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而《金匮》却说:“夫肝之病,补用酸”。同一酸味药物,于肝病能补能泻,何也?究其因,乃取决于肝病当时的病理状态。肝主疏泄,藏血,体阴而用阳。一旦发生病变,体阴与用阳的均势即被破坏,常可表现为用阳太过和体阴不足的病理状态,因此酸味  相似文献   

2.
毛以林 《中医杂志》2002,43(8):635-635
关于肝病的治疗,《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法则。对于“用辛补之”的解释,多数医家认为木不宜曲,以伸为用,用辛味药调达肝气即为之补。如吴昆云:“顺其性者为之补……肝木性喜散,故辛为之补”。缪希雍说“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之用也,故其性欲散,辛以散之,解其束缚,是散即是补也”。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即“辛散”和”辛补”作为同一概念。余通过对《内经》和一些古籍的学习,认为这种解释有悖经旨。肝体阴而用阳,因此肝虚损证以阴血亏虚证多而肝阳不足证少。也决定了治疗肝虚证使用辛味药的一些独特配伍特点。以下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3.
壮乡医话     
<正> 疏肝与柔肝治肝之法,前贤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难经》:“损其肝者缓其中”。《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时王泰林在《西溪书屋夜话录》分有肝气、肝风、肝火三大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这些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肝体阴用阳 ,易动而难静。肝阴肝血一旦不足 ,肝气既可乘脾 ,亦可上而冲心 ,或上而侮肺 ,任其纵横 ,所以肝无单纯之虚证 ,以虚实兼夹为常见。《内经》治肝有三法 ,“肝欲酸” (《素问·五藏生成》)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补之 ,酸泻之” (《  相似文献   

5.
中药具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属五脏以合五行。五脏之病,有虚实标本之分。而五味归经,亦有苦欲补泻之殊。按照“分经用药”的原则,酸味入五脏,亦随其各脏气的喜恶和虚实标本、五行生克关系而各有补泻。一、酸入肝为泻《内经》言:“酸入肝”、“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酸为肝的本味,长于治肝病。肝属刚脏,喜舒畅条达,恶郁结忿怒。若肝阳太过,常恐其横逆暴虐为患,故余四脏颇多补法,独治肝多用泻法。所以《内经》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所谓泻者,吴昆解释是“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周澍亦认为“木得津润,遂畅茂条达,一身之壅塞皆除”即以酸制肝,以散为补(所谓“散”即疏散畅达之意),  相似文献   

6.
正古今医案中,肝病致病甚广,而对其治法亦甚多。根据不同病证,有补肝、清肝、疏肝、平肝等,至于具体治则,则更多矣。《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后世医家据此总结出"甘缓,辛散,酸泻"治肝三法,治疗肝脏相关疾病。对于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亦多从肝论治,常以平肝潜阳之法。笔者于临床之中发现诸如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很多符合"肝急"病证,于是予以甘味之药缓之,总觉  相似文献   

7.
"补肝"涵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玲 《光明中医》2001,16(1):8-10
虚则补之,补以治虚。补是治疗虚证的大法,但是在五脏治法之中,唯补肝法其涵义多端,不可不辨。1 畅其用曰补疏畅条达肝气为补,这是补肝最早的涵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畅达则气机和调,抑遏则为病。能使肝气条达舒畅则无病。疏畅肝气中用味辛之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首先提出了辛味补肝。对此,张介宾释曰:“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之味”。所以说畅其用为补。此处的补泻是对脏腑生理功能活动本身之喜恶而言。因此,畅其用…  相似文献   

