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列腺增生症(BPH)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是一类与下尿路症状相关的慢性疾病,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国内外广泛开展了针对BPH的临床研究,但关于BPH发病机制的相关综述却较少见。本文检索并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性激素、多肽生长因子、炎症信号传导、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平滑肌6个方面将BPH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旨在为BPH的临床用药和新药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1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资料.结果 112例BPH 患者中,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81例(72.3%),且均为慢性炎症.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BPH患者的年龄、病史、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及前列腺体积均明显高于单纯BPH患者(P<0.05),并且腺体增生体积与组织学前列腺炎发生率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 BPH患者多数伴有组织学前列腺炎,且以慢性炎症为主;组织学前列腺炎是BPH 患者临床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成为泌尿外科领域中的主要研究课题。关于BPH的发病机制一直是泌尿外科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公认的有以下几种学说:①雄激素学说,认为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在前列腺组织中积聚导致BPH;  相似文献   

4.
良性前列腺增生细胞增殖和凋亡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庆猛  路名芝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2):141-144,140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又名结节性前列腺肥大。多见于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细胞增殖和凋亡与BPH密切相关。过去。人们研究发现BPH的发生由于细胞过度增殖所致。随着研究的深入,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学者从细胞凋亡的角度去研究BPH的发病机制.并发现BPH的发病亦与细胞凋亡的减少密切相关。从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两个相反的方面去探索BPH的发病机制.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组织学前列腺炎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临床进展的影响。【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43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前列腺炎的发生情况,分为单纯BPH组(n=35)和伴前列腺炎的BPH组(n=108),对比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前列腺体积,尿潴留发生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WSS),最大尿流率(MFR)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数值。【结果】在所选前列腺标本中,75.6%(108/143)的标本同时合并组织学前列腺炎。伴组织学前列腺炎的BPH组患者与单纯BPH组相比其发病年龄、前列腺体积及血清PSA值明显升高(P〈0.05),而且其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要大于单纯BPH组(P〈0.05)。[结论]BPH患者组织学前列腺炎的检出率较高,组织学前列腺炎明显影响BPH的临床进展,其可能为BPH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揭晓  莫曾南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608-3610
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是临床上男性的常见疾病,虽然两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所不同,但却有相似的临床表现。由于前列腺炎好发年龄早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标本常常有炎症表现.人们一直在怀疑前列腺炎是不是前列腺增生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和争论都比较多,其中以支持两者有关的报道较多,本文对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肥胖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相关性,并对BPH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择在该院泌尿外科住院的BPH患者120例,收集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介素6(IL-6)、前列腺体积(PV)、最大尿流率(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等临床资料。按BMI将其分为正常组、超体质量组和肥胖组,比较分析各组中BPH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BPH患者比较,超体质量组和肥胖组的IPSS、PV、IL-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体质量组和肥胖组的Qmax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例BPH患者IPSS、PV、IL-6与BMI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6、0.518和0.729,P0.01),Qmax与BMI呈负相关(r=-0.391,P0.01)。结论肥胖与BPH的发病、发展密切相关,炎性细胞因子IL-6可能在BPH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及其比值(F/T)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110例BPH、205例慢性前列腺炎、15例PCa患者及56例健康对照者的T-PSA、F-PSA,并计算出相应的F/T值。结果3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T-PS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患者的F/T与PCa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T-PSA有助于区分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疾病。  相似文献   

9.
刘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7):1005-1007
对于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原因而言,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其主要表现为解剖学上的前列腺体积增大、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以及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1]。随着年龄的增加,BPH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其发病年龄最早见于40岁[2],而60、80岁时的发病率分别高达50%、83%[3]。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前列腺增生症(BPH)的发病明显增加,BPH已为我国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1]。近年来,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等离子体切割系统(PKS)、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HOL EP)等腔内新手术在临床不断开展,使外科治疗BPH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有了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改良式经直肠前列腺8点穿刺术(常规底部+中部+外侧中部+尖部+超声可疑点)在临床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最优化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方案。方法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就医的高度怀疑前列腺癌的96例患者行改良式经直肠前列腺8点穿刺活检术,术后行病理检查。统计前列腺癌的阳性率及各穿刺点癌细胞的阳性率。结果 96例患者中,有37例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占38.54%,21例诊断为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PIN),9例为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伴慢性炎症,29例为BPH。超声可疑点对前列腺癌判断的敏感度为40.68%。穿刺阳性点多集中在中部、中外侧部或尖部。结论对于初次活检的患者选择改良式前列腺8点穿刺方案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残余尿量和前列腺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对120例BPH患者的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估(QOL)和发生尿潴留以及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PSS、QOL、Qmax和尿潴留发生率在不同残余尿量患者中差异具有显著性,而在大小不同的前列腺体积中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PH患者检测残余尿量的临床价值优于前列腺体积,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法的临床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高能超声聚集刀(HIFU)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护理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迭增。BPH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由于功能性睾丸和高龄是BPH发生的必然条件,因而内分泌学说推测BPH发病与老年男性体内的性激素失衡有关。在治疗BPH的方法选择中,手术疗效最好,但危险也最大,选择非手术的介入性疗法HIFU)适合于高龄并伴有心血管系统和其他系统疾病,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BPH患者。我院从2003年10月~2004年5月选择用HIFU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5岁,病程2-8年,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生活质量评估(L)评分结果为0~7分为轻度症状:0人,8~19分为中度症状:9人,20~35分为重度症状:11人。由患者对生活质量自我评估为:非常痛苦。其中有心血管疾病者6例,糖尿病2例,并发反复尿潴留4例,血尿3例,尿路感染5例。1.2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在静脉复合麻醉下采用大功率的超声聚焦波聚焦产热原理,以脱气水为媒介,将体外1000余个超声发射极发射的超声波在病灶内点状聚焦,瞬间产生80~120℃高温,从而使前列腺产生凝固、坏死...  相似文献   

