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20株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及两药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药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判定.结果 联合用药时,伊曲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2730μg/mL显著降低到0.1195μg/mL,两性霉素BMIC值的几何均数从0.6830μg/mL显著降低到0.2102μg/mL,35%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55%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10%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的出现.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联合作用的1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联合用药组都较单独用药有明显减少.结论 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联合较任一药物单独用药体外抗新生隐球菌的活性高.  相似文献   

2.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上述4种抗真菌药物对20株新生隐球菌悬浮状态与生物膜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结果判定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 inner salt]-降解法。结果悬浮新生隐球菌20株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1μg/mL),3株对氟康唑耐药(>64μg/mL);1株对伊曲康唑耐药;20株均对卡泊芬净耐药。而生物膜新生隐球菌显示:在20株中,除4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外,其余各株均对两性霉素B耐药。20株菌均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远远高于耐药浓度。对卡泊芬净,均高于其耐药浓度。结论标准微量稀释法结合四甲基偶氮唑盐(XTT)-降解法测定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其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的特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明显降低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八角茴香挥发油抗念珠菌活性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八角茴香挥发油体外抗念珠菌活性及与氟康唑在联合抑菌实验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参照NCCLSM27-A方案中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八角茴香挥发油对130株临床分离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FC),并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同时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18株念珠菌进行了八角茴香挥发油与氟康唑的体外联合抑菌实验。结果 八角茴香挥发油对临床分离念珠菌的MIC及MFC分别为白念珠菌1517.16μg/mL与2248.55μg/mL、光滑念珠菌1169.24μg/mL与2338.49μg/mL、近平滑念珠菌1320.03μg/mL与1741.79μg/mL、热带念珠菌1203.50μg/mL与2407.01μg/mL、克柔念珠菌1516.32μg/mL与2144.40μg/mL及季也蒙念珠菌1072.64μg/mL与2144.40μg/mL。八角茴香挥发油与氟康唑联用对氟康唑敏感株及耐药株均表现出较好的协同相加作用,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两组间分数抑菌浓度指数(FICI)差异无显著性(P=0.67)。结论 八角茴香挥发油对临床常见致病性念珠菌有程度相似的抗菌作用;八角茴香挥发油与氟康唑联用对念珠菌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活性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体外汉防己甲素对氟康唑抗白念珠菌活性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 参照微量稀释法确定汉防己甲素对白念珠菌的非细胞毒性剂量,并测定氟康唑单独及联合汉防己甲素时对16株白念珠菌的MIC.结果 在终质量浓度≤40μg/ml汉防己甲素的作用下,白念珠菌的存活率>95%.其中汉防己甲素(30~40μg/mL)可抑制白念珠菌菌丝相形成.氟康唑单独作用时,对16株白念珠菌的MIC值为0.250~64μg/mL;与汉防己甲素(40μg/mL)联合时,氟康唑对受试菌的MIC值降至0.125~16μg/mL,且终点清晰,“拖尾现象”消火.结论 汉防己甲素在体外对氟康唑的抗白念珠菌活性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隐球菌各变种、血清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新生隐球菌标准株10株、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10以及临床分离株19株,采用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结合DNA序列分析,对以上菌株的28S rDNA片段进行研究。结果 经过DGGE和DNA序列分析,所有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A、D型)具有一致的基因带型和序列,格特变种(B、C型)具有不同于新生变种的独特一致的带型和序列;AD型的基因型和序列与格特变种完全相同,新生隐球菌荚膜缺陷株CAP10(D型)的基因型类同于新生变种;19株临床分离菌在DGGE上可分为2型,17株与A、D型完全相同,2株与B、C型相同。结论 DGGE结合DNA序列分析,对于探讨新生隐球菌各变种、血清型的基因型特征、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我国非艾滋病隐球菌病感染以新生变种为主,AD型在系统发育上更类同于格特变种,而不是新生变种;本研究不支持A血清型为新生变种以外的新变种即grubii变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特比萘芬对部分深部丝状真菌和皮肤癣菌的MIC及分别接种未发芽孢子、发芽孢子和菌丝对MIC的影响。方法 参考M38-P(丝状真菌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参考方案)试验方案及其改进方案,测定特比萘芬对7株曲霉、5株着色真菌、4株波氏假阿利什霉、4株尖端赛多孢子菌及5株皮肤癣菌的未发芽孢子、发芽孢子或菌丝的MIC,并比较相互间的差异。结果 受试菌株以未发芽孢子形态接种时,曲霉MIC范围为≤0.03~0.5μg/mL,暗色真菌的MIC范围为≤0.03~0.06μg/mL,波氏假阿利什霉及尖端赛多孢子菌的MIC均>16μg/mL,皮肤癣菌的MIC均≤0.03μg/mL,提示上述菌株中除波氏假阿利什霉及尖端赛多孢子菌外,其余菌株体外均对特比萘芬敏感。