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阴阳互用法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依据中医阴阳学说,动脏可以调腑,动腑可以调脏。所以,在临床上子午流注可以这样去应用:如果辰时(足阳明胃经流注时间)需要刺激胃反射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做,可以在巳时(足太阴脾经流注时间)刺激胃反射区和睥反射区,照样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脾与胃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脾胃关系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与胃关系密切,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脏腑关系的气化结构。脾之与胃,一脏一腑,胃归六腑而属阳。脾归五脏而属阴,且脾胃皆属五行之土,故分而言之。则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一阴一阳,属性不同而又有着不同的生理特性,脾体阴而用阳,性湿而善升,喜燥而恶湿;胃体阳而用阴,性燥而善降,喜润而恶  相似文献   

3.
灵枢·本输第二【题解】输,俞穴。本于俞穴而论,故名。【学习要点】 1.脏腑表里相合; 2.六腑主要功能。【脏腑相合】 1.脏腑相合之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脏腑经脉相互络属;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病理变化相互影响,形成了脏与腑的相互配合关系。 2.脏腑相合关系: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脾合胃,肝合胆,肾合膀胱。 3.脏腑相合意义:(1)中医整体观念的具体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身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没有它就不能生存,在整个人体脏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五行学说中,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为湿土,胃为燥土。从脏象经络学说来说,脾是脏,胃是腑,脏属阴,腑属阳,脾属足太  相似文献   

5.
中医藏象学认为人体脏与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态结构上脏与腑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生理上气化相通,精气互生。脏精输于腑;腑气通于脏。病理上相互影响。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脏腑同病。治疗上密切配合。脏实泻腑,腑虚补脏,脏腑同治。人至老年,气血已衰,津血同亏,脾胃功能减退,肠道运化功能衰减,所以老年人多有肠腑功能失调,或有便秘,或大便溏泻,因此  相似文献   

6.
关于脾胃的阴阳属性问题,历来多所论争。个人认为,脾阴胃阳之说,是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而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它并不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我们知道:在阴阳属性的划分中,凡是流动的外泻的属阳,静止的内藏的属阴;在脏腑条件的规定中,凡藏而不泻的为脏,泻而不藏的为腑。脾符合脏的条件,故为脏,符合阴的归类,故为阴;胃则反是,故为腑为阳。经络中的足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阳从头走足;脾既属阴,故配阴经(足太阴),胃既属阳,故配阳经(足是明)。可是有人误将古人这种从人体结构认识上提出的脾阴(藏精气而不泻)胃阳(传化物而不藏)的理论,广泛地类推到生理病理的各个方面。擅专脾胃学说的李杲就曾在《脾胃论》中说:“脾为死阴,受胃之阳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至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功而不息(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这  相似文献   

7.
脾胃病辨证论治(2)施奠邦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0091)2辨阴阳中医阴阳学说从脏腑讲,腑为阳,脏为阴从脾胃讲,脾为阴,胃为阳。所以又称脾为阴上,胃为阳土。另从脾胃各自本身也都有阴和阳两种不同属性的变化。故脾脏有脾阴和脾阳的不同,胃腑有胃阴和胃...  相似文献   

8.
略论脏腑表里相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表里相关学说,又称脏腑相合学说,它是中医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源于《内经》,发挥于后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  相似文献   

9.
较系统介绍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结合"周易思维"和"脏腑关系",提出了"三位一体"辨证新模式,阐述了"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与"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异同.将"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得淋漓尽致.并重点介绍"三位一体"与"二阴一阳"、"二阳一阴"的八卦的卦象结合,揭示医易同源(脏为阴、腑为阳),初步确立"脏与脏"、"脏与腑"的三位一体的空间构模,运用"周易思维"和"干支理论"来阐述中医的"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10.
古人在研究脏腑功能的基础上,体会到人体脏腑,是在心的主宰下,密切合作,互相协调地发挥其作用的。另外还从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认识到脏腑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即脏腑相合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以六脏为阴(加包络一脏),六腑为阳,一阴一阳的相互表里配合的观点来表述的。经络则成为脏腑相互联络的通路,十二经脉,各配合了一个脏器,阴阳表里,互相输应,使脏之气行于腑,而腑的精又归于脏。这样协调共  相似文献   

