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不同比例的复合材料其弹性模量不同,植入体内可由此产生应力遮挡,从而影响材料与宿主骨的生物结合,最终影响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目的:对活性煅烧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制成的组织工程骨进行弹性模量测定,为临床上修复不同部位的骨缺损提供实验依据。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08-21/2003-03-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完成。昆明种小鼠10只,体质量10~15g,雌雄不拘;新鲜1岁小牛长管状皮质骨;新鲜尸体股骨下端松质骨标本和新鲜尸体股骨中段标本各6个。方法:提取牛骨形成蛋白并进行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制备有活性的煅烧骨颗粒,将牛骨形成蛋白与煅烧骨颗粒以1∶25的质量比复合后,再与骨水泥按0∶10,4∶6,5∶5,6∶4和7.5∶2.5的质量比进行复合,对活性煅烧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制成的组织工程骨进行弹性模量测定,并与正常人成年男性的股骨、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相比较。主要观察指标:弹性模量测定及比较结果。结果:含活性煅烧骨颗粒60%的复合材料(活性煅烧骨颗粒:骨水泥为6:4)的弹性模量与正常成年男性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成人股骨(6.2167±0.2229)MPa;松质骨(1.3517±0.3069)MPa;活性煅烧骨颗粒:骨水泥为0∶10(5.7100±0.1663)MPa;活性煅烧骨颗粒:骨水泥为4∶6(3.5101±0.2050)MPa;活性煅烧骨颗粒:骨水泥为5∶5(2.0041±0.1500)MPa;活性煅烧骨颗粒:骨水泥为6:4(1.5018±0.0057)MPa;活性煅烧骨颗粒:骨水泥为7.5∶2.5(0.9004±0.0251)MPa,P<0.01]。结论:含活性煅烧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制成的组织工程骨60%的复合材料与成年男性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相接近,用其修复靠近关节面附近骨缺损可有效的防止关节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化骨修复材料的弹性模量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廷宝  范清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53-3654,T001
目的 对组织工程化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进行弹性模量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提取牛骨形成蛋白(bBMP)并进行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制备人的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将bBMP与DBM以1:25质量比复合后,再与骨水尼(BC)按):10,4:6,5:5,6:4和7.5:2.5的质量比进行复合,对所得的骨形成-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进行弹性模量测定,并与正常人成国性的股骨,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相比较。结果 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含bBMP-DBM复合物75%的复合材料和弹性模量与正常成年男性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含bBMP-DBM复合物75%的复合材料与成年男性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相接近,用其修复靠近关节面附近骨缺损可有效的防止关节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组织工程化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进行弹性模量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提取牛骨形成蛋白(bBMP)并进行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制备人的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将bBMP与DBM以1:25的质量比复合后,再与骨水泥(BC)按0:10,4:6,5:5,6:4和7.5:2.5的质量比进行复合,对所得的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进行弹性模量测定,并与正常人成年男性的股骨、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相比较。结果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含bBMP-DBM复合物75%的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正常成年男性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含bBMP-DBM复合物75%的复合材料与成年男性股骨下端松质骨的弹性模量相接近,用其修复靠近关节面附近骨缺损可有效的防止关节的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观察在骨缺损修复过程种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4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实施。①采用小牛骨粒制备牛煅烧骨;胃蛋白酶液消化新鲜牛腱制备Ⅰ型胶原;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及Ⅰ型胶原制备活性复合颗粒实验材料。②取兔36只,建立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煅烧骨组植入单纯煅烧骨,将煅烧骨与骨水泥按1:1复合后制成长15mm,直径4mm柱件,至骨水泥面团期时填入骨缺损处;自体骨组植入自体骨;复合材料组植入活性复合颗粒,按1:1质量比将活性颗粒与骨水泥复合。植入物均不作固定,清洗,缝合,术后回笼喂养。③观察指标:术后4,12,24周每组各取3只兔,分别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 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各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①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24周时复合材料组、自体骨组骨缺损已修复,而煅烧骨组,空白对照组未修复。②各组植入材料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4周时复合材料组、自体骨组骨缺损有大量新骨形成,而煅烧骨组、空白对照组未见新骨形成。③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复合材料空隙率高,复合紧密。④各组植入材料生物力学测定:术后24周复合材料组最大扭转强度和最大载荷接近自体骨组[(0.76&;#177;0.05)N&;#183;m.