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秋云 《现代保健》2012,(14):134-135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心电监测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测并分析数据。结果:ST段缺血性改变共363次,其中SMl309阵次(85.1%),有症状54阵次(14.9%)。时间集中于6:00-20:00,其中6:00-12:00发作147次(51.6%),12:00-17:00发作100次(32.4%),17:00-20:00发作62次(20吲。结论:动态心电图能连续监测心脏电生理情况,对心肌缺血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动态心理图(DCG)是美国理学博士Holter于1957年首创,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目前已由原来的双极单导联发展成双极双导联同步记录。DCG集中了先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相当完善的科学诊断心脏疾患的手段,DCG已经成为当代心脏病学领域中最盛行、实用、高效、无创伤、准确、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是临床心电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医院提高医疗质量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之一。许多研究已证实,Holter在检出自发的心律失常方面的敏感性高于其它心电图试验,也是评定有症状或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一个有价值的辅助工具。本文通过分析100例受检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探讨其心律  相似文献   

3.
阚小杰 《现代保健》2014,(32):142-144
目的:探讨对于无症状性的心肌缺血(SMI)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临床分析。方法:采集本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98例和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98例,先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观察,再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观察,总结两种检查情况。结果: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出现313阵次ST段缺血性改变。上午6~12点发作152阵次,占48.56%;下午12~18点发作64阵次,占20.45%;夜间18~24点发作54阵次,占17.25%;凌晨0~6点发作43阵次,占13.74%。98例患者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共发作210阵次,所占比例为67.09%。SMI患者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比较ST段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应用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可以有效检查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情况,提供了临床工作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路  孔云 《现代保健》2010,(18):172-173
动态心电图由美国物理学家Hoher于1957年发明,自60年代至今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在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长时间连续纪录24h以上的体表心电图,并能对患者在13常活动时,身体和精神状况不断变化条件下进行动态检测,它在24h内可观察多达10万个以上的心动周期,所得的心电信息量大,有更多机会捕捉瞬间的心电变化,能明确地显示心率、心律失常、心肌供血等与时间、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差异,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11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别评判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阳性率情况,同时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与全天各时段的关系、心率变化情况、心律失常类型特点.结果 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阳性率为49.11%(55/112),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率为82.14%(92/11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75,P<0.01).92例动态心电图诊断阳性患者共监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396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的高峰时段排序分别为6:01-12:00时(55.81%,221/396)、16:01-22:00时(32.07%,127/396)、12:01-16:00时(6.82%,27/396)、22:01-6:00时(5.30%,21/396).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增快占58.33%(231/396).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8.04%(81/92),其中以频发室性期前收缩[35.80%(29/81)]和频发房性期前收缩[32.10%(26/81)]为主.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于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以6:01-12:00时为发作高峰,多伴有心率减慢及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CAD)的280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心电图和24 h DCG检查。以冠脉造影结果为依据,比较常规心电图和24 h DCG诊断SM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将280例受试者分为SMI者(观察组,n=165)、有症状心肌缺血者(对照组,n=48)和正常者(n=67),记录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24 h DCG检查结果。结果①24 h DCG诊断SM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均以6:00-12:00最高,0:00-6:00最低。③观察组的ST段下降幅度和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CG较常规心电图诊断SMI的准确率高,是诊断SMI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心律失常给予动态心电图(Holter)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天津东丽医院收治的152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心电图与12导联Holter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检出率。结果 Holter的心肌缺血检出率为78.95%,高于常规心电图的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lter对房、室性早搏成对,间歇左、右束支阻滞,短阵房、室速,房室阻滞等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房、室性早搏单发,持续性心房扑动,房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olter是心电信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实用、高效、准确、重复性强,是重要的无创性心电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8.
王强 《现代保健》2011,(8):63-64
目的 探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66例无症状性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心电图组(常规组)与动态心电图组(动态组),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心电图阳性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的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受检者24~48 h的心电变化,记录仪很轻巧,检查期间由受检者随身携带而不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可长时间作动态连续监测记录,尤其对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极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常人群中有半数以上有心律失常,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90%,有些心律失常无特别主要的临床意义,有些则可能是某些器质性心脏病早期的唯一表现,甚至是一些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的先兆。由于某些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暂时性或阵发性的,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捕捉到,这样,动态心电图则可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因动态心电图可长时间(24h)不间断地记录到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图形,且其最大优点在于不受非静息状态的影响,将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情况下每时每刻所发生的信息客观连续地记录下来,对照病人日记中所记录出现症状的时间与相应时间的心电图的改变,可以诊断病人的症状是否由病理性心律失常所致,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有绝对肯定的价值。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严重程度差别很大[1],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因此掩盖了真实病情[2],所以动同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尤其是对易引起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尤为有意义。早搏是各种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心病等,亦可发生在基本健康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动态心电...  相似文献   

10.
