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探讨"四性五味"理论于五苓散方配伍中的应用分析,显示出"四性"与"五味"为体现中药药性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中药配伍不可小觑的关键环节。对于五苓散的配伍规律,诸多专家由"君"、"臣"、"佐"、"使"等入手研究,相关争议很多。尝试采取数学手段对五苓散方内药品四气五味展开研究,得出"性"主要为"热性","味"主要为"甘、辛"两味,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2.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之五苓散对后世治疗急慢性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等属水湿内停疾病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这五味药组合而成。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来辨证分析《伤寒论》五苓散方药组成及配伍,其方药以淡渗下利为主,温阳化气为辅,临床应用时每遇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证者,准确辨证,灵活加减,常获良效,编撰本文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赵璐  孙俊波 《光明中医》2016,(24):3565-3566
药对,又称"对药""兄弟药""姊妹药",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其组成虽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其遵循中药配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原理,体现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配伍组合,体现了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及规律。袁占盈教授善用药对治疗糖尿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5.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气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在“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的指导下,强调被选用药物的功用特征,而对以药物性味为主进行的组方思路则未引起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性-效”高度相关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药物的性味组方配伍,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理论溯源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是以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成无几《药方论序》)…  相似文献   

6.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药对配伍研究已成为继拆方试验和正交试验之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又一重点取向。从复方中特定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理论的历史渊源、药对的组成方式(包括四气配对、五味配对、归经配对、引经配对、毒性配对、升降浮沉配对、七情相合配对等),以及药对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对药对的配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药对配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药五味是中药性能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表示药物的实际性能,同时还反映各种药物具有的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若干规律性的联系。中医采用了五味配五脏理论,故有"咸入肾"之说。其实,咸味药的作用超过了传统的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本文以咸味药为研究对象,从咸味药与中药四性及归经关系、咸味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咸味药的方剂配伍规律及其在脾胃病的临床运用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软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小陷胸汤类方剂进行系统分析,为小陷胸汤类方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瓜蒌、黄连、半夏"的所有方剂,建立数据库,分析类方配伍规律及其所治疗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数据库共收集有关方剂61首,核心药物组合77个,涉及病证33种;选取了3个高频病证"咳嗽""积聚""痞满"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小陷胸汤类方剂在治疗"咳嗽"时主要以配伍化痰药物为主,治疗"积聚"时主要以配伍消食药为主,治疗"痞满"时主要以中配伍行气药为主。结论:《中药方剂大辞典》中小陷胸汤类方配伍的药物广泛,治疗特点明确,组方规律能反映其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类方是《伤寒论》中以五苓散为主的一类方剂,主要用于水气病的治疗。对这类方剂的鉴别使用既可以了解仲景对水气病治疗的辨证用药思路,也有助于五苓散类方的正确应用。本文通过对五苓散类方方证病因病机和用药治法的探讨总结其用药规律及证治特点,为临床中针对不同病因水气病的处方用药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温胆汤及其类方治疗情志病证治疗规律。方法:检索1984年1月~2014年12月温胆汤及其类方,治疗以神志症状为主的情志病证临床文献,提取治法、方药等信息,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并结合中医学理论,对结果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温胆汤及其类方治疗情志病证以化痰法为主;药物分类以化痰药为主;药物四性以温性药物为主;药物五味以甘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单味药物以半夏使用频次最高。结论:温胆汤及其类方治疗情志病证的治法与方药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与相关研究中的病机规律相契合,体现了中医辨证与论治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药动学的甘草配伍减毒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华  颜苗  张毕奎  李焕德  方平飞 《中草药》2015,46(23):3611-3616
甘草在中药方剂中使用相当普遍,通常作为佐药和使药,起着制约主药毒性、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作为"和诸药,解百毒"药物,常与有毒中药配伍使用,但其中的配伍原理还未明确。研究甘草对有毒中药主要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方剂配伍使用的原理和规律,以及该过程与其配伍减毒的关系。主要总结近年来关于甘草配伍对有毒中药体内过程的影响及其药动学减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孙婧  张燕玲  顾浩  王耘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6):3327-3330
药性是中药的特定属性,药性理论是中药配伍的重要原则,该文以性味归经共同组成的药性组合表征中药药性,多个药性组合再构成药性组合模式,把中药及药性组合模式按功效划分,将各功效作为概念进行归纳逻辑编程,得出针对不同功效的药性组合配伍规律,通过实体语法系统构建药性组合配伍理论模型,实现由药性组合配伍向功效的自动推理过程,并对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合理性及局限性,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及药性与功效间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郭慧  崔扬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16,47(3):363-368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思想与中医药研究思想的整体观相似。近几年,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代谢组学起源、发展、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简要概述,并对其在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中的应用进行概述,初步分析并总结了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药性组合是将影响药性的各要素按照一定顺序组合的特定表述形式,药性组合模式是多个药性组合形成的配伍关系。基于药性组合模式,该文以红花、红花药对、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为例,对药性组合在单味药、药对、方剂中的配伍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对其中表现出的中药药性组合模式的自相似性进行阐述,分析多种药性组合的功效配伍关系,为发现基于药性组合的中药配伍研究模式及药性组合的功效配伍之间的关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乳痈方剂的药物配伍相关规律,更好地继承古人用药经验,指导当代临床用药.方法 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主治乳痈病的方剂及其药物,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对治疗乳痈的方剂从单味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结合临床辨证处方角度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  相似文献   