(162.6&;#177;4.1)N,(0.82&;#177;0.03)N&;#183;m,(172.2&;#177;6.1)N,P〉0.05],明显高于煅烧骨组[(0.26&;#177;0.01),(46.8&;#177;6.8)N,P〈0.05]。 结论:①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移植物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及修复骨缺损能力。②复合材料组最大扭转强度和最大弯曲载荷接近自体骨组。③可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牛煅烧骨颗粒复合骨水泥的生物力学性能评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不同质量比的牛煅烧骨颗粒复合骨水泥结构特征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把提取过bBMP的牛骨颗粒制成煅烧骨,以不同的质量比与骨水泥混合制成复合材料,测定其生物力学性能与电镜下结构.结果复合材料呈均匀混合分布并多点状结合,其中存在较多的裂隙;含牛煅烧骨颗粒质量比为500mg/g的复合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最为适宜.结论牛煅烧骨颗粒复合骨水泥后具有新骨长入的通道,含煅烧骨质量比为500mg/g的复合材料生物力学性能良好,能作为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新型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体外增强骨质疏松性松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选择适合临床使用的骨水泥。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1在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取5具老年和1具青年的T1-T6脊柱和双侧股骨髁标本,经X线摄片未见明显病理性缺损和破坏。椎体压缩实验:将脊柱标本去除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成分后仅保留椎体34个。①老年椎体28个,随机分为4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60%的复合骨水泥组(HP1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70%的复合骨水泥组(HP2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80%的复合骨水泥组(HP3组)、骨质疏松组,7个标本/组;青年椎体6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5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③测定每个标本的载荷-位移数据和压力-位移曲线,采样频率为10Hz。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用于实验的股骨髁10个。①老年股骨髁8个,随机分为4组:HP1,HP2,HP3组及骨质疏松组。2个/组;青年股骨髁2个,作为正常对照组。②HP1,HP2,HP3组分别注射含量为60%,70%和80%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20mL,骨质疏松组和正常对照组仅作穿刺。然后将各组股骨髁的松质骨制成10mm&;#215;10mm&;#215;30mm的松质骨条标本,5个/每组。测定各组的抗扭强度和抗扭刚度。结果:椎体压缩实验中保留34个椎体,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中选用10个股骨髁,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椎体压缩实验:①各组屈服强度和最大抗压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均〈0.05);但HP1,HP2,HP3组仍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各组抗压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且HP3组差异显著(P〈0.05)。股骨髁松质骨扭转实验:①各组抗扭强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d〈 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强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2,HP3组尤为显著(P〈0.05)。②各组抗扭刚度的测定:与骨质疏松组比较,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均明显提高,HP1,HP2组尤为显著(P〈0.05);但HP1,HP2,HP3组的抗扭刚度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HP3组尤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型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酰胺66复合骨水泥材料能够增强骨质疏松松质骨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治疗骨质疏松骨折,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另外,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含量为60%和70%的复合骨水泥有较好的抗压和抗扭性能,更符合临床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活性煅烧骨和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学安全性评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定活性煅烧骨和骨水泥复合材料的生物学安全性。方法 提取牛骨形成蛋白,制备活性煅烧骨颗粒,与骨水泥按不同质量比复合后植入小鼠腹腔内行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植入小鼠后腿股部肌肉内行肌肉刺激试验,体外行溶血、凝血试验等。结果 急性毒性试验动物无死亡,亚急性毒性试验术前、术后动物体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别(t检验,P>0.05),对肌肉无刺激,无致热作用,体外对溶血、凝血功能无影响。结论 该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易塑形,具有很强的成骨诱导活性,能满足修复不同部位、不同形状骨缺损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张勇  杨彤涛  周勇  马保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188-189,192