4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是造成猝死和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为了探讨SMI的发生情况及其规律 ,我们对 46例患者进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DCG)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1998~ 2 0 0 0年对我校区的教职工患者进行DCG检查时共监测到SMI 46例 ,其中男性 31例 ,女性 15例 ,年龄在 33~ 79岁 ,伴有高血压者 13例 ,伴高血脂者 10例。2 方法 采用美国DMS公司PIV型DCG监测分析系统及DL70 0携带式记录器 ,进行 3通道 2 4小时监测记录。并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和相关症状 ,受检者在 2周前停服影响ST T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2例拟诊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照组则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症状检出率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发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464次,其中SMI发作392次,有症状缺血发作72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MI持续时间(14.6±3.5)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1.2±9.8)min/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下移发作高峰时间6~12时为198阵次,12~18共84阵次,18~24时共57阵次,0~6时共47阵次,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提高了对冠心病临床诊断的检出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体外冲击碎石机治疗尿路结石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简述了体外碎石机的发展史、工作原理和临床应用。对不同冲击波源的碎石机进行了比较,为临床选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家殳 《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766-1767
目的探讨并比较DHS(动力髋螺钉)系统与LCP(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80例患者随机分成DHS组和LCP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DHS和LCP治疗。结果 LCP组髋关节活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切口感染,疼痛,髋关节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P<0.05);LCP组Harris评分结果优良率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LCP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DHS系统,且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是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内固定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的46例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处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I期愈合,无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其中腕关节及尺桡关节活动范围优18例,良2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5.65%。结论: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尺桡骨干双骨折疗效确切,有助于骨折复位及其功能恢复,且操作易于掌握,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手术过程动态监控系统的应用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改善目前手术室的管理现状,对手术室进行全程管理。方法:设计、开发了手术过程动态监控系统,按照病种、角色进行手术过程登记,并可实时、动态汇总各手术室手术进展情况和手术室的利用率。结果:该系统已在手术室试运行.达到了加强部门间合作、规范手术过程、合理安排手术、提高手术室管理水平的目的。结论:该系统对手术过程实施了科学管理,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室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以及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192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CTGF、PDGF-BB以及sICAM-1,并与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用ROC曲线评估这些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血清CTGF、PDGF-BB、sICAM-1均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7、0.765、0.733;联合CTGF、PDGF-BB以及sICAM-1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结论血清CTGF、PDGF-BB、sICAM-1是预测肝纤维化分期较好的标记物,在肝纤维化程度评价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血糖检测仪的发展、临床应用与选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对病人体内的葡萄糖代谢进行调控,临床治疗给药的重要依据是病人的血液葡萄糖含量。所以,血糖的动态监控,对糖尿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血糖仪检测方法的改进,血糖检测仪已从有创、微创式,向无创式和连续动态式检测的方向发展,促进了糖尿病检测治疗的一体化,大大提高了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但必须指出,有创血糖检测技术发展的比较成熟,无创和连续动态式血糖检测技术有待继续研究提高。由于有创技术和无创技术各有优劣,在一个较长的阶段,两种技术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但必须指出,糖尿病的确诊必须以静脉血样分析得出的血糖值作为标准。无创和连续动态式血糖检测仪的准确性必须定期检测校正,以确保患者的健康。由于血糖检测仪的种类繁多,性能和价格相差很大,给选购带来一些困难,本文简要介绍血糖检测仪的一些发展与选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disordercomplicatingpregnancy,HDCP)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内皮素(endothelin,ET)1和一氧化氮(nitrogenmonoxide,NO)水平变化及其与该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住院治疗后手术分娩的82例孕妇中同意接受试验的62例孕妇纳入研究组(n=62),包括HDCP组(n=20),轻度PE组(n=20),重度PE组(n=19),子痫组(n=3);同期住院手术分娩的正常足月妊娠孕妇纳入对照组(n=2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定上述各组血清脂联素、内皮素-1水平;用硝酸还原法测定一氧化氮水平。结果研究组中,轻、重度PE组和子痫组孕妇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一氧化氮水平呈下降趋势,内皮素-1水平呈上升趋势。轻、重度PE组及子痫组与HDCP组及对照组脂联素水平、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P〈O.01,P〈O.01);重度PE组与轻度P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子痫组与重度PE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5);HDC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O.05)。PE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一氧化氮呈正相关(r=0.619,P〈0.01),与内皮素-1呈负相关(r=0.571,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r=0.516,P〈0.01;r=0.474,P〈0.01)。结论脂联素水平降低,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8例GDM孕妇血浆D-二聚体、CRP和尿酸的水平,同时选择108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分析血浆D-二聚体、CRP和尿酸在GDM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结果GDM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和尿酸与健康孕妇相应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8.61、7.73,均P〈0.05)。结论D-二聚体、CRP和尿酸的测定在GDM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强度聚焦超(HIFU)治疗肿瘤原理及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非介入性肿瘤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本文就其在不同肿瘤如前列腺癌、肝癌、胰腺癌、子宫肌瘤等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