所有受试菌中,除杂色曲霉和疣状瓶霉接种发芽孢子时MIC与接种菌丝时的MIC相差4倍外,其余菌株接种发芽孢子或菌丝悬液时的MIC与接种孢子时的MIC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受试曲霉、暗色真菌及皮肤癣菌体外均对特比萘芬敏感或较敏感。在丝状真菌的特比萘芬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中,接种易于获取并易于量化的未发芽孢子时的MIC可以反映特比萘芬体外对发芽孢子及菌丝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4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①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9株临床分离PM的酵母相对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②治疗方法:根据病情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联合用药或单独给药。结果:①体外药敏试验: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范围分别是0.002-0.064μg/mL、0.012-0.250μg/mL,无耐药株。氟康唑耐药株1株,敏感株8株.MIC值范围是1.500~32.000μg/mL。两性霉素B的耐药株4株(44.4%),MIC值范围是0.047~2.000μg/mL。②临床疗效:6例患者(其中2例合并艾滋病)接受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用药,共4~12周,好转率达66.67%。好转后口服氟康唑及伊曲康唑0.5~1年。3例患者予口服酮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好转率达33.33%。结论:受试菌株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差。但对病情严重的播散性PM病患者如尽早给予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联合治疗,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病情较轻的患者,可给予口服伊曲康唑或酮康唑0.5~1年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阴道分离的念珠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念珠菌在女性阴道黏膜所致的不同表现与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NCCLS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对来自外阴阴道念珠菌健康携带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8种抗真菌药对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MIC值几乎均比白念珠菌高。来自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菌株MIC值较高,而健康带菌者菌株的MIC值较低。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复发组,健康带菌者来源的白念珠菌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和制霉菌素未见有耐药菌株出现。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中应重视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长期或间断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能诱导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6株白念珠菌对三唑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和拖尾现象。方法:参照CLSI的M27-A3方法进行,检测分离自不同部位的66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和拖尾现象,应用肉眼观察和酶标仪读取MIC结果。结果:依据判读折点,对氟康唑敏感菌株63株,剂量依赖3株,MIC几何均值为0.59μg?mL,对伊曲康唑敏感39株,剂量依赖25株,耐药2株,MIC几何均值为0.156μg?mL,对伏立康唑敏感65株,剂量依赖1株,MIC几何均值为0.059μg?mL。3种药物表现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分光光度法读取吸光值可清晰反映出MIC值、菌量变化及拖尾现象。结论:拖尾现象是三唑类药物体外抗真菌敏感性检测的常见现象,分光光度法可以客观、直接地观察体外MIC结果及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探讨pH值对微量液基稀释法的影响。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颁布的酵母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27-A2,测定氟康唑(FLC)、伏立康唑(VOR)、伊曲康唑(ITC)、两性霉素B(AMB)和米卡芬净(MCFG)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调整RPMI-1640液体培养基的pH值至4.5,测定FLC、VOR和ITC的MIC值。结果FLC的MIC值均>64μg/mL;VOR的MIC值,6株菌>16μg/mL,1株为2μg/mL,3株<1μg/mL;ITC的MIC值,7株≥1μg/mL,3株为0.25~0.5μg/mL;MCFG的MIC值为0.125~0.25μg/mL,AMB的MIC值为1~2μg/mL;使用pH值为4.5的RPMI-1640液体培养基,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变化不明显。结论10株耐氟康唑的白念珠菌对MCFG均敏感,部分菌株对VOR和(或)ITC交叉耐药;部分耐FLC的白念珠菌对AMB的敏感度有所降低。降低RPMI-1640的pH值,可明显减少拖尾现象,但不影响药敏结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定南京地区收集的15株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的敏感性,初步建立空斑法提取阿昔洛韦耐药株.方法 Vero细胞培养法分离扩增出临床毒株,直接免疫荧光法分型,并用MTT法测定15株2型毒株对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的敏感性.体外阿昔洛韦诱导,空斑纯化HSV耐药株.结果 15株临床株对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的半数病毒抑制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0.0215~0.2799μg/mL(平均0.0766μg/mL),0.0549~0.4575μg/mL(平均0.1605μg/mL).生殖器疱疹初发组与复发组、用药组与未用药组对2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15株HSV-2临床株中未提取到耐药空斑;从HSV-1 Sam实验室标准株提取到一个耐药空斑,MTT法测定阿昔洛韦IC50为13.36μg/mL;从HSV-2 333标准株中提取到9个耐药空斑,扩增后MTT法测定其对阿昔洛韦的IC50为1.04~5.08 μg/mL.结论 目前在南京地区收集的HSV-2型毒株对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敏感性较高,尚未发现耐药株.