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其根 《嘉兴医学》2000,16(4):225-226
目的:报告颅内硬膜下血肿钙化的影象学表现。方法:分析2例颅内硬膜下血肿钙化的X线平片及CT扫描资料。结果:平片为不规则及新月形钙化影各1例,CT呈新月形及半月形等、高混杂性密度影各1例,均伴有占位征象。结论:平片仅能显示血肿壁的钙化,CT可明显诊断、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占位等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6例各期硬膜下血肿的螺旋CT表现。结果31例发生于单侧,25例发生于双侧,血肿呈新月形、双凸透镜形、线条状等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3d内)呈高密度,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d~3周内)呈混杂(低、等、高)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后)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检查各期硬膜下血肿均有明显的表现。螺旋CT对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创伤性快速消散硬膜下血肿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外伤所致12例儿童快速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CT特点及预后。结果:1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均表现在36 h内的硬膜下血肿的快速消散,经保守治疗后12例均预后良好。结论:儿童快速消散的急性硬膜下血肿CT的特殊性改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征。结果:1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片状或扇形影2例、新月状高密度影1例;对称或不对称的U或Y形高密度灶2例。本组中误诊5例,其中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正常大脑镰钙化。结论:小脑幕、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多平面重建及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①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23例,小脑幕区41例;②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邻近脑沟和脑池;③MRI表现: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 subdural hematomas,ISDH)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其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15例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栗15例首次CT检查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手术治疗、随访及MRI均证实。结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通过认真分析,结合窗口技术,能做出正确诊断。CT对ISDH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及治疗。方法: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31例患者行头颅CT检查,同时行头颅MRI平扫23例。伤后0.5年内经头颅CT平扫或头颅MRI平扫动态随访。结果:31例患者均有头部外伤史,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时间3周~0.5年,均行手术钻孔引流术。均按期拆线出院,术后恢复可,术后1个月复查头颅CT或者MRI检查未见复发。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存在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趋势,对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识。方法101例因各类头部外伤患者在伤后1/2~24小时内首次CT检查,73例于48小时至4周内复查。结果表现为单纯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兼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17例;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1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8例。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条索、条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片状、新月形、"V"形、"M"形或哥德氏弧形等。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类发生于颅脑非凸面的硬膜下血肿,易和正常大脑镰、小脑幕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表现及其发病机理,提高对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或cT动态观察证实的17例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男15例,女2例,其中16例年龄37—77岁,平均61岁,另1例4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使用Siemens SOMATOM P1us4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40KV,189MA,自OM线向上连续扫描10-12层,层厚10mm。结亲临床表现:17例患者中,3例患者快速进入昏迷,其余患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肢体乏力、疼痛、麻木,行走不稳,言语不清,5例患者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其中1例发展为偏瘫,另1例逐渐进展至昏迷。cT表现:血肿多位于大脑突面,双侧出现血肿的4例,单侧13例。额颞部血肿9例,额颞枕顶部血肿6例,额顶部2例,其中3例有大脑镰区血肿。13例单侧发病病例中10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血肿位于颅内板与脑皮质问,呈新月形、带状、镰状、梭形,或表现为大脑镰增厚。血肿CT值17—57Hu,等密度5例,低密度5例,高密度3例,混杂密度4例,其中一例出现分层征。17例中,4例占位效应轻微,9例占位效应较明显,4例形成脑镰下疝。17例均无颅骨骨折表现。结论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CT可显示血肿的直接征象和占位效应等间接征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应用硬膜网状切开技术的优点与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方法79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中均施行硬膜网状切开,清除血肿后,置管引流,并在硬脑膜表面覆盖硬脑膜补片。结果本组治愈43例(54.4%)。中残12例(15.1%),重残5例(6.3%),死亡19例(24.1%)。无脑脊液漏、切口及颅内感染。结论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网状切开硬膜可有效缓解颅内压,避免脑膨出,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及病残率。  相似文献   

11.
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CT检查主要异常表现:(1)紧贴颅板处等密度弧形影。(2)灰白质界面内移。(3)脑室系统变形,中线结构移位。(4)增强扫描示血肿包膜强化,可勾画出血肿轮廓。结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增强扫描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忠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3):733-734
目的认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能力。方法对14例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经CT检查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手术治疗、MRI检查和随访均得到证实。结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后,通过认真分析CT表现,结合窗口技术,能够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生素K缺乏所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婴儿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左侧4例,右侧6例。10例均得到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保守治疗3例,行囟门穿刺抽血7例,10例均存活,1年后随访,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智能减退3例,肢体功能障碍1例。结论:常规补充维生素K1,有严重贫血输血1~2次,出血量较多危及生命时,可采取囟门穿刺抽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特点,提高CT对本病诊断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几年来确诊的31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CT检查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发生于单侧25例,双侧6例;病灶分布部位以额颞顶部为主,为25个,其次为额颞部5个,颞顶部3个,额顶部2个,额部i个,顶部1个。结论:CT扫描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检出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愈率.方法:本组50例老年人,无论有无头部外伤史,只要有脑部症状或体征均行头部CT扫描,均在局麻下行经皮锥孔冲洗引流术,均采用双孔双管对冲引流.结果:血肿完全清除48例,2例因血肿机化包膜较厚行上述方法失败而改行开颅血肿清除.随访40例2月-7年,无1例血肿复发,癫痫发作1例.结论:CT的临床应用能使本病早期明确诊断,有条件者可行MRI检查,比CT更可行;本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采用双孔双管对冲引流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左方林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71-172,17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该院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3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标准(GOS)对预后进行评估,全组35例中,治愈16例,中残7例,重残4例,死亡8例。术后并发症:迟发性血肿3例,外伤性脑梗塞1例,硬膜下积液3例,皮片坏死1例,减压区脑软化灶2例,颅内感染2例,外伤性癫痫3例。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暴露良好、止血方便,能迅速清除血肿、缓解颅压,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正> 硬脑膜下血肿在临床上为常见病,CT对高、低、混合密度血肿易于分辨,面对硬膜下等密度血肿的诊断较为困难。为提高CT对硬膜下等密度血肿诊断准确性,现将我院16例硬膜下等密度血肿CT轴位平扫的占位现象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18例均为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硬膜下等密度血肿。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15~70岁,平均42.5岁。有明确外伤史16例,2例外伤史不明。所有病例均无其它占位病灶存在,单侧性  相似文献   

18.
CT影像学的发展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具有划时代意义.现将我院2002年1月到2006年4月诊断的急性硬膜下血肿38例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陈斯春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1):1152-1153
本文对60例经CT诊断的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硬膜下血肿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期(型),本文重点分析了各期的CT表现与病理演变过程中图像的变化,同时对等密度血种的CT诊断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方法 对21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3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合并同侧硬膜下积液时表现为高低密度“液-液平”。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单侧呈大片状、新月形、镰刀状高密度影,双侧为“U”形、“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MPR重建、增强扫描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