14.
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的护理2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BPH的发病数明显增加.手术治疗仍为BPH的重要治疗方法[1].1996年11月~2003年5月,我院采用改良Madigan手术治疗BPH 25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ehy perplasia, BPH)患者尿道周围前列腺组织剪切波弹性(shear wave elastography, SWE)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 IPS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就诊的BPH患者80例,再选取无前列腺症状的健康男性志愿者20例为正常组,对80例BPH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进行IPSS评分,将患者的评分由低至高分为轻、中、重度三组,接着对所有BPH患者及志愿者进行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通过SWE测量尿道周围前列腺组织弹性模量,同时测量BPH患者前列腺径线计算出前列腺重量,将前列腺重量由低至高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比较各组BPH患者及正常组之间弹性模量的差异,分析弹性模量与IPSS、前列腺重量以及患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BPH患者不同区域尿道周围前列腺组织弹性模量均随着IPSS、前列腺重量以及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志豪  张菊英   《护理与康复》2018,17(6):39-42
正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老龄化慢性进展性疾病,BPH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是治疗BPH的金标准[1],但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达到50%~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直肠超声检查及f-PSA/t-PSA比值在PSA正常的前列腺占位性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综合分析131例PSA正常前列腺占位患者的经直肠前列腺超声表现及其中35例f-PSA/t-PSA比值,并与穿刺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①131例患者中,结节位于内腺者2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7例,前列腺癌(PCa)5例,慢性肉芽肿性炎3例],位于外腺者103例(BPH82例,PCa19例,平滑肌瘤1例,炎性假瘤1例),弥漫性病变3例(均为PCa);②35例测量f-PSA的患者中,f-PSA/t-PSA比值在BPH和PCa组分别为0.27±0.12、0.21±0.11;③癌结节相对增生结节来说,体积较大、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结节内血流检出率较高。结论①PSA正常的前列腺占位中,大部分为良性病变;②f-PSA/t-PSA比值对PSA正常的BPH及PCa鉴别没有应用价值;③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查对PSA正常前列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有较好的鉴别作用,能对穿刺活检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筛选。  相似文献   

18.
DWI在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囊肿的DWI表现及其ADC值的变化特点,探讨DWI在前列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16名健康志愿者,9例前列腺囊肿,29例BPH和21例PCa患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正常前列腺中央带、外周带、囊肿、前列腺增生结节以及前列腺癌灶的DWI表现、ADC值的变化特点及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DWI表现:16名志愿者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囊肿呈高信号;BPH增生结节信号不均匀,信号强度低于外周带;PCa表现为低信号影。各组平均ADC值:正常前列腺中央带(1.352±0.052)×10-3mm2/s,外周带(1.829±0.071)×10-3mm2/s,囊肿(2.557±0.084)×10-3mm2/s,BPH增生结节(1.576±0.101)×10-3mm2/s,PCa癌灶(0.934±0.166)×10-3mm2/s,其ADC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前列腺囊肿、正常外周带、BPH、正常中央带和PCa癌灶(P=0.000)。结论DWI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正常前列腺、前列腺囊肿、BPH和PCa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α)在前列腺增生(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和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8/09在沈阳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完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前列腺增生症及40例前列腺癌中EGFR和TGFα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和增生组织中EGFR和TGFα分别表达在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两者在前列腺癌中的共同表达率为65%,二者密切相关(r=0.524),且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关(P<0.01),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也明显小于二者阴性表达者(P<0.01)。结论:EGFR和TGFα的异常表达在前列腺增生和癌变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作为判断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春华  陈辉熔 《新医学》2002,33(3):177-178
1引言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很常见的疾病.自1920年以来BPH的治疗经过了漫长的探索历程,90年代以来药物治疗已成为BPH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如汽化、消融、激光凝固、激光切除、微波、支架和聚焦超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医生和患者都面临着一个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的问题.成功的治疗来源于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故有必要深入了解BPH的分子机制和下尿路刺激症状群的病理生理,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药物、微创或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