16.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改善睡眠中药保健食品的用药规律,为相关产品研发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DFA)官网中检索1997年12月12日以后审批的中药保健食品,运用Excel 2010建立保健食品中药原料总数据库1个,子数据库7个(中药子数据库、药性子数据库、药味子数据库、归经子数据库、功效子数据库、药对子数据库、角药子数据库),然后对7个子数据库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并将用药频率在1%以上的中药导入SPSS 24软件,按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分层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索出539种改善睡眠中药保健食品,经纳入、排除筛选,最终纳入354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味中药为酸枣仁、五味子、茯苓;按功效分类,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种中药为补虚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高频药对或角药包括酸枣仁+五味子、酸枣仁+茯苓、酸枣仁+五味子+茯苓等;中药药性以平性最多,药味以甘、苦、酸、辛为主,归经以肝、心、脾、肾为主;核心药物经聚类分析形成5个类群。结论:改善睡眠的中药保健食品所用中药性味以甘平、甘温(热)、甘寒(凉)为主,多归肝、心、脾、肾经;经数据分析得出的21味高频中药可作为改善睡眠保健食品的核心药物,尤其前6味高频中药应加大研发力度;药物配伍方面,养血安神药可与补虚药和收涩药配伍,也可与平肝息风药和利水渗湿药配伍;治疗原则为:有虚证者治以补气、补血、补阴,有血瘀、湿浊、阳亢、心肝火实证者治以活血、利湿、平肝潜阳、清泻心肝实火,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养血安神药或镇心安神药。  相似文献   

18.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9.
袁斌  张燕玲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371-2374
以药味为基础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研究,关键在于方剂配伍系统的结构与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该文以系统科学的自相似性原理为核心思想,系统阐释了药性自相似性原理,明确了具有相同或相似药性配伍结构的方剂在功效上具有自相似性,并以实体语法系统为基本框架,构建了朝向药性配伍的药性理论系统观,实现了证、治则治法、功效、药性、药味的中医药知识融合,实现了从证到方的自动设计、优化过程,为药性理论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方法与技术体系。对饮片配伍、组分配伍、复方药物设计具有技术、方法和理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方剂学具有将网络科学与中医方剂学特点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整合中医整体思辨的宏观思维与现代医学生物细胞分子的微观视角,通过知识关联网络构建及分析法,建立一个系统方剂知识库及病症结合网络,重点研究方剂功效物质组整合调节机制、配伍规律的阐明、源自方剂的中药新药创制及类方网络方剂学构建等特征。物质基础研究能揭示方剂作用机制,是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及安全性的保障;配伍规律是方剂的核心;方剂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备整合调节的优势,是研制多靶点新药的重要源泉;类方的研究有利于对方剂复杂体系的系统认知及对方剂配伍规律等核心问题的理解。以上4方面是方剂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网络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方向。网络方剂学的发展则有助于诠释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提高临床用药疗效,拓展新药的研发思路。该文对网络方剂学的特征进行总结,对基础研究、配伍理论、新药创制、类方研究4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概述,以期有助于阐明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使用方式,促进方剂的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