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8 毫秒
1.
恶性血液病细胞中tankyrase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以白血病为主的恶性血液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正向调控基因tankyrase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并初步探讨tankyrase对端粒酶活性调控的机理和意义 ,以实时定量RT PCR技术对髓细胞系白血病细胞株K5 6 2 ,HL 6 0 ,U937,NB4 ,THP 1,HEL ,Dami,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 6T CEM ,Jurkat和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Raji中tankyrase的表达进行检测 ,同时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确定端粒酶活性 ,并以经磁珠分离的正常人CD3 ,CD19 和CD33 细胞和 10份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做对照。结果发现 :tankyrase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U =19,P <0 .0 1) ,其中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正常人CD33 细胞 ,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株和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分别高于正常人CD3 和CD19 细胞。髓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tankyrase的表达 (0 .0 0 32± 0 .0 0 10 )明显低于淋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的表达 (0 .0 12± 0 .0 0 16 ) (F =2 3,P <0 .0 1)。Tankyrase与hTERT的表达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395 ,P <0 .0 5 )。结论 :tankyrase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呈高表达 ,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提示tankyrase可能是恶性血液病中端粒酶活性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郭小芳  乔宏  谭齐贤 《检验医学》2005,20(2):100-103
目的研究恶性血液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各类恶性血液病病例87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良性血液病时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慢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端粒酶活性轻度或中度升高,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变期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完全缓解后活性水平下降,复发时端粒酶活性又升高。同时端粒酶活性水平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端粒酶活化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有希望成为监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意义。方 法 选取各类恶性血液病病例87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采用改良 TRAP 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时端粒 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慢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端粒酶活性轻 度或中度升高,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急变期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完全缓解后活性水平下降,复发时端粒酶 活性又升高。同时端粒酶活性水平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化与肿瘤的恶性转化 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有希望成为监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可靠的HLA-DRB1等位基因全长序列的分子克隆和测序方法。方法设计、合成HLA-DRB1基因全长序列PCR引物和探索PCR反应体系,采用长距离PCR技术,对10份经PCR产物直接测序、基因型已知的标本,扩增HLA-DRB1基因5'-UTR区、6个外显子、5个内含子和3'-UTR区,全长约11 kb。PCR产物纯化后作长片段分子克隆,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DNA,采用自行设计的测序引物测序。结果 PCR扩增获得了特异性目的片段,克隆测序后获得了全部10种等位基因的全长序列。将HLA-DRB1等位基因全长序列划分为9个亚区,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第2外显子的平均核苷酸变异率(π)8.653%,高于其他外显子,并且非同义突变率(dn)9.029%大于同义突变率(ds)7.846%。第5内含子的平均核苷酸变异率高达13.690%,DRB1*09∶01∶02和DRB1*07∶01∶01∶02这2个等位基因第5内含子的序列与其他等位基因序列差别较大。结论采用HLA-DRB1基因全长序列分子克隆及测序方法获得了HLA-DRB1基因各亚区多态性分布特点等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部分外显子突变序列在不同儿童血液系统疾病的特征与关系。方法对71例血液科住院患儿(含46例急,tg白血病和25例非白血病患几)的外周血标本,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I。)高发突变的htert基因15号外显子区域进行测序,分析序列特征、突变与疾病的关系。结果71例血液系统疾病患儿htert基因15号外显子序列分析中,4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未发现该区域的突变。25例非白血病患儿中,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发现5号染色体1254714位置碱基C杂合突变为A,该位点距离htert基因15号外显子转录起始位点上游91bp。结论成人AML患者htert基因高突变区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突变率低; htert基因杂合突变可能与端粒相关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端粒是由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特有的核苷酸TTAGGG重复序列和几种特异性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从而维持端粒的长度。