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了解日照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感觉统合失调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以日照市城区565名3~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量表及家长问卷进行评估和调查。结果日照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20.70%;男女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感觉统合失调受多种因素影响;必须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减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成都市两所幼儿园的781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评定量表及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8.28% ,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分别为29.96%和 8.32%;男童失调率(23.05%)高于女童(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P<0.05)。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居住面积、分娩时孕周、孕期阴道出血史、父母教育态度、父母文化水平。结论 成都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较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受生物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早期开展筛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现况和孕产期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北京市海淀区7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 结果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6.4%,男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1.8%,女童为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生育年龄≤22岁,孕期暴露于职业有害因素、孕期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分娩时有异常情况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 结论 适龄生育、孕期避免接触职业有害因素、加强孕妇心理支持、预防分娩时可能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可降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的关系。方法:从太原市某幼儿园的257名学龄前儿童中随机抽取90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能力和气质的评定。结果: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气质类型构成有显著性差异,在轻度失调儿童中,难养型所占比例最大;重度失调儿童则以启动缓慢型和难养型所占比例较大。启动缓慢型感觉统合失调以前庭失衡为主,难养型以触觉过分防御为突出表现,易养型则表现在前庭失衡和本体感不良方面。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在规律性、情绪本质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反应强度则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情绪本质、反应阈、反应强度和趋避性四个维度是影响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特点有关,应针对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不同的抚养和教育方式,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湖北省宜都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宜都市5所学校1491名7~10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家长问卷)及相关的环境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王凤等开发的儿童感觉统合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34.34%,男、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轻度失调为主。轻度大肌肉运动及前庭平衡、轻度及中度学习技能发展方面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核心家庭、父母文化程度高、同伴关系良好、父母陪伴时间多为保护因素,违纪、反社会行为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受家庭、环境、行为等因素影响,提高老师和家长的认识,尽可能在学龄前筛查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及时进行专业的矫正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现况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海淀区7所幼儿园1 81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816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6.4%,轻、重度分别为19.3%,7.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较高,一些家庭相关因素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和自制家庭环境一般情况调查表分别对1 131例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2.5%;父母亲文化程度与经济条件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关系状况、教养方式差异、是否寄养、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母亲怀孕期间用药、妊娠严重呕吐、儿童在出生后发生过重大疾病与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也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改善家庭环境有利于降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成长的社会化环境的关系,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早期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问卷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结果感觉统合的发生以轻度为主要发生类型,被调查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41.23%;儿童出生分娩方式差异、家庭结构不同、亲子关系、家庭气氛情况、沟通方式差异、是否打骂孩子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成长的社会化环境有一定关系,对于儿童来说,亲子关系亲密、家庭气氛愉快、轻松,对孩子教育不打骂,以讲道理为主,良好的家庭环境成长氛围,这些都可以有效预防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发育的家庭环境因素。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1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感觉统合失调率32.54%;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经济条件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等在感统失调与未失调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家庭环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了解太原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和儿童生活环境因素调查表对太原市某小学427名儿童进行问卷测查. [结果]太原市6~9岁427名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40.75%,轻、重度失调检出率分别为27.40%和13.35%,男女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主要因素分别为过度保护、亲子情感交流、父母情绪、家庭结构、娱乐性、亲密度、矛盾性、父亲文化. [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不容忽视,家庭环境、教养方式至关重要,及早干预,可减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从而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和自制家庭环境一般情况调查表量表分别对1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感觉统合失调率32.54%;通过分析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经济条件、教养方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改善家庭环境有利于降低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杨慧婷  王欢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86-89,95
