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氧化氮与“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氧化氮与“气”吴静1987年有人报道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合成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这种物质作为不稳定的体液样信使,可松弛血管平滑肌(1,2)。此后关于NO的研究逐渐深入。它作为一种介质、信使或细胞功能的调节剂,在许多生理系统和病理状...  相似文献   

2.
气,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几十年来,学术界一直未能给气一个较清晰、明确的定义。本文指出将“气”一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气的概念混淆、将作为物质之气的物质性与功能性的讨论和气究竟是物质还是功能的讨论混淆,是气的概念研究领域存在的两个误区;并阐述了作者对气的概念认识,肯定了气是物质,说明了气的物质性和功能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医学“气”的实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气”在中医学中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几乎没有一本中医著作中不言及“气”。在《黄帝内经》中,“气”字的使用达2810次左右,其中《素问》出现“气”字1710次左右,《灵枢》出现1100次左右,给天地万物和人体以大量气的命名。如自然之气的天气、云气、清气、浊气、寒气、热气、火气、水气、金气、木气、土气、食气、谷气、酒气,病因病机类的药气、邪气、毒气、恶气、乱气、厥气、郁气、积气、聚气、痹气、疟气、痈气,生理类的人气、常气、正气、真气、精气、经气、动气、阴气、阳气、荣气、卫气、营气、形气、血气、脏气、…  相似文献   

4.
气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病因病机阐述、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确定、方药选择、养生指导等多方面被广泛应用,但至今对于其科学本质的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深入整理分析发现一氧化氮(NO)在性状、来源、分布、功能等多方面与气具有相似性。既然有大量资料佐证NO与气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对应性关系,就有必要从临床角度对这种理论认识进行验证。故本文采用临床实验初步探讨了气与NO是否存在关系。实验结果虽然初步证明了NO与气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从数值上看,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即NO的含量随着气虚程度的增减而升降。因此,对NO与气之间关系的探讨,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入更多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的反映两者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5.
6.
赵琪  张佳佳  王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09-2311
一氧化氮(NO)属于中医学气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的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均由元气所派生。脏腑之气如心主血脉、脾胃升降、肾主生长发育、肺主气、肝主疏泄;经络之气如穴位经气的激发、针灸疗病和保健、以及太极拳、气功运气,均与N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气与系统功能及物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哲学的气论,并使之系统化.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构成万物的元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通过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气"应归到系统论中的"功能"范畴内,以有利于对"气"本质的研究和现代中医系统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论线粒体与中医“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中医“气”的内涵,揭示人体气的本质,是目前中医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中医理论对气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将中医学的气理论与人体的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等相比较,提出人体的气与人体的线粒体有许多密切关系。线粒体可能为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将一氧化氮(NO)生物学作用和中医学中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生理功能对比分析后认为,NO即是属于中医学中人体的气的一种具体物质。这对气的实质的研究,以及与NO相关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黄帝内经》看“气”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的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有关“气”字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特点:(1)气具有普遍存在性;(2)气对于生命具有决定性;(3)气具有普遍相通性和穿透性;(4)气具有能量属性;(5)气具有可被感知性;(6)气具有可控性和可调节性。经络就是气在人体运行的路径。穴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气穴”。  相似文献   

11.
枸杞多糖对衰老小鼠脑NO、NOS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对衰老小鼠NO、NOS的影响.方法采用老年小鼠和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分别连续灌服枸杞多糖20mg/kg*d两个月和一个月,应用Griess法检测脑NO含量,双波长分光光度计测定NOS活性.结果老年小鼠和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NO含量、NOS活性明显低于青年小鼠和正常对照小鼠,给药后则可明显提高之.结论枸杞多糖能明显提高衰老小鼠脑NO含量和NOS活性.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与气虚、血淤、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淤痰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淤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高血压与气虚、血瘀、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瘀痰毒论治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根据顽固性高血压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气虚发热”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04-105
“气虚发热”是一种与气虚病因或讧候相关的发热病证,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其病机理论涉及多方面因素。讨论方法:以相关中医理论文献为基础,立足不同角度分析各种”气虚发热”可能之病机。结论:临证时针对气虚发热证需“细辨病机,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5.
中医动态循环理论初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指出气、血、精三者是构成中医循环体系的基本要素,并论述了生理情况下气、血、精在某个固个水平维持着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关系,说明了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这一平衡被打破,平衡的重建过程就是疾病的产生过程,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病理产物,由于这些病理产物相互胶结、相互影响、使得疾病病情复杂,变化多端。且应用气、血、精平衡循环理论的知识对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HIV而致的一种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征,传染性极强,死亡率极高。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在艾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代名医李东垣倡导"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强调疾病的防治以调理脾胃为要,时刻注意顾护胃气,对艾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冬  陈文元  吴立娅  郑良朴  林薇  宋军  陈可冀 《中医杂志》2011,22(21):1852-1855
目的研究血府逐瘀汤促进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组和空白对照血,每组6只。分别制备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血清,采用1.25%、2.5%、5.0%不同浓度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血清诱导内皮细胞48h,检测不同浓度血清对内皮细胞ECV304增殖、迁移和体外成血管的影响,并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胞内NO浓度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活性及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同血清含量比较,1.25%、2.5%药物浓度下细胞增殖明显增加(P<0.05),2.5%、5.0%药物浓度下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各药物浓度下管腔个数均明显增加(P<0.01);各浓度药物均可显著提高内皮来源的胞内、胞外NO浓度及eNOS表达(P<0.05或P<0.01),1.25%、2.5%浓度药物还可显著提高eNOS的活性(P<0.05或P<0.01)。结论血府逐瘀汤通过促进eNOS的表达和活性,提高胞内、外气体分子NO水平发挥促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寒、热”是八纲辨证中的重要内容,因此辨别疾病的寒、热证型对临床诊断、治疗、选方用药均有重要意义。运用代谢组学技术 可从机体内小分子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水平探索中医寒、热证型的实质,并建立精准量化的“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粒是染色体末端独特的DNA--蛋白质结构,在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端粒的长度随着年龄和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变短,因而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因此端粒长度的变化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补肾益精可以延缓衰老,很有可能正是通过补肾益精使端粒获得了稳定,从而控制了细胞的衰老。  相似文献   

20.
精、气、神是人之三宝,但是在肿瘤常规治疗中往往会损伤人体的精气神,通过对精气神概念的理解以及中医中药治疗肿瘤优势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医药治疗肿瘤在维护人体精气神方面是有着绝对优势的,旨在推广肿瘤的中医治疗,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