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DDS作为实验药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目前尚存话的有2-萘胺职业接触史的11名膀胱癌病人、25名普通膀胱癌病人及23名接触对照的NAT酶表型。结果表明。无论有无2-萘胺职业接触史,膀胱癌病人中慢型乙酰化者所占比例(52.2%和45.5%)均高于对照组(13.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比值比0R分别为5.56(95%可信限=1.02~30.3)和7.25(95%可信限=1.70~30.3),提示慢型乙酰化者若暴露于2-萘胺更易患膀胱肿瘤,乙酰化慢表型是膀胱癌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46名男性6(名有联苯胺接触史的膀胱癌患者,20名普通的膀胱癌患者和20名健康自愿者),以磺胺二甲基嘧啶(SMZ)为底物进行了乙酰基转移酶活性遗传表型的鉴定。每个受试者尿样和血样的鉴定结果表明凡尿样为慢型者,血样亦为慢型;反之亦然。结果表明,还显示,在6名有联苯胺接触史的膀胱癌患者中,3名的遗传表型为慢型,其慢型率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而20名普通膀胱癌患者中,表型为慢型者为5名,其慢型率虽为健康志愿者的5倍,但没有表现统计上的显著性。另外,全部26名膀胱癌患者中慢型率也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相似文献   

3.
代谢酶多态性决定着对致癌化学物的易感性,是肿瘤发生的遗传性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已明确N-乙酰化转移酶与膀胱癌、肠癌、乳腺癌的联系,特别是已公认与膀胱癌的关系,慢型者的超额危险度约为2~3。我国尚未见报道。为此,对膀胱癌病人中乙酰化酶多态性作了调研。39例膀胱癌病人中,27例为慢型(69.2%)1144名中学生中,232名为慢型(20.28%);基因频率分别为0.8321及0.450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由此计算出乙酰化酶慢型者的膀胱癌相对危险度为8.9(4.9~15.9倍)。本调研为我国癌症的病因学研究开辟了一新线索,有助于阐明癌症的遗传性影响,并可检出高危人群,特别是应用于职业性接触致膀胱癌患者的健康监护,以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测序技术对174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及17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NAT2基因分析.结果 NAT2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8,P>0.05).NAT2基因型Wt/Wt、Wt/M1、Wt/M2、Wt/M3、M3/M1、M1/M2、M1/M3、M2/M2、M2/M3、M3/M3分布频率对照组分别为39.08%(681174)、3.45%(6/174)、22.99%(40/174)、14.94%(26/174)、0.57%(1/174)、2.30%(4/174)、1.15%(2/174)、4,60%(8/174)、9.20%(16/174)、1.72%(3/174);糖尿病组分别为44.83%(78/174)、2.60%(8/174)、27.59%(48/174)、17.24%(30/174)、0.57%(1/174)、0.57%(1/174)、0.57%(1/174)、1.15%(2/174)、2.30%(4/174)、0.57%(1/1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2,P<0.01).糖尿病组NAT2快乙酰化代谢表型频率[94.25%(164/174)]显著高于对照组[80.46%(140/174)],而NAT2慢乙酰化代谢表型频率[5.75%(10/174)]则显著低于对照组[19.54%(34/174)](P<0.05).携带NAT2快乙酰化基因型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携带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者的3.98倍(95% CI:1.90~8.35).结论 NAT2快乙酰化代谢表型可能是糖尿病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而NAT2慢乙酰化代谢表型可能对糖尿病的发生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N—乙酰化酶多态现象与膀胱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酶多态性决定着对致癌化学物的易感性,是肿瘤发生的遗传性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已明确N-乙酰化转移酶与膀胱癌、肠癌、乳腺癌的联系,特别是已公认与膀胱癌的关系,慢型者的超额危险度约为2~3。我国尚未见报道。为此,对膀胱癌病人中乙酰化酶多态性作了调研。39例膀胱癌病人中,27例为慢型(69.2%);1144名中学生中,232名为慢型(20.28%);基因频率分别为0.8321及0.4503,有显著统计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N-乙酰基转移酶-2( NAT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与女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唐山市原发性乳腺癌新发女性患者48例与相应非肿瘤患者48例.以问卷调查收集各研究对象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生理生育、环境暴露和职业接触、既往病史、心理等信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NAT2的野生型等位基因WT、突变型等位基因M1、M2和M3突变频率,分析NAT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危险因素与女性乳腺癌的关系.