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合并泰尔登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将49例PHN患者随机分为合并泰尔登组和卡马西平组,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治疗后疼痛的改善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周、2周、3周卡马西平合并泰尔登组VAS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总有效率达96.8%,明显优于单用卡马西平组(44.4%)(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卡马西平合并泰尔登治疗PHN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癫痫患者用药的实例分析,探讨有肝药酶诱导效应的常用抗癫痫药的合理应用问题。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监测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联合应用中的血药浓度动态变化。结果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联合应用时两者的血药浓度呈相反的改变,随着苯妥英钠血药浓度升高而使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降低。结论苯妥英钠、卡马西平酶诱导作用导致血药浓度波动,有必要监测用药后的血药动态变化,随时调整个体给药方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尚利娜  王存良  洪明岳  顾袁琴 《安徽医学》2012,33(11):1542-1544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治疗癫痫患者的血药浓度检测结果,探讨卡马西平的合理用药。方法选取癫痫患者9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清中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并结合患者用药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比较各年龄组患者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及清除率的差异性。结果卡马西平给药量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达到60岁后给药量减少。卡马西平血药浓度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达到60岁后开始降低。卡马西平清除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同一性别组中,卡马西平清除率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呈现负相关。同一年龄阶段中,部分性别组间相比较,女性的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明显低于男性,女性的卡马西平清除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卡马西平血液浓度普遍维持在8~12 mg/L之间,总有效率为84.8%。女性患者卡马西平血液浓度普遍维持在3~8 mg/L之间,总有效率为87.2%。结论年龄和性别均是癫痫患者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和清除率的影响因素。卡马西平的用药剂量应采取从低到高的方式。调整卡马西平用药剂量时,需在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基础上进行,根据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卡马西平血药浓度逐渐增加用药剂量。有效的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可以大幅提高抗癫痫药物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减少对患者造成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照比较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PSE)的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PSE患者随机分为奥卡西平组与卡马西平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奥卡西平和卡马西平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脑电图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奥卡西平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5%)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脑电图有痫放电与累及导联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奥卡西平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7%)显著低于卡马西平组(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卡西平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疗效满意,且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宋玉芬  徐作国 《中国民康医学》2012,(21):2600-2601,2627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6家精神疾病杂志近20年刊登的有关卡马西平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8大类26种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57.0%)和血液系统反应(20.0%)多见。新发现有急性肌张力障碍、小脑失调、意识障碍、贪食症等。79.69%在15天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较严重,以各种皮肤过敏多见,要注意防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周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周围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托吡酯组42例,卡马西平组40例,分别予托吡酯及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疗效、用药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托吡酯组不良反应少于卡马西平组(P<0.05)。结论托吡酯治疗周围神经痛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天麻素胶囊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采用卡马西平联合天麻素胶囊治疗,观察不同用药方案对两组患...  相似文献   

8.
谭明贤  张书琼  陈胜利 《重庆医学》2012,41(34):3617-3618,3625
目的比较托吡酯与卡马西平对部分性癫痫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该院200例部分性癫痫患者按随机方法分别给予托吡酯和卡马西平治疗,随访其服药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脑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托吡酯组的总有效率及控制率高于卡马西平组(P<0.05),发作频率降低,脑电图变化与卡马西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服药后出现食欲减退、体质量下降;在儿童有认知功能下降。而卡马西平常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个别患者可出现皮肤损害。结论托吡酯对部分性癫痫发作的疗效优于卡马西平,可列为首选用药,但对儿童患者应注意认知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熄风胶囊单药及与卡马西平联合用药对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的癫痫大鼠反复自发性发作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ultidrugresistanceassociatedprotein1,MRP1)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癫痫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熄风胶囊高剂量组、熄风胶囊中剂量组、熄风胶囊低剂量组、熄风胶囊高剂量加卡马西平组(高剂量联合组)、熄风胶囊高剂量加卡马西平1/2剂量组(低剂量联合组)和卡马西平组,每组10只,并选择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治疗28d后,取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癫痫大鼠大脑皮质与海马MRP1的表达。结果:各治疗组大鼠海马MRPl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表达范围较广泛,阳性颗粒颜色较深,同时又低于模型组;在大脑皮质区,高剂量联合组、低剂量联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海马CA1、CA3区,齿状回及大脑皮质区,高剂量熄风胶囊对MRP1的分布的作用要优于低剂量熄风胶囊和中剂量熄风胶囊;与卡马西平联合用药时均优于低剂量熄风胶囊、中剂量熄风胶囊及卡马西平(P〈0.05)。结论:熄风胶囊单药及与卡马西平联合用药能有效地抑制癫痫大鼠海马与皮质MRP1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0.