背景:目前国内文献只对股骨近端骨溶解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尚无定量研究的报告。目的:通过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溶解改变情况。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4-03/20(MM)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6例28髋,男14例16髋,女12例12髋。假体类型:改良Moore型骨水泥假体16例17髋为骨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7岁;无骨水泥表面微孔型假体10例11髋为无量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5岁。术前患者诊断均为创伤性关节炎,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9(20-77)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方面均匹配。方法: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两组患者X射线片灰度值,取相对值,即同一张X射线片分别测髂骨、股骨大转子处1.0—2.0cm^2面积上平均灰度值,二者差值代表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的相对值,并定量分析骨密度改变的规律。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周、术后1周、随访期两组患者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结果:26例患者(28髋)随访9个月-10年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期骨水泥组和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均较术后1周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骨溶解发生率100%;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随访期平均值72.8(14-130)。骨水泥组平均值57.4(9~11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最早发生骨溶解为术后9个月,术后2-4年内骨溶解改变最明显,第6年呈减缓趋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在骨水泥假体和无骨水泥假体都存在,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牛煅烧骨颗粒复合抗生素、bBMP和骨水泥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制成桡骨感染性骨缺损的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A组用煅烧骨和骨水泥修复;B组用煅烧骨复合bBMP和骨水泥修复;C组用煅烧骨复合抗生素、bBMP和骨水泥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进行X线、组织形态学、ECT观察,比较3组相同时间的成骨能力和修复方式。C组耳缘静脉取血测抗生素浓度。结果C组较A、B组成骨能力强,伤口愈合快,修复情况良好。B组的成骨能力略强于A组。结论牛煅烧骨是抗生素和bBMP的良好载体。复合后能缓慢释放抗生素和bBMP,此种复合材料既有成骨活性,又有抗炎作用,是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观察在骨缺损修复过程种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4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实施.①采用小牛骨粒制备牛煅烧骨;胃蛋白酶液消化新鲜牛腱制备Ⅰ型胶原;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及Ⅰ型胶原制备活性复合颗粒实验材料.②取兔36只,建立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煅烧骨组植入单纯煅烧骨,将煅烧骨与骨水泥按11复合后制成长15 mm,直径4 mm柱件,至骨水泥面团期时填入骨缺损处;自体骨组植入自体骨;复合材料组植入活性复合颗粒,按11质量比将活性颗粒与骨水泥复合.植入物均不作固定,清洗,缝合,术后回笼喂养.③观察指标术后4,12,24周每组各取3只兔,分别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各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①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24周时复合材料组、自体骨组骨缺损已修复,而煅烧骨组,空白对照组未修复.②各组植入材料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4周时复合材料组、自体骨组骨缺损有大量新骨形成,而煅烧骨组、空白对照组未见新骨形成.③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复合材料空隙率高,复合紧密.④各组植入材料生物力学测定术后24周复合材料组最大扭转强度和最大载荷接近自体骨组[(0.76±0.05)N·m,(162.6±4.1)N,(0.82±0.03)N·m,(172.2±6.1)N,P>0.05],明显高于煅烧骨组[(0.26±0.01),(46.8±6.8)N,P<0.05].结论①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移植物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及修复骨缺损能力.②复合材料组最大扭转强度和最大弯曲载荷接近自体骨组.③可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类细胞的潜能己得到共识。另有研究者认为骨髓中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以外,还寄居着CXCR4阳性的组织定向干细胞,包括骨骼肌、心、肝及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 目的:实验拟进一步证实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寄居于骨髓,并寻求确立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新方法。 设计:开放性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 材料:所用成年清洁级SD大鼠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DMEM/F12,B27,N2均购自Invitrogen公司;bFGF源于CytoLab Ltd;EGF源于Invitrogen公司;Nestin、CXCR4,β-Tublin Ⅲ,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一抗为Santa Cruz公司兔抗鼠多克隆抗体;MAP2ab(Clonell—5B),CNPase(Clone AP20)为NeoMarkers公司小鼠抗大鼠单克隆抗体;荧光(FITC,Cy3)标记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Vector Laboratories公司。NycoPrep^TM分离液(1.077A)购自Axis-Shield公司。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究所完成。取SD大鼠双侧股骨及胫骨,冲洗骨髓腔,经NycoPrep^TM分离液分离单核细胞层,DMEM/F12(1:1)无血清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内含2%B27,1%N2,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L表皮生长因子,1×10^5U/L青霉素,100mg/L链霉素),通过先贴壁、后悬浮的方法从骨髓中分离、培养单克隆生长的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细胞球CXCR4和nesfin蛋白,以及细胞球自然分化后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标志蛋白。 