结果 被动吸烟大于或等于10年(OR=3.957,95%CI:1.589~10.002)、居住地环境污染(OR=33.571,95%CI:4.270~263.967)、职业接触(OR=9.400,95%CI:1.127~78.405)、烹调时使用排油设备(OR=0.177,95%CI:0.060~0.529)、农药的使用(OR=28.200,95%CI:3.576~222.389)等是乳腺癌的环境危险因素.携带M2、M3等位基因可能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63(95%CI:1.155~5.707)和2.083(95%CI:1.068~4.062),而M1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7,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突变杂合子基因型(WT/Mx)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1,P>0.05),而两组间突变纯合子(Mx/Mx)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545,95%CI:1.141~11.015).慢乙酰化表型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是快乙酰化表型者的3.364倍(x2=7.599,P<0.05).分层分析发现NAT2慢乙酰化表型与被动吸烟大于或等于10年存在交互作用(OR=9.917,95%CI:1.597~61.597).结论 NAT2基因多态性和部分环境危险因素与乳腺癌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7.
乙酰化代谢类型与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就芳香胺类化合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以及N-乙酰化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了乙酰化代谢在芳香胺致膀胱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并提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接触联苯胺工人及膀胱癌患者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桂兰  冯佩文 《卫生研究》1995,24(6):324-327
报道了联苯胺接触者及其膀胱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膀胱癌发病的关系。观察对象包括三组,A组为联苯胺接触者发生膀胱癌的病人(15例)B组为联苯胺接触者(15人),C组为正常对照工人(14人)。三组中淋巴细胞畸变的人数分别占60.0%,58.3%及14.0%,其淋巴细胞畸变率分别为1.1%,0.7%及0.3%。A、B组显著高于C组,且膀胱癌组比非膀胱癌组细胞畸变率高。A组有4例发现有2个以上的淋巴细胞畸变,B组仅有2例,其中1例在染色体畸变检验后1年发生了膀胱癌。对有染色体畸变者作G带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要是缺失、易位、断裂和插入,其中多数在9号、8号、6号染色体,且A组至少牵涉3次。表明具有较高畸变的个体可能有较高的膀胱癌危险性。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或先天的遗传缺陷(通称为染色体不稳定性)反映了癌症的易感性。作者认为联苯胺工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高可与其它生物学标记相结合作为膀胱癌早期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与女性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唐山市原发性乳腺癌新发女性患者48例与相应非肿瘤患者48例。以问卷调查收集各研究对象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生理生育、环境暴露和职业接触、既往病史、心理等信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NAT2的野生型等位基因WT、突变型等位基因M1、M2和M3突变频率,分析NAT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危险因素与女性乳腺癌的关系。结果被动吸烟大于或等于10年(OR=3.957,95%CI:1.589~10.002)、居住地环境污染(OR=33.571,95%CI:4.270~263.967)、职业接触(OR=9.400,95%CI:1.127~78.405)、烹调时使用排油设备(OR=0.177,95%CI:0.060~0.529)、农药的使用(OR=28.200,95%CI:3.576~222.389)等是乳腺癌的环境危险因素。携带M2、M3等位基因可能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563(95%CI:1.155~5.707)和2.083(95%CI:1.068~4.062),而M1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7,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突变杂合子基因型(WT/Mx)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P>0.05),而两组间突变纯合子(Mx/Mx)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545,95%CI:1.141~11.015)。慢乙酰化表型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是快乙酰化表型者的3.364倍(χ2=7.599,P<0.05)。分层分析发现NAT2慢乙酰化表型与被动吸烟大于或等于10年存在交互作用(OR=9.917,95%CI:1.597~61.597)。结论 NAT2基因多态性和部分环境危险因素与乳腺癌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0.
