论八年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高于五年制学生,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优势。教育模式改革对八年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校为充分发挥理科基地的作用,培养高层次基础医学教学和科研人才,根据原国家教委设立理科基地的要求,结合学校理科基地的现状,开办了长学制理科基地教育,并研究建立了长学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增加学生发展的潜能。形成了长学制理科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实践,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好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