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诊治方法与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科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以及临床治疗记录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分析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对确诊的患者行脱水、降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的治疗,恢复期辅以针刺和运动疗法等康复治疗。60例患者中,心脏瓣膜病性房颤31例,非瓣膜病性房颤18例,其他原因11例。CT检查结果显示:栓塞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者41例,其中栓塞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28例,在右侧大脑中动脉13例;在椎基底动脉系统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突然昏迷、失语、偏瘫、四肢瘫痪、交叉瘫、共济失调、头痛、呕吐等。60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1.67%(49/60),其中基本痊愈27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9例,无效11例,无效病例中死亡5例。结论:我院均根据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脱水、降低颅内压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积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范均成 《吉林医学》2010,31(21):3434-3435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52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诊断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抗凝,血管扩张,降血脂和颅内压治疗。结果:经过治疗,总有效率为82.7%(43/52),死亡7例,死亡率为13.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病情复杂,要合理用药,严密监测,帮助患者平稳渡过急性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及分析心源性脑栓塞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按入院时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脱水、降低颅内压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时,采用脱水和降颅内压等方法积极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应积极治疗心房纤颤以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3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杰  张朝民 《吉林医学》2004,25(12):17-18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栓塞部位,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抗凝治疗有效。结论: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应积极治疗心房纤颤以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收治的房颤致脑栓塞患者66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预后等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37例好转(包括2例溶栓患者),无效14例,其中11例家属放弃治疗,15例死亡。其中,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以女性及70岁以上老人居多。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更易累及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房颤并发脑栓塞时,左右大脑半球受累基本相当,但常为大面积脑梗死,易并发梗死灶内点状或片状的出血。对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采取静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脱水降颅压,脑细胞保护剂,改善血液循环等方案治疗。结论房颤并发脑栓塞,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严重,预后差,应积极预防;特别对高龄(年龄〉70岁)及女性房颤患者加强脑卒中预防,可能使患者更多获益。积极抗凝治疗控制INR在适当范围可能减少抗凝治疗患者发生脑栓塞,超早期溶栓可能使患者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0例,分成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给予尿激酶100-150万U静滴,对照组给予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疗效并对比。结果:治疗后溶栓组NIHSS评分(4.67±3.12)明显低于对照组(8.71±3.39),总有效率(88%)明显高于对照组(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源性脑栓塞发病急、患者就诊时间短,如果能够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可使梗塞范围缩小,临床症状改善,为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痊愈及好转率91%。结论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9.
脑栓塞是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导致侧支循环不能代偿,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使缺血处神经功能缺损,为临床常见急症[1]。心源性脑栓塞是脑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于脑部,而心房颤动是引起脑栓塞的常见心脏疾病之一[2-3]。针对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上常予以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且疗效较好[4]。华法林为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对89例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为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38.20%),其次为心脏瓣膜病(35.96%).68.54%的病人有房颤等心律失常,口服过华法令的患者仅21.31%.69.66%的病例为大面积脑梗死,78.65%的梗死在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后出血率26.67%,全组死亡率20.22%.结论:各种原因所致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多为大面积梗死.口服华法令用量不足可能是抗凝治疗患者发生脑栓塞的原因之一.治疗房颤是预防脑栓塞的重要措施,应加大华法令的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不同溶栓方式在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时的临床实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所收治的68例心源性闹栓塞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1例,采用心源性脑栓塞保守治疗(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37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血管再通率等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有明显差异(70.97%94.59%)(P0.05),且观察组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血管再通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在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时具有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神经功能将能够得到更好的修复和改善,因而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的溶栓方法对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15年至2017年期间心源性脑栓塞患者66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为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为静脉溶栓治疗,然后比较两种溶栓方法对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对临床治疗效果、GCS评分、NIHSS评分以及血管再通率的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而NIHSS评分和GCS评分都要优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心源性脑栓塞治疗中,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法效果更加显著,患者的神经缺失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2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建华  张茁  张菁  张亮 《北京医学》2001,23(5):272-274
目的 探讨防治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我院126例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脏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为风湿性心脏病(57.9%),共次为冠心病(17.8%)。805的病人有房颤或房扑等心律失常,口服过华法令的患者仅20.8%。69.8%的病例为大面积脑梗死,3/4在颈内动脉系统,梗死后出血率28.8%,全组死亡率12.7%。结论 各种原因所致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梗死多为大面积。口服华法令用量不足可能是抗凝治疗患者发生脑栓塞的原因之一。治疗房颤是预防脑栓塞的重要措施,应加大华法令的用量。  相似文献   

14.
谢睿彬 《广西医学》2003,25(6):1015-1016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上并不少见 ,约占脑卒中发病率的 5 %~ 1 1 % (1) ,是心脏病常见并发症及影响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及病残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医学对心源性脑栓塞治疗原则同动脉性硬化梗塞 ,对预防栓塞的研究较多 ,但对于栓塞后的治疗研究尚少 ,尤其是早期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报告极少 ,且目前尚有争议。本文对我院 1 999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普通肝素治疗心源性脑栓塞30例。结果发现早期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总有效率 76.7% ,但治疗效果因基础心脏病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对风湿性心脏病致脑栓塞疗效较好 ,有效率 83.…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脑栓塞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脑卒中发病率的5%~11%,是心脏病常见并发症及影响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及病残率的重要因素.我院2000-10~2004-09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普通肝素治疗的30例心源性脑栓塞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早期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但治疗效果因基础心脏病病因不同而有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临床分析(附5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50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58%),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2%.多数患者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70%),特别是大面积的梗死患者(50%).82%的患者表现为点状和线状的出血性梗死(HI)或不伴有占位征象的片状血肿,18%的患者表现为脑实质性血肿(PH)并伴有占位征象.病前应用过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占48%.总死亡率达16%.结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合并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的大面积栓塞更容易发生栓塞后出血性转换.病前应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是否与出血性转换有关,尚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治重点。方法采用以高压氧治疗为主,综合抗凝、抗炎、扩血管、促进脑细胞代谢等多种治疗方法。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近90%。结论中毒早期尤其6h内开始治疗,症状均有好转,间断或反复治疗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降低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脑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均以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ET、CGRP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血浆ET水平和升高血浆CGRP水平。  相似文献   

19.
马晓文 《中原医刊》2007,34(22):32-33
目的了解和探索基层医院房颤病人特别是高危人群的抗凝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80例资料比较完整的心源性脑卒中(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临床情况及入院前用药情况,特别是抗栓资料。结果80例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在本次发生脑栓塞前用阿司匹林抗栓者46例,占57.5%,用华法林抗栓者3例,占3.75%,二者均未用者31例,占38.75%。结论房颤患者特别是高危人群在基层医院抗凝比例太低,由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过大,应引起医患重视,进一步提高抗凝人群从而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总结提高临床疗效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0月-2009年2月4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溶栓治疗、介入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凝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及时行再血管化治疗成功患者38例,死亡13例;溶栓治疗失败和未行再血管化治疗患者9例.死亡7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病死率较高,尽早行再血管化治疗,积极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可降低临床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