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所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缺血性中风病例308例,采集患者双侧颈动脉的超声检查结果,具体指标为内膜-中层膜厚度、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颈动脉斑块分型;按照中医辨证的统一标准进行辨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分析中医证候与颈动脉超声检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与中医证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狭窄程度: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1级者较多;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2级者较多;痰热腑实证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为在4级者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ouse积分分析显示:风痰阻络证斑块积分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火上扰证,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斑块分型统计分析显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斑块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证常见颈动脉狭窄2级;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常见颈动脉狭窄程度为1级;痰热腑实证较多出现颈动脉狭窄程度4级。颈动脉斑块积分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风痰阻络证斑块积分最重,其次为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斑块积分程度最轻的证型为风火上扰。  相似文献   

2.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选择符合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标准的患者89例,通过中医证型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BMI、FPG、Hb A1c及颈动脉彩超检测,观察患者各证型的分布及各证型与不同检测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各证型的发生率分别为气虚血瘀型32.6%、痰浊阻络型28.1%、阴虚风动型20.2%、风火上扰型19.1%;痰浊阻络型BMI最高,与其他3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彩超显示痰浊阻络型的斑块检出率最高(88.0%),与其他各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表现以痰、瘀、虚为主,且痰浊阻络型与BMI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与各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a MCI)患者的中医辨证诊治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方法对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230例符合a MCI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辨证分型。结果 1)以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证为主,以三证及以上最为多见;2)MMSE总分与肾精亏虚、痰浊阻滞、瘀血阻络证均呈负相关,其中痰浊阻窍证与MMSE相关性最高;肾精亏虚证与Mo CA呈负相关;3)肾精亏虚、痰浊阻窍、肝阳上亢证均与注意和计算能力呈负相关,肾精亏虚证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呈负相关,瘀血阻络、肝阳上亢证与命名呈负相关,肾精亏虚证与延迟回忆呈负相关。结论 a MCI的主要证型为肾精亏虚、痰浊阻窍证,MMSE总分与肾精亏虚、痰浊阻滞、瘀血阻络证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6~2010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证型及其他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探讨颈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证型、基本资料与其他医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动脉狭窄总体辨证有痰瘀阻络、气虚并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精髓亏虚、气虚证、痰浊内阻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气阴亏虚证、气滞证、阴虚风动证等11个常见证型;从证类分布看,气滞血瘀证类达所有病例的50%,而阴虚证类则仅占5%。结论:颈动脉狭窄主要以痰瘀阻络、气虚并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精髓亏虚4种证类为主,其中血瘀证类分布所占比例最高,血瘀可能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芪参降脂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58例颈AS斑块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滞证、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和肝肾亏虚证、气虚证5型。给予复方芪参降脂饮口服,疗程为6个月。检查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颈AS患者易损斑块分布以瘀阻脉络证和浊毒内蕴证组远大于其他证组(P〈0.05)。治疗后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气虚证组颈动脉易损斑块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芪参降脂饮对稳定瘀血、浊毒、气虚证易损斑块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脂及抗炎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因素。方法:取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先明确其中医证型,再比较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关系,中医证型与硬化程度关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78.57%有斑块,痰湿型患者85.71%有斑块,血瘀型患者92.31%有斑块,气虚痰瘀型患者84.61%有斑块,这几种证型有斑块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严重。其它证型患者的硬化程度较轻,各证型的有斑块率均在60%以下。所有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X2=2.245,P0.05),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靶器官损害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因素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8种中医证型:即气虚型、肝肾亏虚型、痰湿型、瘀血型、气虚痰湿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型、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各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不能区分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9.
董菊萍主任医师认为痰瘀痹阻脑络为眩晕病机之关键。又因风、火、痰、瘀、虚引起清窍失养,而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浊蒙窍、肝肾阴虚五型。以七味眩晕汤为基础方药,各证型合用相应方药治之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不同地域多中心参与研究,以统一调查表形式,调查600例高血压病患者(广东省珠海市300例、江苏省常州市100例,江苏省南京市100例,辽宁省沈阳市100例),分析地域不同所致高血压病患者基本情况、体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的差异,及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结果: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较明显差异,珠海市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主要证型为瘀血阻络(32.7%)、痰瘀阻络(22.3%)、肝肾阴虚(21.7%)、肝阳上亢(17.0%)、痰火上扰(15.7%)、肝火亢盛(14.7%);常州市和南京市分布无明显差异,主要证型为肝肾阴虚(29.0%, 39.0%)、肝阳上亢(26.0%,37.0%)、痰浊壅盛(13.0%,12.0%)、痰瘀阻络(6.0%,12.0%);沈阳市主要证型为肝阳上亢(31.0%)、心血亏虚(30.0%)、瘀血阻络(24.0%)、肝肾阴虚(23.0%)。不同地域患者体质、部分生活及饮食习惯等也有较大差异(P<0.05,P<0.01)。结论:不同地域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明显差异,与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质等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分布。方法选择全国七省市1 31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症候特点、分级分布、证型分布规律,比较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分布、颈动脉硬化分布、年龄分布。结果中医辨证共4个主要证型,共736例(56.15%),分别为痰湿壅盛(210例,16.02%)、阴虚阳亢(177例,13.50%)、肝肾阴虚(79例,6.03%)和气阴两虚型(252例,19.22%),另有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两个亚型。