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或椎体截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3例患者,术后支具固定6~12个月,通过对比术前术后X线片评估患者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02°,术后为21°,3个月后为23°,所有患者外形正常,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对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或截骨椎弓根钉棒矫形可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幼儿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手术时年龄2.5~8岁,平均5.4岁,术前侧凸Cobb角57.5°(40°~78°),后凸Cobb角42°(27°~56°)。结果通过5个月~36个月随访,术后侧凸Cobb角为15.4°,平均矫正率为73.2%,后凸Cobb角为13.1°,平均矫正率为68.8%,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出现2例椎弓根螺钉切割椎体并发症。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保存了脊柱的生长能力和运动节段,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总结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术治疗胸腰椎半椎体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28例胸腰椎半椎体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行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矫形术,并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随访1242个月。结果患儿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242个月。结果患儿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手术时间26 h。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无钉棒移位断裂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双下肢酸沉麻木,给予脱水剂26 h。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无钉棒移位断裂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双下肢酸沉麻木,给予脱水剂23 d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后侧凸畸形矫正至Cobb角平均15.5°,后凸畸形矫正至Cobb角平均10.8°。住院133 d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后侧凸畸形矫正至Cobb角平均15.5°,后凸畸形矫正至Cobb角平均10.8°。住院1319 d,平均住院15.3 d。X线摄片检查28例均获坚强融合,矫正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脊柱柔韧性训练、牵引护理、肺功能训练及各项准备,术后保持正确体位、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不稳定的情况、观察并记录脊髓神经功能变化、注意切口及引流情况、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积极的康复功能训练及支具的正确佩戴,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钢板固定29例(髂骨植骨14例、肋骨植骨5例、钛网植骨10例),采用单钉棒内固定5例(髂骨植骨2例、钛网植骨3例).对34例采用经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的胸椎结核患者随访12~24个月,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对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局部疼痛于术后半年消失,8例截瘫患者术后4个月截瘫基本恢复至正常.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5.2~41.5°,平均27.3°,术后Cobb角0~28.4°,平均10.7°,较术前平均矫正度数16.6°.术后1年Cobb角丢失0~8°,平均丢失2.5°.随访12~24个月,33例达到植骨融合标准;1例虽未达到标准但疼痛消失,植骨内固定稳定,恢复日常生活.无手术感染及结核复发.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直视下减压安全充分、复发率低、矫正后凸畸形满意、早期恢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评价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的疗效。15例颈胸段脊柱侧凸患者,入院后均行颅盆环牵引,经牵引脊柱侧凸部分改善后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前后分别测量患者颈胸段脊柱侧弯Cobb角、身高及顶椎偏移距离,对比治疗前后的效果。15例患者均行颅盆环牵引术,术后持续牵引,二期行脊柱后路矫形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由手术前的平均(85.9±10.4)?? 矫正至平均(25.2±10.3)??,矫正率73.3%;身高由牵引前平均135.7±15.4 cm增高至平均146.7±10.4 cm,顶椎偏移距离由术前的平均10.7±3.4 cm显著降低至平均3.7±1.4 cm(P<0.05);患者脊柱冠状面失平衡明显改善;身体外观、行走姿势及心肺功能均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年(1.5~4.0年),无内固定物断裂失效,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通过颅盆环牵引-脊柱后路矫形术可以有效治疗颈胸段脊柱侧凸畸形,纠正患者冠状面失平衡,改善患者外观。其中颅盆环牵引术通过逐步调整牵引高度来减小脊柱侧凸畸形的程度,降低了二期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手术难度及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的先天性脊柱后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0例;手术时年龄平均10.2岁。14例单纯后凸,4例伴侧弯,3例合并脊髓纵裂,2例合并脊髓空洞。结果术后1例拆线时出现伤口愈合不良、1例出现脑脊液漏,均行保守治疗,其余病例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示矢状面平均矫正率88.23%,冠状面平均矫79.53%。结论后路一期全脊椎截骨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矫正脊柱后凸效果良好,结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2例胸腰椎结核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后的患者随访.观察术后疼痛缓解、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的稳定性.对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52例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达到植骨融合标准49例,虽未达到标准3例.但疼痛消失,植骨内固定稳定,恢复日常生活.发生术后早期感染l例,经及时处理愈合;15例伴有脊髓神经受压症状患者术后3个月恢复14例,1例截瘫未恢复.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0°~60.2°,平均30.4°,术后Cobb角-50°~35.2°,平均12.7°,较术前后平均矫正17.7°,术后1年Cobb角丢失0°~11°,平均丢失2.4°.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直视下减压安全充分、复发率低、矫正后凸畸形满意、早期恢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本院收治的17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12例行椎管减压加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腰背痛的改善率。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术前Cobb角平均26.5°,术后Cobb角平均7.8°。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未见矫正明显丢失。结论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例凸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畸形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杨锴  朱智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245+247-245,247