研究发现,人体除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等正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阴性,端粒随细胞的分裂逐渐缩短,而85%的恶性肿瘤细胞有端粒酶的高表达[1]。我们采用端粒重复扩增分析(telom ere repeatamp lification protocol,TRAP)法对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 ia,A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进行检测,探讨端粒酶在AL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标本取自2002…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究1例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变异型sil-tal1融合转录本的序列。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入质粒载体并测序,针对变异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在cDNA水平发现4种不同的融合转录本,分别保留了sil基因的部分外显子或内含子序列,并存在插入和删除现象。经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基因组DNA序列,发现了一种新的sil-tal1重组,其sil基因的断裂点在DNA水平上与文献报道不同。结论:此例患儿白血病细胞的tal1基因发生了新型重组,并表达经典型的和至少3种变异型的融合转录本,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白血病细胞转录剪接机制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探究1例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变异型sil-tal1融合转录本的序列。将PCR扩增产物克隆入质粒载体并测序,针对变异部分序列设计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及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在cDNA水平发现4种不同的融合转录本,分别保留了sil基因的部分外显子或内含子序列,并存在插入和删除现象。经分析白血病细胞的基因组DNA序列,发现了一种新的sil-tal1重组,其sil基因的断裂点在DNA水平上与文献报道不同。结论:此例患儿白血病细胞的tal1基因发生了新型重组,并表达经典型的和至少3种变异型的融合转录本,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白血病细胞转录剪接机制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建立PCR技术检测白血病细胞核仁磷酸蛋白(nucleophosmin,NPM)基因及突变的方法。以白血病细胞系和白血病临床标本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RT—PCR检测NPM mRNA表达水平,其次应用PCR方法检测NPM第12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最后以插入NPMA型突变cDNA的质粒作为阳性模板,建立PCR检测NPM突变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并采用此方法直接检测白血病细胞中是否存在NPM基因突变。结果表明:白血病细胞系NPM 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单个核细胞对照组高,2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标本均不同程度地高表达NPM mRNA;采用PCR扩增联合测序分析发现,髓系白血病细胞系(THP1和K562)NPM基因组第12外显子无突变,但K562细胞NPM基因3’非编码区存在1个T碱基缺失;建立直接针对NPMA型突变cDNA的PCR方法,能特异扩增NPMA型突变基因;该方法重复性好,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6%和3.1%,灵敏度为100PgcDNA;采用此方法从23例白血病临床标本中检出2例NPM突变阳性。结论:建立了检测NPM mRNA水平和A型突变的实验方法,发现白血病细胞高表达NPM mRNA水平,部分白血病患者NPM基因发生A型突变。  相似文献   

10.
白血病患者端粒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半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和RT-PCR方法检测了47例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hEST2、TP1、hTR mRNA表达水平。结果 42例白血病进展阶段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期、正常和贫血标本(P<0.01);14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期和(或)慢粒慢性期标本端粒酶活性和TP1、hTR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和贫血标本(P<0.05);在部分正常和贫血标本中检测到相对低水平的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3例贫血标本经短期常规培养后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增高。结论 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升高是造血细胞恶性转化的特异性标记之五,检测端粒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有助于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正常骨髓的端粒酶活性与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造血干细胞有关。hEST2可能是端粒酶的正调控结构基因,hTR基因表达与端粒酶的反馈调控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白血病细胞SHIP基因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HIP(SH2 domain containing inositol 5′-phosphatase)基因主要在造血细胞表达,并在造血细胞的发生发育中发挥关键的负调节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价SHIP基因突变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利用RT—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了3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正常对照骨髓或外周血标本中SHIP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RT—PCR显示所有标本中都有SHIP基因表达,22%(7/32)AML和12%(1/9)ALL标本中存在SHIP基因的突变,其中1例AML患者发病时标本同时存在2个错义突变,而完全缓解(CR)后消失,而且其发病时的白血病细胞在体外随着IL—3的刺激其Akt的磷酸化明显增加。