结果:①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细胞球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fin和组织定向干细胞标志蛋白CXCR4。②神经组织定向干细胞细胞球在含15%胎牛血清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可稳定表达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在体外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3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及口腔医学院完成。①将pGEM—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3和pSecTag2B表达载体分别用KpnⅠ和NotⅠ酶切后重组pSecTag2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质粒。(当脂质体介导下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获得稳定表达后用细胞上清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③通过噻唑蓝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①成功构建pSecTag2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真核表达载体(电泳可见540bp的特异条带)。②转染哺乳动物细胞COS-7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到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蛋白质的稳定表达(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450nm处吸光度值,原液及1:10稀释度细胞上清大于阴性对照组2.1倍以上)。③用细胞上清刺激骨髓綦质干细胞后,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较对照组吸光度值明显增高,在24-72h其增高具有明屁的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显著促进兔骨髓基质于细胞体外增殖,提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于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及分化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聚乳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优良的药物缓释载体。 目的: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考察其理化特性。 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进行扫描电镜、激光粒度、Zeta电位、溶胀性能检测及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药率。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微球近似圆形,形态较规则,分散性较好,表面光滑。激光粒度分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微平均粒径839.6 nm,Zeta电位(-32.93±3.74)mV,微球溶胀系数1.157±0.059,包封率及载药率分别为(88.943±2.878)%,(0.026±0.001)%;微球在第1天释药约10.199%,随后释药较恒定,至第19天累计释药率为54.643%。说明制备出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缓释微球的粒径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10版二部关于亚微球的定义标准及包封率不低于80%的要求,并且在体外具有很好的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传统的结构性天然骨脱细胞的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目的:用新的理化方法对结构性骨块进行脱细胞处理制作新型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并检测其理化性能。方法:以股骨头负重区结构性骨块为原料,高压水枪冲洗,继而利用Triton-100、脱氧胆酸钠等进行脱细胞等理化处理,制备新型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并对支架进行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Micro-CT观察、生物力学等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新型脱细胞骨基质材料保留了骨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脱细胞彻底,扫描电镜及Micro-CT观察显示支架具备三维多孔网状结构系统,具有天然骨的孔径和孔隙率;生物力学测试脱细胞组支架的弹性模量为(552.56±58.92)MPa,强度为(11.34±3.49)MPa,与新鲜骨的弹性模量及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5.
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皮肤黏膜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的愈合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 材料:实验于2004—06/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呼吸内科实验室完成。取雄性昆明种小白鼠20只,体质量18~24g。 方法:将制备好的皮肤溃疡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酚妥拉明1mg,利多卡因20mg,地塞米松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封闭,1次/d,共7d;治疗组在溃疡周围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5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5mL,隔日给药1次,共7d。观察溃疡处皮肤组织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药物性外渗所致皮肤溃疡、糜烂的愈合时间和组织学变化。 结果:20只小白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愈合时间:对照组糜烂、溃疡的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20-24,8~12)d,t=2.264,P=0.01];②组织学观察:对照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不明显;治疗组治疗7d后肉芽组织增生,新生血管丰富。 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促进药物性糜烂、溃疡的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6.