报道:对221名接触红外线者与102名未接触红外线者进行晶状体检查.结果发现:(1)接触组晶状体混浊(+)43名,占64.7%,晶状体混浊(++~卅)43名,占19.5%.而对照组分别为9.8%和2.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产业工人中职业性膀胱癌的危险在不断增加,而这些工人是处于一种临床前的疾病状态,其中大部份是直接接触芳香胺尚未渡过膀胱癌的平均潜伏期。因此,为之确立最佳管理方法是当务之急。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管理好膀胱癌高度危险的队列工人。十年来,对膀胱癌高度危险的众多接触芳香胺的工人尚未找出最佳管理方法。人们想尽量扩大病人的管理范围以容纳高度危险的无症状工人,但是这对卫生领域内各方面人士来说,都是崭新的课题。然而,它代表着早期对膀胱  相似文献   

12.
吸烟是导致膀胱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广泛认为烟雾中的芳香胺如4-氨基联苯(ABP)和2-萘胺是人和动物的致癌剂。由于晾干烟叶比熏烟叶含有更多的ABP和2-萘胺,因而致膀胱癌的危险性大得多。芳香胺类化合物的致癌性与其代谢密切相关,它们在肝脏经N-羟化作用形成亲电性的中间活性物,既可与血红蛋白共价结合,又可最终进入膀胱腔,作用于膀胱上皮DNA,引发癌变;同时,它们在肝脏也可经N-乙酰化代谢达到解毒目的,而最终排出体外。N乙酰化作用需肝脏N-乙酰基转移  相似文献   

13.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又叫偶氮染料,是由可致癌芳香胺合成的染料,目前已知的23种芳香胺可合成几百种染料。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禁用偶氮染料)是一类毒性比甲醛更强的致癌物质,无色无味,且不溶于水,其固体和蒸气能通过皮肤及其他途径迅速进入体内,长期接触轻者会出现头疼、恶心、疲倦、失眠、呕吐、咳嗽等不良症状,重者则会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癌等恶性疾病,且潜伏期长达20年之久。可分解芳香胺染料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会对污染水域等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台州市居民膀胱癌患病的影响因素,为加强膀胱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7年在台州医院确诊的500例膀胱癌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在该院诊疗的非肿瘤、非泌尿系统疾病患者504例为对照组,采用结构式问卷回顾性调查两组患者入院前1年的人口学信息、职业暴露(工作中是否暴露于芳香胺、多环芳香烃、烟草、烟草烟雾和重金属等环境)、健康行为和饮食状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膀胱癌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有职业暴露史分别占31.60%和24.60%;超重/肥胖分别占37.60%和31.74%;吸烟分别占55.80%和46.23%;高蔬菜摄入频率分别占43.80%和52.58%;高水果摄入频率分别占55.40%和62.70%;体力活动活跃分别占24.60%和31.7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职业暴露史(OR=1.861,95%CI:1.229~2.836)、超重/肥胖(OR=1.374,95%CI:1.021~1.863)、现在吸烟(OR=1.664,95%CI:1.101~2.503)和曾经吸烟(OR=1.454,95%CI:1.016~2.066)是膀胱癌患病的危险因素;高蔬菜摄入频率(OR=0.731,95%CI:0.566~0.947)、高水果摄入频率(OR=0.659,95%CI:0.463~0.927)和体力活动活跃(OR=0.566,95%CI:0.403~0.798)是膀胱癌患病的保护因素。结论职业暴露、超重/肥胖、现在吸烟、曾经吸烟是膀胱癌患病的危险因素;高蔬菜摄入频率、高水果摄入频率和体力活动活跃是膀胱癌患病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萍玉  谢书阳  张超  高宗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48-3549,3552
[目的]研究NAT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山东地区100例乳腺癌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NAT2基因多态性,分析NAT2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携带NAT2*5B等位基因者患乳腺癌危险性增加(OR=2.38,95%CI=1.54~3.67);慢基因型者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快基因型者2.28倍(OR=2.28,95%CI=1.12~4.63);是中间基因型者2.14倍(OR=2.14,95%CI=1.08~4.24);慢型乙酰化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快型乙酰化的2.11倍(OR=2.11,95%CI=1.15~3.88)。[结论]NAT2基因多态性在乳腺癌的遗传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携带NAT2*5B等位基因、慢基因型及慢型乙酰化能增加患乳腺癌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检测了81例原发性青光眼病人的N-乙酰转移酶的表型多态型,结果慢型者占35.8%,基因频率为0.5983。以南京地区出生的中学生829名作为当地对照,经统计分析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慢型者是原发性青光眼的好发人群,其相对危险率为2.13(1.27~3.57)。