211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检测, 152例(72.38%)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型多见;660例主要证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2例(27.58%)和322例(48.79%);60~79岁的患者以阴虚阳亢型为主,而80岁以上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的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并总结其与血脂、颈动脉超声征象及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体检的缺血性中风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2011年中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对纳入者进行证型分类,并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进行分类比较。结果:1) 280例患者主要有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及肝肾亏虚3个证型,其中风痰阻络的发病率所占比例最高,随之是气虚血瘀及肝肾亏虚。各证型中男性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各证型间年龄无统计学意义。2)男性酗酒或抽烟的例数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619,P=0. 032 0. 05),但各证型之间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各证型血脂指标中仅HDL-C水平正常,其余TC、TG、LDL-C均表达异常,其中以风痰阻络型表达最高(P 0. 05),其次为气虚血瘀型(P 0. 05)和肝肾亏虚型(P 0. 05)。4)风痰阻络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最高,为80. 62%,继而是气虚血瘀,为74. 74%,最低为肝肾阴虚组58. 93%,各证型间斑块构成比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5)风痰阻络组患者的Hcy水平最高,随之是气虚血瘀型及肝肾阴虚组(P 0. 05)。结论:缺血性中风存在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及肝肾亏虚3种证型,不同证型之间血脂、颈动脉超声征象及Hcy水平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孙丽红 《国医论坛》2006,21(2):13-15
中风是一种遍及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与致残率均很高.笔者在<中医内科学>关于中风证治分型的基础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际,认为中风可分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脉络阻闭,肝肾阴虚、风阳上扰,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心窍,痰湿蒙塞心神,元气败脱、心神散乱等9个证型.通过对中风证型的分析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又认为活血化瘀法与中风证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活血化瘀法是古今治疗中风的一个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回族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方法:将70例回族H型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痰上扰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检测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回族患者中医各证型血浆Hcy水平痰浊上蒙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结论:回族H型高血压与中医各证型均有相关联,其中与痰浊上蒙证密切相关联,对于临床中医辨证论治回族H型高血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探索现代文献研究中医高血压证型、病机的特征。方法:通过检索涉及高血压中医证型、病机的文献,采用Apriori关联性分析病机间关系、证型与病机间关系。结果:169个证型中,文献研究常见的是阴虚阳亢证、痰浊中阻证、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上炎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阳化风证;36个病机中,文献研究常见的是瘀血、痰浊、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阳亢、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痰瘀互结。2瘀血更倾向与痰浊、阳亢、肝阳化风、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火上炎等病机关联;痰浊更倾向与瘀血、肝阳化风、肝火上炎、肝肾阴虚、阳亢、阴虚阳亢、气虚、阴虚等病机关联;肝肾阴虚证与病机瘀血倾向关联;肝肾阴虚证和肝阳上亢证时与病机痰浊、肝阳化风、瘀血倾向关联;血瘀证与瘀血倾向关联。结论:高血压病机以肝肾阴虚为本,以痰浊,瘀血为标,以风阳内动为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与5大类降压药降压效果之间的关系,为辨证选用降压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调查3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服用降压药物种类及1个月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瘀血阻络型及痰瘀阻络型患者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血压下降更明显,且比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火上扰及阴阳两虚型患者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血压下降明显(P〈0.05);肝肾阴虚证及肝阳上亢型患者使用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剂比使用其他2类降压药更有效,且比其他证型患者使用ACEI、ARB或β受体阻滞剂更有效(P〈0.05);痰火上扰证患者使用利尿剂血压下降明显,但与其他证型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降压药适应用于不同中医证型,中医辨证分型可以作为临床医生选用降压药的一种宏观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将19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的采集,同时记录其既往病史和采集中医辨证信息,予行颈动脉彩超和生化指标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血脂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情况的关系。结果:(1)主要复合证型为5种:气虚痰瘀、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风痰瘀血、气滞血瘀,并将复合证型细分为5个单一证型: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阴虚型、气滞型;(2)单一证型中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多见于70岁以上年龄组;血瘀型、气虚型、痰浊型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P0.01);(3)气虚痰瘀证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出血、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最高,其中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证型间LDL-C、TG、TC都偏高,HDL-C则偏低,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颈动脉超声显示有斑块的患者总共有174例(91.10%),各复合证型的单双侧斑块病变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单一证型气虚、痰浊和血瘀证型占多数,复合证型以气虚痰瘀多见,在气虚痰瘀证中的各种合并病患病率最高,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的特点。血脂异常(高LDL-C/TC/TG,低HDL-C)覆盖颈动脉硬化的所有证型,而动脉斑块厚度及长度各个证型间比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聂志玲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10):707-708
对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分为肝阳上亢型、风痰阻络型、阳明腑实型、气虚血瘀型、肝肾阴虚型五种证型。从各证的临床表现和遣方用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辩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提高脑卒中预防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2比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测定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痰湿证、血瘀证及阴虚证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火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火证比例较高,B组内火证比例较低,提示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2组患者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内风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A组内风证患者例数较少,不能进行临床判断。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虛风动及痰蒙神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两组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到缺血性中风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