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3月~2009年10月间资料完整的99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病例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筛选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ARF)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早期ARF患者29例(29.3%),在回归分析中患者肝移植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是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独立危险因素(P=0.004);FK506日用量是术后发生ARF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术前血清肌酐、术后FK506日用量是影响肝移植早期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国产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3个组移植术后均给以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皮质激素组成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全量组加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mg/d,半量组加用抗CD3单克隆抗体2.5mg/d,对照组不用。观察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术后1周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者的血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10d后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在术后头3个月,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使用抗CD单克隆抗体全量组与半量组在术后肾功能恢复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术后早期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恢复和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给予半量的抗CD3单克隆抗体能取得与全量同样的效果,且费用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鼠性别对肝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鼠受体性别将实验动物分为2组:雄性(M)组和雌性(F)组,比较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CR)发生率、术后7d肝功及术后6周生存率。结果F组大鼠肝移植效果优于M组,两组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术后7d ALT及AKP水平、术后6周生存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性别对大鼠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生存率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的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2002年9月至2004年10月期间37例重型肝炎行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全组37例重型肝炎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83.8%,围手术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16.2%,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原发性移植肝功能不良+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4个月因脑梗塞合并严重肺部感染(1例)。术后并发症:急性肾功能不全12例(32.4%),其中2例行血液滤过治疗,12例患者经有效治疗后肾功能均恢复;肺部感染14例(37.8%),其中细菌感染9例,细菌合并真菌感染5例,气管切开2例,14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术后胆道并发症2例(5.4%),经ERCP介入治疗病情缓解;急性排斥反应2例(5.4%),予激素冲击治疗后排斥反应得到控制。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重型肝炎的有效方法,应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提高重型肝炎患者移植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OLT)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的表现及其判断方法。方法 观察大鼠术后生存状况,采用肝功能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法研究OLT模型大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表现,结果Wistar-SD实验组OLT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实验组大鼠肝移植术后血清ALT,AST,TB于第1~3天及第7天各指标数值呈明显上升,高于对照组各相应时点,差异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star-SD大鼠OLT模型可发生巾,重度急性排斥反应,其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说明急性排斥反应是否已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为12例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施行肝、肾联合移植,采用多器官联合切取术整块切取供者器官。8例行经典式肝移植,4例行背驮式肝移植,均未行体外静脉转流;肾移植为常规术式。术前进行抗CD25单克隆抗体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术后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12例手术均获成功,移植肝及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的并发症有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FK506中毒、消化道出血、腹腔出血、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各1例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其中4例术前即合并肾功能不全。结果5例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3例通过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和改善肾脏灌注及利尿治疗肾功能恢复;2例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肾功能恢复。结论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个体化应用,积极改善肾脏灌注,必要时选择血液透析治疗,有助于防治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因素对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移植中心1999--2002年之间的资料齐全的89例肝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病例资料,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患者的术中输血量及手术时间与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相关性(P=0.041,P=0.005)。患者术后30d内的不良预后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有相关性。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手术时间与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相关(P=0.026)。结论 术中输血量和手术时间为发生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其中手术时间为一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41例肝移植受者中,死亡14例(34.15%)。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2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3例,腹腔出血6例,急性排斥反应6例,胆道并发症3例,门静脉血栓1例,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全身播散性真菌感染1例。术后2例生存超过5年,4例生存超过4年,7例生存超过3年,11例生存超过2年。结论 在背驮式肝移植中行腔-腔静脉侧侧吻合(SSCCA)、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降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用量、实施环孢素C2监测对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意义,对于出现难以逆转的肾损害同时无法耐受血液透析的受者,肾移植可能是惟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3年6月~1996年2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防或治疗各种排斥反应86例,结果7例超急性排斥反应者仍有4例再次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43例术中及术后加用ATG者仅有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4例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者有13例得以逆转,17例肾小管坏死者有16例安全度过急性肾小管坏死期,5例慢性排斥反应者肾功能明显好转。认为ATG能有效地预防急性排斥反应,可使绝大多数耐激素难治性急性排斥反应逆转,而且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过渡期最理想的免疫抑制剂,但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所有患者对ATG耐受良好,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短期内适量使用ATG不增加患者的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与sCD30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检测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溶解性CD30(sCD30)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69例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sCD30的水平,并分析sCD30与肾移植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的关系。