原发性青光眼的不同类型即开角型与闭角型,与N-乙酰转移酶表型则没有联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在治疗老年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差异,评价利奈唑胺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23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利奈唑胺组)和28例接受万古霉素治疗(万古霉素组)的老年MRSA感染致VAP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细菌学清除率、疗程及治疗后发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伤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从51例患者的痰标本中分离到89株病原菌,其中51株为MRSA,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51株MRSA均有极强的抗菌活性,敏感性达100.0%;利奈唑胺治疗组痊愈17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为86.96%,万古霉素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3例、总有效率为60.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利奈唑胺治疗组MRSA清除率为82.61%,万古霉素治疗组MRSA清除率为57.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治疗疗程分别为(13.57±3.12)d和(16.92±5.47)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25%者在利奈唑胺组有3例占13.04%、万古霉素组1例占3.57%,两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万古霉素组有2例发生急性肾功能受损,利奈唑胺组未见肾功能受损.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MRSA所致VAP疗效优于万古霉素,但应警惕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职业接触邻甲苯胺,苯胺的生物监测A.W.Teassetal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职业接触邻甲苯胺和苯胺,与膀胱癌危险的增加有关,这就促使人们努力去鉴别工作场所接触这类芳香胺的生物标记物。为了确定工人尿样中的邻甲苯胺和苯胺,研制了一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肝损害患者N-乙酰基转移酶2(NAT2)、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 SOD)的基因多态性,探讨NAT2、Mn SOD的基因多态性与肝损害之间的分子机制,为肝损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12月期间诊断为肺结核行抗结核治疗的133例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NAT2、Mn SOD的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结果患者发生肝损害者46例,发生率为34.59%;患者NAT2等位基因型共检出6种,分别为NAT2*4、NAT2*6、NAT2*7、NAT2*5B、NAT2*5C、NAT2*5A,出现频率分别为50.75%、24.06%、16.17%、4.89%、2.26%、1.88%。27例患者为快乙酰化基因型、71例为中乙酰化基因型、35例为慢乙酰化基因型,分别占20.30%、53.38%、26.32%。有肝损害患者中20例(43.48%)为慢乙酰化基因型、26例(56.52%)为中、快乙酰化基因型,无肝损害患者中15例(17.34%)为慢乙酰化基因型、72例(82.76%)为中、快乙酰化基因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8,P0.05);患者Mn SOD基因在47位碱基上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84例患者为T/T基因型、37例为T/C基因型、12例为C/C基因型,分别占63.16%、27.82%、9.02%。有肝损害患者中23例(50.00%)为T/T、10例(21.74%)为T/C、13例(28.26%)为C/C,无肝损害患者中58例(66.67%)为T/T、22例(25.29%)为T/C、7例(8.05%)为C/C,有肝损害患者中C/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无肝损害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P0.05)。结论抗结核治疗肝损害患者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及Mn SOD基因47位C/C基因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患者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联苯胺致膀胱癌88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联苯胺所致职业性膀胱癌与普通人群膀胱癌的区别及终生监护的意义。方法 以尿脱落细胞检查及定量荧光影像分析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根据膀胱癌确诊前是否进入监护网分组观察。结果 监护组39/53例通过定期普查,尿脱落细胞阳性后进一步确诊,需经腹手术者仅占29.4%,有41.2%可经尿道电切治疗;非监护组几乎全部因血尿就医,需经腹手术者占65.7%,可经尿道电切治疗者仅占14.3%,职业性膀胱癌临床分期高,具有明显的肿瘤多发性和再发性。88例膀胱癌中有11例患多原癌。结论 对有联苯胺接触史的人群进行医学监护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期诊断膀胱癌;对职业性膀胱癌应进行终身监护,多原癌病因是否与接触致癌物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