探讨发育性协调障碍、感觉统合失调以及家庭运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之后的干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北京市2所幼儿园309名3~4岁幼儿的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学龄前儿童运动发育家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检出率为8.1%,男女童(11.0%,4.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1,P<0.05);感觉统合失调率为42.1%,不同性别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2,P=0.62).发育性协调障碍幼儿的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92.0%(23/25),家庭运动环境与两者也均存在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养育方式是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共患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B=-0.37,OR=0.69,95%CI=0.54~0.89,P<0.01).结论 幼儿感觉统合能力与动作协调性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存在共患现象;家庭养育方式是影响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和感觉统合失调共患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嘉兴市城市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的现状及该行为与感觉统合失调之间的关系,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嘉兴市城区2所省一级幼儿园大班全部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要求每位家长填写Conner’ s家长问卷和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结果 多动行为筛查结果,总的检出率为17.9%,其中品行障碍检出率为15.0%(31/206),学习问题检出率为17.0%(35/206),心身问题检出率为9.2%(19/206),冲动-多动检出率为16.0%(33/206),焦虑检出率为1.4%(3/206)。感觉统合失调患儿检出情况,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为26.4%(55/206)。其中本体感觉异常率为17.5%(36/206),触觉过分防御为8.7%(18/206),学习能力问题异常率为5.8%(12/206),前庭平衡问题异常率为13.6%(28/206)。男性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及多动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多动行为异常儿童中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为56.8%,正常儿童中仅为20.1%,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0.82,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异常检出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症状,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议从学龄前期开始进行筛查、诊断,对于合并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建议早期开始训练,结合对家长进行多动儿童行为问题管理的培训,减轻入学后学习问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嘉兴市城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两者的关系。方法抽取嘉兴市市区4所幼儿园的大班6岁龄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量表和Conners父母问卷评定并进行分析。结果 800名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总失调率为27.25%,男和女分别为28.84%和25.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问题儿童异常率为46.50%,有行为问题儿童感觉统合异常率明显高于无行为问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早期发现和干预,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失调的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10名6~10岁儿童进行感觉统合功能、行为问题评估,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感觉统合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在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等行为问题方面明显高于感觉统合功能正常儿童(P<0.05或<0.01),感觉统合能力得分与多数行为问题得分呈负相关(P<0.05或<0.01),剖腹产、老人或保姆带养使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的风险增加,而足月产会降低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的风险。结论 感觉统合失调与行为问题关系密切,孕育情况、养育方式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分别对1 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感觉统合失调率32.54%;通过分析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不同性别、孕期有无高危、喂养方式等因素之间感觉统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家庭环境因素中亲密、情感、矛盾、知识、娱乐、组织在感统失调与未失调组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红  吴清  龚研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811-2813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功能的关系,为预防和纠治儿童行为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佛山市8所幼儿园5~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h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筛查,以其中80例行为问题儿童为观察组,匹配正常儿童84例为对照组,采用感觉统合能力检核表及家庭环境量表(FNS-CV),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感统失调检出率为27.50%,显著高于对照组(13.75%),χ2=4.619,P<0.05;除因子Ⅱ、Ⅳ、Ⅴ外,观察组感觉统合其它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男女童共有的5个行为因子与一些感觉统合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的矛盾性、感觉统合总体评估不佳是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而家庭的亲密度、组织性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积极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改善其家庭环境,以有效地防治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湖北省某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将该县城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包括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基本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710名儿童中有396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为55.8%(轻度30.3%,重度25.5%)。男童和女童相比感觉统合失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688,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男童感觉统合失调风险较女童更大(OR=1.636,95%CI:1.177~2.273,P=0.003),膳食情况中吃零食(OR=1.672,95%CI:1.158~2.412,P=0.006)、挑食(OR=1.535,95%CI:1.097~2.147,P=0.012)是SID的危险因素;爱运动是SID的保护因素(OR=0.460,95%CI:0.253~0.836,P=0.011)。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越小(OR=0.769,95%CI:0.632~0.934,P=0.008)。结论 本研究显示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性别、年龄、儿童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相关,应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学龄前儿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神经心理发育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失调与学龄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家长用表)和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仪对武汉市中心城区5所幼儿园693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功能评定和神经心理测试.[结果]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与正常儿童的神经心理测试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在神经心理发育上有不同程度受损.  相似文献   

20.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气质特点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其气质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PTS)和中国学龄儿童气质量表 (CSTS)对 1 2 2名 6~ 1 1岁儿童进行测查 ,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气质特征进行了比较。 【结果】 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与正常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 ,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中以麻烦型及中间近麻烦型为多。感觉统合失调组儿童在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心境、持久性 5个气质维度的得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感觉统合失调与气质特征有密切关系 ,临床进行治疗和干预时应注意儿童气质特征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