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近3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霉菌性鼻窦炎30例CT表现特征。结果 单侧上颌窦发病21例,双侧上颌窦发病9例,累及同侧筛窦4例,双侧筛窦1例;全部表现为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其中窦腔软组织内散在不规则钙化24例,团状钙化4例;上颌窦局限性骨质吸收破坏6例。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对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18例的CT表现.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以单侧发病,以上颌窦多发,窦腔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中可见点状、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受累鼻窦骨质增生硬化,部分病例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霉菌性鼻窦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CT扫描并均经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的患者38例,观察CT显示的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病变区的密度、病变部位鼻窦骨壁的骨质情况。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病变部位好发于上颌窦,常局限于单侧;鼻窦腔内的软组织影像呈现斑点状的钙化散在影像;病变一侧的鼻窦窦口较对侧增大,使受累侧的正常组织结构受压移位;病变部位鼻窦骨壁的骨质增厚、硬化,骨质破坏。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可有效地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确定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并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临床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分析了于我科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少见的霉菌性鼻窦炎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报告逐渐增多。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非霉菌性和霉菌性的区分对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旨在提高此病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21例均行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5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CT、MRI表现,探讨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1)21例一侧上颌窦均受累,10例同侧筛窦或鼻腔受累,11例窦壁骨质破坏,常见于上颌窦内侧壁;(2)CT显示19例(90%)上颌窦炎性病变中央见斑点样钙化,与窦壁无关,为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MRI显示病变中央为低信号,T2信号比T1信号更低,周围为明显长T2高信号。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有较特征性的CT、MRI表现,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脚评估病变窦腔外受累及与肿瘤鉴别优于Cr。 相似文献
8.
《吉林医学》2017,(2)
目的:观察霉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疑似霉菌性鼻窦炎的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取鼻腔分泌物或鼻窦冲洗物进行细菌培养及CT检查,以细菌培养结果为诊断标准,观察CT诊断的特征以及灵敏度、特异度。结果:35例疑似病例通过细菌学检查,最终确定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32例。CT检查的灵敏度为90.63%,特异度为66.67%。所有发病部位均位于上颌窦。32例患者中24例CT下可见鼻窦窦腔发生改变,28例鼻窦开口处发生团块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所有患者的窦壁骨质均发生改变。结论:CT检查对于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鼻窦团块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计算机断层显像(ComputedTomography,CT)的特征,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结果曲霉菌病15例,毛霉菌病5例,隐球菌病3例。单侧发病19例;双侧4例;全部病例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鼻窦的6例。病变窦腔均表现为密度增高,cT值平均约为65HU;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钙化影20例,CT值约为105-210Hu;出现鼻窦骨质破坏8例;窦壁骨质增厚及窦腔缩小者15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单侧上颌窦为主,常伴有钙化病灶,可出现鼻窦窦壁骨质破坏、骨质增厚及窦腔缩小。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且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故较易造成误诊。本文对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霉菌性副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8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CT及病理检查确诊,对其CT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检查,共检出42个病灶,上颌窦病灶38个(90.5%),其中右侧20个(47.6%),左侧18个(42.9%);蝶窦病灶2个(4.8%);筛窦病灶2个(4.8%)。38例患者中,34例为单侧鼻窦或单窦,4例为双侧鼻窦。经CT冠状位扫描,共检出变异病灶87个,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病灶19个。结论霉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为窦腔内可见软组织影,内部可见散在钙化,同时合并窦壁增厚。应用CT扫描可对鼻腔鼻窦的病变范围、解剖结构进行清晰的显示,对霉菌性鼻窦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病变主要位于上颌窦、蝶窦,累及同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块、沙砾状、短条状钙化样密度区;可有骨质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具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鲁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1(2):173-174,189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征象。探讨CT在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回缩性滋血或脓血滋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在上凳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5例伴有上凳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例伴有上凳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手术发现累及的鼻窦腔内有大量的污秽坏死 织或充满炎性息肉状物。病理检验示坏死组织中有成团的真菌菌丝。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在显示副鼻窦解剖结构和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霉菌性鼻窦炎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由于霉菌性鼻窦炎有鼻骨质的破坏,常被误认为肿瘤。我们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10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并探讨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学特点。方法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分别评价症状严重程度,内镜所见以及各窦腔CT图像,统计首发症状和CT特征性的表现。对症状和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共有32例病患纳入研究。患者的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均与VSA评分呈正相关(P<0.05)。患者的首发症状以头痛、脓涕、鼻塞多见,涕血、面部疼痛、嗅觉下降、鼻腔异味不多见;鼻塞是最突出的症状(占46.9%)。鼻窦CT检查发现钙化灶伴软组织影、骨质增生及骨质吸收/骨质破坏病例数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单纯软组织影、气液平等较少见。结论在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首发症状以头痛、脓涕、鼻塞为主,而鼻塞在患者临床表现中最为明显;CT影像以鼻窦骨质增生破坏并存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方法分析6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内镜鼻窦手术结果与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60例患者内镜鼻窦手术结果显示与CT所测量5组数据的符合率分别为:筛窦横径为96%,鼻尖到前颅底为100%,鼻尖到中鼻甲基板为85%,鼻尖到蝶窦前壁为98%,鼻尖到视神经孔为95%。结论鼻窦炎以单侧发病较多见,在扫描中呈现出高密度影,其CT诊断率非常高,对手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医院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最主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小儿鼻窦炎发病率较高,据文献报道,580例摘除扁桃体的小儿,在术中上颌窦穿刺冲洗,发现窦腔内有脓者占27%;各种不同死因的尸检,鼻窦蓄脓者占32%。因此,明确诊断对及时治疗意义重大。我院应用CT冠扫协助临床诊断小儿鼻窦炎5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6年1月~1998年12月在我院行CT检查确认为鼻窦炎的56例进行分析,男30例,女20例。年龄1个月~13岁。1.2 检查方法 临床表现:头痛20例,无头痛36例,嗅觉不灵7例,以哭闹为主要表现12例,面颌部压痛10例。大年龄组患儿中,18例有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