11.
脏腑理论是中医的经典理论之一 ,而脏腑相关学说又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脏腑相关学说的内容很多 ,如阴阳表里、五行生克、脏腑属络、以及与五官联系等等。近代生物学证明 ,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必须建立在结构基础上 ,脏腑相关学说也应该如此 ,那么脏腑相关学说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呢 ?它应该是有“运行气血”作用的经络 ,目前 ,经络现象已被肯定。本文仅就几个五脏并病的重要理论的经络学基础试予浅谈 ,请同道指正。1 心肾并病  脏腑理论认为 ,心在上焦 ,肾在下焦 ,心在脏属阳 ,肾在脏属阴。心又有心阴与心阳 ,肾又有肾阴与肾阳。在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是临床上颇为常见的症状,在胃脘痛的同时,常伴有嗳气、烧心、吞酸、呕吐等,民间习称为胃病,危害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脾与胃,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无论在生理上和病理上都是相互影响的。所以治疗胃病,首先要了解脾胃的特点。根据中医脏腑学说,脾为脏,属阴、属里;胃为腑,属阳、属表。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脾气主升,  相似文献   

13.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前后排列次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侧),少阴、太阳在后。根据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的分布特点,我们推测,属外部的四肢部经脉与在体内的脏腑在分布部位上可能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属于脏,阳经属于腑。脏腑中以脏为主,脏有胸腔之脏和腹腔之脏的区别,故阴经也有手阴经和足阴经的相应区分。膈以上胸  相似文献   

14.
汪丹 《陕西中医》2008,29(7):930-931
脏腑关系是中医脏腑学说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医学五脏六腑、形体官窍内外相连的整体观。近年来脏腑关系的研究,其内容多为一脏或一腑,或者脏与脏、腑与腑之间的关系,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也大多以互为表里的脏腑为主,像肺和胃这样并无直接表里关系的脏腑研究并不多。笔者认为肺胃脏腑看似迥异,但却密切相关,这一点值得探讨和研究。1肺胃形态结构相似肺质轻松柔软,富有弹性,肺脏中含有大量的肺泡组织,虚如蜂巢,为“人身之橐龠”。肺在吸入自然界的大量清气后,就像一个装满气体的囊性组织。胃为水谷之海,是整个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宛若一个斜挂的囊袋。胃在接纳饮食物后,更似一个装满水谷精微的囊袋状器官。肺在吸气前后,胃在食入前后,两者的在形态和体积上都会发生膨胀和收缩的交替改变。肺“吸之则满,呼之则虚”,胃则不断受纳腐熟水谷,《灵枢.五脏别论》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因此,肺胃从某种程度上都可看作是人体的两个容器,都与外界相通,前者承载气体,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后者接纳外界饮食物,将未消化的食糜下移至小肠。所不同的是肺是上有透窍,下无透窍,而胃则上下皆有透窍。所以肺是不断的进行吸入呼出气体,皆从同一处即喉,而胃则是...  相似文献   

15.
论脏病治腑     
一、脏腑气相通虽然内脏有脏腑之分,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孤立的。《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它们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方面,存在着特殊相合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一阴一阳的相互表里配合的观点来说明的。经络为脏腑相互联络的通路,人体的十二经脉各配合了一个脏器,在相互联系中,阴阳表里,相输应,使脏之气行于腑,腑之  相似文献   

16.
周福生  许仕杰  黄纯美 《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82-1984
较系统介绍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结合“周易思维”和“脏腑关系”,提出了“三位一体”辨证新模式,阐述了“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与“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异同。将“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得淋漓尽致。并重点介绍“三位一体”与“二阴一阳”、“二阳一阴”的八卦的卦象结合,揭示医易同源(脏为阴、腑为阳),初步确立“脏与脏”、“脏与腑”的三位一体的空间构模,运用“周易思维”和“干支理论”来阐述中医的“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17.
脏与腑有着不同的阴阳属性,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可以行气于腑,协助腑的功能,而腑亦能蓄精于脏,使脏之精气得藏。《内经》认为,“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说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表里联系,这种密切联系指导着人们对脏腑的研究以及对治法、方药的合理运用,如脏病可从腑治,腑病可从脏治等。1 心合小肠在生理状态下,心火能敷布于小肠,小肠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使水和精微得以吸收并转化成为气血而输布全身,令心主血脉的功能得到维持。《医经精义便谈·上卷》指出,“小肠中所盛者,只是食物,乃阳质也,饮主化气,食主化…  相似文献   

18.
脾胃同居中州,脾气升,主运化;胃气降,主受纳,阴阳相配,升降既济。一旦为病,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脏,治当温运,此乃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阴亏之虞,故有温胃阳,救脾阴之治者,乃为变法。如此则知其常,达其变,调整脾胃阴阳之法全矣。笔者就调整脾胃阴阳并结合临床验案略述浅见如次。  相似文献   

19.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20.
心与胃,一脏一腑,就脏腑阴阳五行而言,似无直接联系,但细究其经脉络属、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关系相当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