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急性白血病细胞中SHIP基因突变,提示SHIP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白血病发病有关;在造血细胞中,它很可能做为一个抑癌基因通过负性调节P1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白血病细胞SHIP基因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评价SHIP基因突变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 (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了 4 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5 0名正常人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8株白血病细胞系SHIP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结果 RT PCR显示所有标本中都有SHIP基因表达 ,发现 3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患者中有 7例 (2 2 % )和 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中有 1例 (12 % )存在SHIP基因的突变 ,其中 1例AML患者发病时标本同时存在 2个错义突变 ,而完全缓解后消失。发病时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在体外随着IL 3的刺激其Akt磷酸化明显增加。结论 首次发现急性白血病细胞中SHIP基因突变 ,提示SHIP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白血病发病有关 ,在造血细胞中 ,很可能作为一个抑癌基因通过负性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费城染色体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lik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like ALL或BCR-ABL1-like ALL)是指基因表达谱与Ph阳性ALL相似,但缺乏BCR-ABL1融合的一类急性白血病。Ph-like ALL涉及多种基因组,激活激酶和细胞因子受体信号的改变。本文将针对近几年Ph-like ALL在JAK-STAT通路异常激活,ABL激酶通路基因异常,TKI在Ph-like ALL中的抗性,SH2B3基因的失活性突变,IKZF1基因异常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并就新型致病基因(ATF7IP外显子9和PDGFRB外显子11之间的融合,PDGFRB外显子11-23与AGGF1基因外显子1-6融合造成的PDGFRBC843G突变等)的前沿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本研究观察白血病和卵巢癌亲代及耐药细胞系中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 ERK)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端粒酶与ERK在白血病及卵巢癌耐药中的作用。采用MTT法评价白血病和卵巢癌亲代和耐药细胞系对HRT或DDP的敏感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这两种细胞系间细胞周期分布的差别,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技术(TRAP)、生物发光分析法定量和定性检测端粒酶活性及用Western blot检测法检测磷酸化ERK1和ERK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白血病和卵巢癌耐药细胞系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端粒酶活性和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水平耐药细胞系较亲代细胞系高。结论:耐药细胞系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可能是细胞产生耐药的一种标志。白血病和卵巢癌细胞系耐药的产生可能与端粒酶活性和磷酸化ERK1/2蛋白表达水平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IL-6受体α亚单位mRNA和蛋白在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IL-6R的α亚单位基因与蛋白在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为临床利用IL-6/IL-6R系统介导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杀伤白血病细胞提供可靠依据,采用RT-PCR半定量技术、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了IL-6R的α亚单位基因及蛋白在多种人白血病细胞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粒系、单核系、红白血病细胞系HL-60,KG-1,U937和TF-1均高表达IL-6R的α亚单位基因和蛋白;淋巴系白血病细胞系Raji亦有一定量的基因表达;而淋巴系细胞等CEM和HuT28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无论是IL-6Rα亚单位的基因还是蛋白均为阴性。相对表达丰度依次为KG-1>TF-1>U266>U937>HL-60>Raji。鉴于粒系、单核系、红白血病细胞高表达IL-6Rα亚单位的基因和蛋白,而IL-6Rα亚单位蛋白在正常人外周血细胞均为阴性表达这一事实,提示可以利用IL-6/IL-6R系统介导重组IL-6-PE40外毒素融合蛋白进行靶向杀伤和治疗这些白血病,而且不会对正常血细胞产生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33例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情况,了解NPM1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33例AML患者中共检出8例(24.2%)具有NPM1基因突变,其中M1 1例、M2 3例、M4 1例、M3 3例。19例正常核型AML患者中7例(36.8%)发生NPM1基因突变,明显高于异常核型组(14例中1例,7.1%)(P〈0.05)。NPM1基因突变型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高于野生型组(P值均〈0.05)。结论: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的突变多见于正常核型AML患者,突变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8.
在1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与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中寻找Notch1基因变异.应用nested-PCR法,银染色- SSCP,direct sequencing法分析.在患者9的白血病细胞中PEST部位发现点突变(7316C/T),氨基酸也随之发生变异 (Pro2439Leu).该基因变异是首次在AML细胞中发现的Notch1基因变异.由于在患者9的完全缓解的骨髓细胞中没有发现该突变,因此该突变不是SNP.有关该变异的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