结果 术前sCD30阳性患者11例,其中有6例发生急性排斥,sCD30阴性患者58例,发生急性排斥5例。两组相比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dsCD30在发生排斥患者组中的水平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d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移植手术前后监测sCD30水平,特别是术前及术后第5天左右时的检测水平,对于评估和预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相对少见,但AMR是移植后移植物失功能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肝脏移植术后AMR的发生情况,以及AMR与胆道狭窄的关系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10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脑死亡捐献肝移植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3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20例,其中AMR 7例、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TCMR) 13例;发生胆道狭窄18例。发生急性排斥的患者中,6例(30.0%)发生胆道狭窄,未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中,12例(6.6%)发生胆道狭窄,前者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2)。AMR患者中5例(71.4%)发生胆道狭窄,其中诊断急性AMR时3例患者合并胆道狭窄并处理,2例患者在AMR治疗好转后1年随访过程中出现胆道狭窄;TCMR患者中仅1例(7.7%)于术后3年发生胆道狭窄,AMR患者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CMR患者(P=0.007)。7例AMR患者中,1例在移植术后2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在1周内快速出现肝功能恶化,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因肝功能衰竭并颅内出血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一过性肝内胆汁淤积症(transi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TIHC)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鉴别方法。方法按诊断标准将30例肝移植患者分为TIHC组与AR组,观察比较2组的谷丙转氨酶(ALT)及直接胆红素(DBIL)在术前1d,术后早期(术后3d、7d及21d)的变化特点。结果术后第7d对比术后第3d,TIHC组DBIL明显升高而ALT无明显变化;AR组DBIL明显升高同时ALT呈升高趋势。经过针对性治疗,至术后第21d,2组ALT及DBIL均明显下降。结论肝移植术后DBIL及ALT的变化特点对于TIHC与AR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动态观察了4例移植肾急性血管排斥患者经甲基泼尼松龙和环磷酰胺双冲击治疗前后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滴度的动态变化,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病情处于急性排斥期,血清ANCA滴度升高;(2)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肾功能改善,肾组织病理趋于正常时,ANCA滴度降低;(3)随访半年,移植肾排斥缓解,4例患者血清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均转为阴性,2例荧光法ANCA(IF-ANCA)转为阴性。结果表明,血清ANCA滴度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监测移植肾急性血管排斥的一项指标,对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lateacuterejection,LAR)的发生率、处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5例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术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LAR发生在术后6.6—27个月,平均(14.7±7.5)个月。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9.5±12.7)岁。原发疾病为重症肝炎或肝功能衰竭者8例,占53.3%(8/15);发生于血型不合移植者2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单一普乐可复(FK506)治疗8例,单一环孢素A(CsA)治疗3例,已经停用激素13例,占86.7%。属于免疫抑制剂量不足者共10例,占66.7%。免疫抑制剂浓度正常范围者5例。按Banff分级标准排斥反应的程度为轻度者9例,中度6例,无重度排斥反应发生。治疗方法均首先加强或调整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提高药物浓度、FK506/CsA转换、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冲击治疗,3例患者需长期口服激素。总的治愈率为80%,3例患者逐渐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其中1例行再移植后死亡。结论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常见但预后较好的并发症之一,免疫抑制不足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逆转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用原位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治疗先天性多囊病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并肾功能不全。方法 供肝取自同血型脑死亡供体;顺利切除原病肝,行原位再次背驮式新肝植入及右髂窝肾移植。结果 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手术成功,供肝,供肾功能良好,术后18d死于曲霉菌性腹膜炎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背驮式技术适用于再次肝移植;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并肾功能不全是联合肝肾移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抗IL—2R单克隆抗体)的不同给药时间对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21例肝移植患者分为两组,均于手术当天及术后第4d分别应用20mg的抗IL—2R单克隆抗体,不同的是前10例患者的首次剂量于移植肝恢复血流后给予(术中组),而后11例患者在移植术开始前2h给予(术前组)。两个组术后均同时使用环抱素A和激素。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经活检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术中组的发生率为5/10(50%),术前组为3/11(27%);术中组还有3例急性排斥反应未经病理证实,但抗排斥治疗有效,而术前组无类似病例,若综合考虑,则术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3/11)明显低于术中组(8/10,P<0.05)。在抗IL—2R单克隆抗体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术前2h给予抗IL—2R单克隆抗体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优于移植肝恢复血流后用药。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治疗急性肝衰竭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治疗急性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急诊肝移植治疗的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8例患者均于术后12~72h苏醒,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1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患者因肺部感染、ARDS于术后第7天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因拒绝服用药物出现慢性排斥发应死亡。1例术后14个月出现胆管狭窄及胆泥淤积,存活18个月。余5例患者中,4例随访17个月,1例14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其中有3例已重返工作岗位。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急性肝衰竭(AIJF)的有效方法,术前的重症监护和有效治疗是保证急诊肝移植(EOLT)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不同途径行Sertoli细胞-肝脏联合移植,探讨Sertoli细胞是否可为移植肝提供免疫保护。方法“2步法”分离培养Sertoli细胞,“二袖套管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并以Wistar→SD组合建立排斥反应模型。通过三种途径进行Sertoli细胞-肝脏联合移植。分别观察术后各组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移植肝病理特征等。采用免疫组化、凋亡等技术检测Sertoli细胞功能及作用,探讨其对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影响。结果肝移植急排模型不干预组14只,1只存活超过14d。Sertoli细胞腹腔注射组、阴茎背静脉注射组和供体移植前门静脉注射组分别有5、8、7只存活超过14d。各干预组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腔注射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干预组之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供肝病理检查显示各干预组排斥反应较对照组轻。免疫组化及凋亡检测发现:肝移植后14d,Sertoli细胞仍存活并表达FasL,Sertoli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集聚及凋亡的淋巴细胞。结论Sertoli细胞对肝移植急性排斥有抑制作用,对供肝有诱导免疫耐受作用,Sertoli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