目的总结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本院2006年7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5例,平均随访2年,随访观察其功能效果,分析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结果手术时间为250~390min,平均310min。术后平均随访2年,平均矫正率为68.92%。结论切除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的半椎体,再矫正融合,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LSSS患者30例。结果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7%,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3年9个月),腰椎冠状面平均矫正40.5°,矢状面平均矫正33.6°,腰椎融合率为83.3%。结论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后极性白内障手术中晶体后囊膜破裂的几率非常高,我们根据晶体硬度分级,临床观察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后极性白内障效果。方法本院2010年—2012年,观察17例后极性白内障手术患者。11例Ⅱ级核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手中采用较小环形撕囊,运用粘弹剂水分层,去除周围皮质时运用较低固定参数,术后植入人工晶状体;6例Ⅲ级及以上核,均采用小切口手法,术中采用较大环形撕囊,同样采用水分层,旋转晶体核入前房,手动抽吸皮质,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术中观察1例Ⅱ级核和1例Ⅳ核白内障出现破裂,均植入晶体入睫状沟内。术后观察视力具有较大提高。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在后极性白内障手术过程中,根据不同晶体核分级,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注意细节,例如连续环形撕囊、超乳术中采用粘弹剂水分层等,则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后路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刮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优化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后路伤椎置钉组30例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30例,分别进行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及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治疗前及随访末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随访期间比较术后矫正率、后凸Cobb角、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椎管占位情况、内因定失败率。结果后路伤椎置钉内固定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术中出血量、凸Cobb角、术后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败率、椎管占位分别为(1245±221)ml比(873±145)ml,(10.4±6.7)°比(20.8±8.3)°,(97.6±1.8)%比(82.5±5.4)%,(44.3±2.3)%比(28.5±2.2)%.(1.4±1.1)%比(9.6±2.8)%,(4.1±1.1)%比(11.7±2.6)%,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伤椎置钉较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同定能提高胸腰椎骨折复位质址,增强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并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且可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苏华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0):35-36,39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中后囊破裂者睫状沟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意义。方法109例白内障患者术中发生后囊破裂,利用残余后囊及(或)前囊为依托行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109例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矫正视力0.05—0.1者5例(5眼),0.1—0.3者52例(52眼),0.3~0.5者40例(40眼),0.5—0.8者12例(12眼)。结论白内障术中后囊破损者只要有足够的残余后囊及(或)前囊可以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科几种不同术式对新鲜后尿道断裂伤的治疗作用 ,判断临床疗效。方法  3 5例新鲜后尿道裂伤的病例 ,行尿道会师术、膀胱造瘘术、尿道断端吻合术、膀胱会阴部贯穿牵引固定术。结果 疗效优良 19例 (54 3 % ) ,较好 7例 (2 0 % ) ,较差 9例 (2 5 7% )。结论 早期行尿道断端吻合术或膀胱会阴部贯穿牵引 ,能很好恢复尿道的连续性 ,尿道对位好 ,效果确切。单纯尿道会师术或膀胱造瘘术 ,临床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5.
后牙近远中向聚合度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后牙牙体近远中向聚合度的正常值。方法选取50副正常牙合牙列,拍曲面断层片,对X线片各牙位牙齿进行定点,转移各定点至硫酸纸,测量近远中向聚合度,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结果得出后牙各牙位牙体近远中向聚合度,聚合度服从正态分布;上下颌同名牙聚合度均数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牙牙体近远中向聚合度测量提供了牙体解剖方面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颈椎后路"APOFLX"内固定装置应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田晓滨  赵筑川  韩伟 《贵州医药》2000,24(8):465-466
目的 研究和评估“APOFLX”装置在颈椎后路,特别是上段颈椎失稳行后路内固定术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对4例寰椎前脱位 /和枢椎椎体骨折患者行后路植骨,并采用“APOFLX”内固定装置内固定。结果 4例获3个月随访,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未见脱钩、断棒及松动现象。结论 该系统可使固定节段具有较强的内在稳定性,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经临床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60例,分为颈前路手术组和颈后路手术组各30例,分析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颈前路手术组出现并发症10例(33.33%),其中脑脊液漏3例、植骨块滑脱2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血肿2例。颈后路手术组出现并发症5例(16.67%),其中颈部疼痛3例、颈屈伸活动受限1例、脊髓损伤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症发生率比颈前路低,可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报告468例500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2周内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角膜水肿73.6%,色素膜炎症反应88.4%,瞳孔变形12.8%,人工晶体表面渗出膜3.8%,后囊混浊13.8%,短暂性高眼压5.2%,晶体皮质残留5.8%,人工晶体偏位2.6%,前房出血3%。提高术后视力的关键是提高手术技巧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疗效差别.方法 选择收集我院就诊的34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后路组及前路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显示,后路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前路组,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对比显示,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高于术前,结果 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术后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治疗寰枢椎脱位较前路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好,其手术更加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0.
硼替佐米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类药物,临床治疗中硼替佐米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然而,硼替佐米引起的中枢神经病变却鲜有报道,本文将1例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改变、周身强直性阵挛,最终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病例进行报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种不良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