背景:理想的支架材料必须对机体无毒性,无免疫排斥反应,并能适时地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能否长期存留体内并发挥功能值得研究。 目的:观察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植入鼠体内后机体局部组织生物相容性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6-03/2006-07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选用18只雄性BALB/C小鼠,体质量(202)g,雌雄各半:1只昆明小鼠,体质量20g:1只雌性家兔,体质量2.5kg,以上实验动物均由吉林大学基础医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猪松质骨(髂骨)为市售。实验用IMDM培养基为美国Hycolone公司产品,FBS购自美国GIBCO公司,四甲基偶氮唑盐及ConA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采用猪髂骨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①采用随机抽签法将BALB,C小鼠分成支架材料植入组、异种骨植入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支架植入组将支架植入到BALB/C小鼠的下肢肌肉内,异种骨植入组将昆明鼠骨植入到BALB/C小鼠下肢肌肉内,对照组仅将局部肌肉损伤。②术后21d取材料植入部位及周围组织,大体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观察材料与组织相容性:采用刀豆蛋白A诱导各组脾淋巴细胞转化,酶联免疫检测仪在λ570nm波段检测并记录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以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评估各组小鼠免疫功能,即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λ570nm波段检测并记录各组吸光度值,计算细胞杀伤率。 主要检测指标:①植入物周围组织相容性。②刀豆蛋白A诱导后淋巴细胞刺激指数。③补体依赖性细胞毒实验各组细胞杀伤率。 结果:18只BALB/C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  相似文献   

17.
背景:建立最佳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动物模型对了解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机制、预防与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以针刺损伤制备兔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模型,通过X射线及MRI分析针刺损伤对椎间盘高度及退行性病变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 材料:实验于2005—06/2006—04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动物中心完成,选用6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平均6月龄,体质量平均为2.5kg,均来自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动物中心,许可证号码为SCXK(hu)2002-0006。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方法:①采用腹膜后入路对实验兔腰椎进行手术,以L3-4椎间盘为正常对照,不做处置;L4-5椎间盘作为假手术,只进行暴露;L5-6椎间盘暴露后用24G针头从椎间盘的前外侧针刺3次。②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周采用Simens公司CR机拍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L3-4,L4-5及L5-6椎间隙高度,计算与术前椎间隙高度比值;采用Simens Avanto 1.5T医用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检测各节段腰椎间盘T2加权信号,根据信号强度记分,4分为正常椎间盘,髓核内信号均匀、明亮:3分为轻微退行性病变椎间盘,T2加权信号部分降低:2分为中度椎间盘退行性病变,T2加权信号明显降低;1分为重度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其T2加权信号明显降低,而且伴有椎间隙狭窄。 主要观察指标:①腰椎X射线侧位片椎间盘高度变化。②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程度。结果:纳入实验兔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椎间盘高度变化:L3-4及L4-5术后与术前椎间盘高度比分别为0.9825±0.01708,0.9725±0.01708,均高于L5-6椎间盘高度比(0.5500±0.02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腰椎MRI的T2加权像上观察椎间盘退行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对激发先天性免疫、抵抗微生物感染有重要作用。最近研究发现激活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不仅可以预防微生物感染,还可以促进组织再生。实验通过脂多糖激活体外培养的角质细胞株Hacat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观察其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7-07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完成。①实验分组及方法:角质细胞株Hacat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馈赠;脂多糖为Sigma公司产品;小鼠抗入Toll样受体2单克隆抗体、兔抗人Toll样受体4多克隆抗体购于ebioscience公司。体外培养Hacat细胞,根据脂多糖(500ng/L)与Hacat细胞共培养24,48,72h将细胞随机分为脂多糖作用24h组、脂多糖作用48h组、脂多糖作用72h组,另设对照组,只加溶剂二甲基亚枫。②实验评估:蛋自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脂多糖对Hacat细胞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及核因子KB表达的影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脂多糖作用后Hacat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光学显微镜下正常入皮肤表皮及角质细胞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表达呈蓝黑色:脂多糖作用于Hacat细胞24,48,72h后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均增高(P〈0.01,P〈0.05)。脂多糖作用24h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脂多糖作用48,72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激活Hacat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脂多糖作用了:Toll样受体从而激活核因子KB信号传导通路促进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