体外药物诱导、空斑纯化能较快提取到HSV耐药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应用流式细胞计数(FCM)进行念珠菌快速药敏试验.方法 参照M27-A标准化方案,应用FCM检测氟康唑(FCZ)对21株念珠菌的抗菌活性,药物作用时间3h,非渗透性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染色0.5h.根据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各药物浓度管荧光强度的梯度变化趋势,将平均荧光均道值大于生长对照管60%的最小药物浓度设定为最小抑菌浓度,即MIC值.并将结果与M27-A标准化方案进行比较.结果 FCM所测MIC值范围在0.125~64μg/mL之间,M27-A标准化方案所测MIC值在0.25~64μg/mL之间,统计学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FCM试验全过程仅需4h左右.结论 FCM药敏试验具有快速、敏感、可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氟康唑对念珠菌的敏感性,并研究酵母菌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法的可比性。方法采用Etest法和NCCLS推荐的药敏试验方案的微量稀释法测定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M IC值。结果采用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测定6株氟康唑耐药株对氟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 IC)值范围分别均>256μg/m l和>64μg/m l,23株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的M IC值的范围分别为0.05~2μg/m l和0.125~1μg/m l。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测定30株念珠菌对氟康唑的M IC一致率为83.3%。结论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Etest法和NCCLS微量法有较好的一致性、重复性,Etest法可作为一种较好的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外阴阴道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联合制霉菌素作用的敏感性,探讨两种药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方案(1997)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22株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制霉菌素以及两药物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联合用药时,氟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7.5114μg/mL显著降低到2.4162μg/mL,制霉菌素MIC值的几何均数从2.0640μg/mL显著降低到0.6297μg/mL,27.3%(6/22)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72.7%(16/22)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无受试菌株(0/22)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发现有拮抗作用。测定不同浓度下药物单独和联合作用的一株菌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联合用药组合较单独用药有显著减少。结论氟康唑与制霉菌素联合应用可增强体外抗白念珠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米卡芬净等对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对米卡芬净的敏感性。方法 通过建立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法和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来评价白念珠菌生物膜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米卡芬净的敏感性。结果 30株白念珠菌生物膜中,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均耐药(SMIC80≥64μg/ml);4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SMIC80≤1μg/ml),26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MIC80>1μg/ml);27株对米卡芬净敏感(SMIC80< 16μg/ml),3株对米卡芬净耐药(SMIC80≥16μg/ml)。经统计学分析,就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敏感性而言,米卡芬净和氟康唑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736.36, P<0.0125),米卡芬净和两性霉素B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529.95, P<0.0125),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2.29,P>0.0125)。结论 白念珠菌生物膜对目前常用的系统性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氟康唑明显耐药,而对米卡芬净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条件、不同来源和不同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分泌磷脂酶的情况;观察胞外磷脂酶对菌株毒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在30℃和37℃下用蛋黄平板法培养不同来源的40株新生隐球菌,计算沉淀圈比值(PZ值),比较其磷脂酶活力的不同;建立小鼠感染模型,用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及脑组织菌落形成单位(cfu)比较分泌磷脂酶和不分泌磷脂酶菌株毒力的变化。结果 39株菌的菌落周围产生明显白色沉淀圈,PZ值在30℃和37℃培养条件下分别为0.529±0.121和0.523±0.143;血清型A、B及AD和D型的PZ值分别为0.541±0.116、0.518±0.036和0.472±0.051;不同温度间和不同血清型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临床株和环境株PZ值分别为0.501±0.049和0.565±0.131,差异有显著性(P<0.05)。感染分泌磷脂酶菌株和不分泌磷脂酶菌株两组小鼠脑组织的cfu分别为518.67±203.86和226.47±196.13,两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8.90d和26.39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温度对新生隐球菌磷脂酶活力没有影响;其中临床分离株比环境分离株磷脂酶活力强;不同血清型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无差别;分泌磷脂酶的菌株毒力比不分泌磷脂酶菌株的毒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