袁志波 《中外医疗》2010,29(13):129-130
卡马西平片与奥卡西平片在治疗颞叶癫痫中均有较为良好的效果,但很多癫痫患者在治疗中会因不同的不良反应而无法继续用药。  相似文献   

11.
卡马西平治疗癫痫血药浓度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广西医学》2005,27(2):195-196
目的 对卡马西平在癫痫患者中血清药物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并观察患者的症状及合并用药情况 ,达到稳态谷浓度 4~ 12mg·L-1为有效治疗浓度范围。结果 服用常规剂量的卡马西平 ,检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者 2 3例 ,合格率为 5 9% ;低于 4mg·L-1者 15例占 38.5 % ,高于 12mg·L-1者 1例占 2 .5 %。结论对长期使用卡马西平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使之个体化用药 ,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评价卡马西平联合甲钴胺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卡马西平为对照,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动态观察评价卡马西平联合甲钴胺对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并对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联合用药组较单药治疗组起效快,卡马西平用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联合用药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 1∶2 0比例配伍时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的影响。方法 比较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 1∶2 0的配伍后与单药组抗电刺激皮层惊厥作用的药效与时效。结果 联合组抗皮层惊厥作用较单药组用药明显增强 ,而且持续时间延长。结论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以 1∶2 0比例配伍在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的抗惊厥作用优于单药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1:20比例配伍时对大鼠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的影响。方法 比较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1:20的配伍后与单药组抗电刺激皮层惊厥作用的药效与时效。结果 联合组抗皮层惊厥作用较单药组用药明显增强,而且持续时间延长。结论 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以1:20比例配伍在电刺激皮层惊厥阈值测定模型的抗惊厥作用优于单药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耳鸣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和盐酸氟桂利嗪的联合用药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服用盐酸氟桂利嗪的传统治疗方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卡马西平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耳鸣能够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375例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抗癫痫药物血药浓度的监测,为调整药物剂量、评价药物不良反应和保证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未合并用药的138例服用丙戊酸、151例服用卡马西平、21例服用苯妥英、65例服用苯巴比妥的癫痫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妥英和苯巴比妥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分别为50-100、4—12、10-20和15-40μg/mL,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的控制率明显高于浓度范围外的控制率。苯妥英和苯巴比妥均有中毒病例发生。结论 血药浓度监测对抗癫痫药物的个体化给药十分必要,应紧密结合临床症状,做到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托吡酯与卡马西平对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该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60例部分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托吡酯组和卡马西平组进行治疗,治疗进行到2、4、6个月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整理。结果两组患者分别用药2、4、6个月时,托吡酯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卡马西平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托吡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卡马西平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托吡酯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卡马西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应用于部分性癫痫发作的治疗效果要强于卡马西平,在临床上可作为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马西平、托吡酯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本院的6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用药方式将其分为卡马西平组、托吡酯组和丙戊酸钠组,每组20例。卡马西平组给予卡马西平口服治疗,托吡酯组给予托吡酯口服治疗,丙戊酸钠组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记录比较三组的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托吡酯的有效率最高,卡马西平的有效率最低,丙戊酸钠组的有效率居中,但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托吡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丙戊酸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中,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治疗中,卡马西平、托吡酯和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相近,托吡酯的安全性最高,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更多,可考虑于临床中合理筛选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探讨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2月经我院眩晕门诊诊断的前庭阵发症患者8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组(43例)和卡马西平组(43例),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组的有效率高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卡马西平联合敏使朗治疗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托吡酯、卡马西平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SEV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鄢陵县中心医院治疗的SEVE患者69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托吡酯组(予以托吡酯治疗)、卡马西平组(予以卡马西平治疗)和丙戊酸钠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各23例。3组均治疗1 a,比较3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托吡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丙戊酸钠组为73.91%、卡马西平组为69.57%,3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托吡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低于丙戊酸钠组(30.43%)和卡马西平组(34.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卡马西平及丙戊酸钠治疗SEVE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托吡酯不良反应较轻微,安全性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