8.
《金匮》治肝之法,首推“见肝实脾”大法.如见肝实之病,在治疗肝实的同时,应注意调补脾脏,此法乃治肝病之要旨.但病有虚实,体有差异,病因又各有别.因此,《金匮》对肝病的具体治法可谓常中有变,笔者总其书中所论,认为可归纳为十一法.1 泻肝补脾法本法是治疗肝邪盛,乘克脾土的方法,如《金匮》开宗明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既为治未病法,又阐明了泻肝补脾的意义.凡肝病初起,横侮脾土而见胁痛、胸闷、头眩、腹胀食少、乏力便溏、脉弦等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范畴。《内经》中有“酸入肝”、“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的论述 ,《金匮要略》中亦有“夫肝之病补用酸”的记载 ,均提示酸味药能补肝、泻肝 ,具有补肝之体阴不足及泻肝之用阳有余的作用。临床辨治乙肝胁痛时 ,如随症加入酸味药 ,有利于较快消除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迅速改善肝功能。1 气郁胁痛 ,白芍诃子功著气郁胁痛以胀痛和痛随情志变化增减为特征 ,属实证。因慢性肝病程长 ,气血耗散 ,体质虚弱 ,治宜疏泻兼收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 ,加白芍、诃子 ,以加强柔肝敛肝的作…  相似文献   

10.
酸枣仁汤临床与实验研究评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欣  王守勇 《中成药》2003,25(5):414-416
酸枣仁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卷上 ,名为“酸枣汤”《医门法律》卷六始名酸枣仁汤。原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二两组成 ,配伍以酸收为主 ,辛散为辅 ,兼以甘缓 ,体现了《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酸”、“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和“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等配伍理论和治疗原则 ,功善补血调肝、养心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之“虚劳虚烦不得眠”。《张氏医通》载本方还可用于治疗“盗汗”症。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根据《内经》养生当以养神为要的养生理论 ,针…  相似文献   

11.
沈涛 《江苏中医药》2008,40(11):108-109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此处肝之苦欲正是<内经>对肝体阴用阳的临床最佳体现.  相似文献   

12.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相似文献   

13.
医者有言自芍补者,有道白芍泻者。泻者之论,《内经》有训,《素问·脏气法时沦》曰:“肝欲散,急食辛以补之,酸泻  相似文献   

14.
在祖国医学文献里,对于肝病治法的探讨相当广泛。例如清代李冠仙,根据内经三法:“肝欲酸(五脏生成篇);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脏气法时论),”结合病情变化和脏腑之间的关系,订立了十法。王旭高又以肝病的类别,分肝气、肝风、肝火三个方面,结合兼症,订出三十法。现今对肝病研究更加深入,在临床上获得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5.
一、调肝法的应用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体阴而用阳。肝之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全身气血流通、情绪变动、神经活动、胆汁分泌、脾胃运化吸收、女子冲任协调、血海盈虚及月经潮落等。古人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奉。调肝法是妇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可分为直接调肝法与间接调肝法。遵《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所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肝气郁结者,应急食辛以散之,以理其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秋季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已由疏泄趋向收敛。《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饮食上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医认为肝脏“体阴而用阳”,它以血为体,以气为用,如果阴血充盈,阳气调和,则其疏泄,升发,条达之性得以保证,反之则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而百病由生,诚如古人所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由此看来,肝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与阴血的充盈柔润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在临床上运用柔法来治疗有关肝病便显得更为重要。柔法治肝之说,古即有之。如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有:“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认识,说明古人已认识到了柔肝和疏  相似文献   

18.
朝鲜民族医治疗肝病有其独到之处 ,临床疗效奇特 ,笔者在朝鲜族地区生活 2 0多年有所体验。众所周知的肝病 ,在临床最多最复杂 ,治法亦繁。知其要则能以常达变。朝鲜民族医治肝善用以肝气、肝火、肝风为纲 ;以“木郁达之”为法 ;以“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补之 ,酸泻之”为度。用以上纲、法、度为治肝之要诀 ,临床效如桴鼓。1 欲治肝先明其理肝主疏泄 ,是肝脏具有主藏血功能之前提。肝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性喜条达 ,而恶抑郁 ,与精神意志的调节功能关系密切。在病理上 ,邪气侵犯或七情失调 ,最容易影响到肝的…  相似文献   

19.
《金匮》对肝虚证提出的具体治法:“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通常概括为调补助益法或酸甘焦苦并用法,实属“补不足”之范畴。然《金匮》所指肝虚之候、肝虚之治,后学者在理解上仍有争议。为此,对《金匮》肝虚治法的理论意义及其前人经验做以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为治疗杂病之典籍,书中有30多条原文阐述了近20种肝病的证治,并提出肝实证应“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和肝虚证宜“补用酸,助用焦苦,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