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顺应我国社会经济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中医传承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中医人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中医特色教育为背景、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的"名老中医传承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中医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水平中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
日前,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共同开展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中医计划)改革试点申报工作。建设内容主要有:(1)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面向基层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范围、申报要求等有关事宜见教育部网站。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等中医药教育背景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通过网络调研、通讯调研、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文献检索等方式获取全国24所中医药大学/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资料,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国62.5%(15/24)的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其中66.7%(10/15)的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下,80%的专业课程由学校承担或学校与医院共同承担,教师结构多元化;“2+2”人才培养模式下,几乎100%的专业课程由医院检验科独立承担,教师结构单一。结论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稳定;“3+1”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流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主导的校院融合模式是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中医特色是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式,是提高针灸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总结针灸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平台、评价方式创新等角度,提出针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为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对中医药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各高等中医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优化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新医科下中医“五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新时代中医“五术”卓越人才,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中医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索构建中医“五术”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施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中医药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中医药面对新形势的紧迫任务。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但当前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存在创新意识不足,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为适应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中医高等教育需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创新性思维的研究和培养。1中医高等教育创新性思维的内涵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坚持不懈地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知识交融,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主体的"一体两翼"中医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本文对医学技术学院2009级营养学专业学生的首次社区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等中医院校如何从单纯的中医院校走向中医药背景下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如何将非医类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就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作了具体的探讨,以冀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的办学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建立适应新医改形势的基层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为政府更好地制定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依据。方法:对我省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并结合近几年开展的社区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乡镇中医人员培训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论主要是:①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稳定和发展中医全科医师队伍。②依托现有的中医药教育和医疗资源,建立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③构建起以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实验中医学作为中医学新兴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研工作对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及其新的定位要求,结合当前大学生认知特点,研究者对《实验中医学》教材进行了修订与再版,其中突出特色是采用科研案例引导相关知识点,并应用至上海中医药大学2013级"5+3"培养模式下的本科生授课中。课后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以科研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既有助于培养自身采用当代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药的素质与能力,又可普及当代中医药研究的重大成果,还有利于增强自身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责任感。研究者建议在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推广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  相似文献   

12.
实验中医学作为中医学新兴发展的一门学科,对培养中医药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及其新的定位要求,结合当前大学生新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实验中医学》教材进行了修订与再版,突出特色是采用科研案例引导相关知识点,并在我校2013级“5+3”八年制本科生中授课。经问卷调查,学生反馈以科研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采用当代实验方法研究和发展中医药的素质和能力,又普及当代中医药研究的重大成果,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责任感。建议在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  相似文献   

13.
高校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吉林省医药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中药学专业教育面向全行业的基本要求,积极探索高校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确立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北药基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适合我国高等中医护理教育模式,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护理人才,文章论述了高等中医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的发展沿革和现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护理自主学科发展的契机及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高等中医护理院校护理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学科在医药科学中的先导作用越来越突出,传统无机化学的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已不符合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必须予以改革,整合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构建面向不同专业的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我校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紧密结合我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完善校-企"两段式,双导师"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学位建设经费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正确协调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关系等方面来探讨,为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提供一些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对中医药事业和个体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此,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初步探索,揭示了当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即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相关教育严重缩水、实践问题凸显。提出中医药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建立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金。以期有效推进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层次、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的主要力量。制定中西医结合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内涵标准,探索良好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发挥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优势,建立若干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将对高层次、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中医本科生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基于新形势下,初步建立以“临床-科研-人文素养”三体并重的创新型中医人才培养实习模式。其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科研思维为关键,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强化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促进中医实习改革。  相似文献   

20.
论中医学教学方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为了提高西医院校学生的中医学教学质量,除一般的教学规律外,尤其要重视中医的思维特色,并在教学中,引入中医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互补与渗透,以培养具有中西医双重知识结构的人才,推进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