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伟  刘文和 《临床医学》2011,31(12):20-2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8月至2010年9月手术治疗33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肿瘤切除﹢石炭酸烧灼、酒精局部灭活﹢骨水泥填塞术10例;病灶刮除﹢植骨6例;单纯瘤段切除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5例;瘤段切除关节融合4例;病灶刮除术治疗Ⅲ期患者3例。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5年,平均2.6年。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10例,肿瘤复发2例;病灶刮除植骨6例,肿瘤复发1例;单纯瘤段切除5例,肿瘤复发1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5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切除关节融合4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术治疗Ⅲ期患者3例,肿瘤复发1例。结论手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其复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与人工假体置换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关节功能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合理术式。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4月陕西省西京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患者17例,分别运用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和人工假体置换进行治疗。结果:17例患者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血管神经损伤、切口感染、内植物的松动脱出断裂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两组患者较术前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且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和人工假体置换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病灶刮除植骨内固定可延缓关节置换的时间,减少翻修及再次置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9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3例,骶骨4例,所有病例均累及椎体和附件,7例累及单个椎体,1例累4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其中2例术后复发.MRI 检查,其中4例可见明显肿块,5例椎体呈不同程度压缩性改变,5例可见多个小囊样改变;除1例因病灶内出血T1WI 序列呈高低混杂信号外,其余8例T1WI 序列为等、低信号, T2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MRI能提供比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经过手术后软组织植入的骨化及X线征。方法对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软组织内包块,再次行X线检查及手术。结果X线表现为:(1)软组织椭圆形包块,边缘绕以骨化包壳,中间不规则骨化;(2)软组织肿瘤有清楚锐利骨化包壳,中间有模糊骨化间隔。肿瘤一部分与骨内复发病灶贴近。手术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Ⅰ级。结论骨巨细胞瘤经过手术后软组织植入的骨化倾向并非罕见。  相似文献   

5.
骨巨细胞瘤在我国发病率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巨细胞瘤因其生物学行为有别于良性肿瘤,在局部为侵袭性生长方式,可以由病灶部位顺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术中和术后放疗对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采取手术切除结合术中和术后放疗治疗1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平均随访24.2个月,其结果与采用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采取的骨巨细胞瘤的细胞株进行实验室的培养后通过放疗后检验该方法对该细胞株的杀伤作用。结果:采用该方法对患者伤口的愈合,症状改善及功能的恢复方面结果与传统的单纯手术的方法相似,而在术后复发、转移和恶变方面有着更为明显的疗效。结论:手术切除病灶结合术中和术后放疗治疗骨巨细胞瘤有着较为理想的疗效,是一种值得相信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以主诉“右小腿肿痛伴活动受限3天”入院,病程中无恶心,呕吐及明显体重减轻。查体:右胫骨近端外侧明显肿胀,肤色略红,压痛(+),触之无波动感、搏动感及活动感,皮温较健侧略高,X线片示右侧胫骨平台外侧骨质破坏,边缘不清,腓骨头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图1A)。穿刺病理见少许单核细胞及多核细胞,考虑为骨巨细胞瘤。诊断:右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于2013年1月29日行右胫骨近端肿物切除、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图1B)。组织病理结果符合侵袭性骨巨细胞瘤。术后患者未行相关预防复发治疗。  相似文献   

8.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 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原发性骨肿瘤, 局部手术后容易复发, 复发率高达20%~50%, 瘤段切除复发率为6.3%[1-2].桡骨远端是骨巨细胞瘤的好发部位之一, 仅次于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 也是骨巨细胞瘤局部容易复发的部位[3].桡骨远端参与构成了桡腕关节, 大部分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由于骨质破坏较多, 往往需要整块切除.手术治疗的目的为清除肿瘤, 有效地减少局部复发, 尽量保留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骨巨细胞瘤为交界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复杂、多变,少部分病例可能复发,甚至恶变,发生远处转移,常见为肺转移(大约1%~9%),而肺外全身多处转移的病例十分罕见。现报道1例骨巨细胞瘤恶变并全身转移,结合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瘤段切除带血管蒂腓骨移植融合膝关节治疗胫骨上段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4例胫骨上段骨巨细胞瘤患者均瘤段切除,采用带血管蒂腓骨多段重叠移植融合膝关节,填补切除术后遗留的胫骨缺损,结果:4例患者骨愈合良好,无切口并发症。术后随访5~6年,肿瘤无复发,结论:瘤段切除带血管蒂腓骨移植融合膝关节治疗胫骨上段骨巨细胞瘤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705-4706
将收治的112例疑为骨巨细胞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增强扫描,将术前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对比骨巨细胞瘤和非骨巨细胞瘤增强扫描前后的CT值。112例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骨巨细胞瘤82例,非骨巨细胞瘤30例(包括管膜瘤10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0例)。骨巨细胞瘤组和非骨巨细胞瘤组增强扫描前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巨细胞瘤组增强扫描后的CT值显著高于非骨巨细胞瘤组(P<0.05)。病变边缘硬化、病变内有短小骨嵴是骨巨细胞瘤的典型CT表现。增强扫描CT值能够为骨巨细胞瘤诊断提供有效依据,98HU是骨巨细胞瘤增强扫描的最佳CT临界值。  相似文献   

12.
陈涛  杨文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224-5224
目的针对骨巨细胞瘤行囊内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治疗,观察术后肿瘤的复发状况及关节功能,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对骨巨细胞瘤行囊内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所有手术均由肿瘤组医师完成。结果49例患者中6例失访,据Campanacci分级Ⅱ期39例,Ш期4例,术后5例出现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1.6%。术后肢体功能评价分数平均为95%。统计分析肿瘤的复发、肢体功能好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分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囊内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骨巨细胞瘤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正>病例介绍患者,女,33岁,因“右胫骨远端疼痛、活动后逐渐加重1+年”于2019年7月26日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与软组织肿瘤中心。患者自诉2018年5月于院外诊断右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并行右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刮除灭活植骨术,术后手术切口正常愈合,胫骨远端疼痛持续存在,术后共注射地舒单抗4支(120μg/支)。入院前我院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胫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myc/ki67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3例采用刮除术治疗的骨巨细胞瘤患者之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3例患者,15例复发,复发率为45.45%,(2)c-myc检测复发组8例有阳性表达,未复发组4例,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3)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ki67表达率上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4)c-myc阳性组与阴性组在ki67表达率上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yc与ki67是有效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在排除手术方式因素的影响下,c-myc和ki67可作为帮助评估骨巨细胞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人工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周围巨大骨巨细胞瘤,选择手术适应证并观察患者肢体功能保留效果。方法:9例患者,良性骨巨细胞瘤6例,恶性3例。均采用骨瘤段切除,双关节半限制型人工膝关节置换8例,旋转限制型人工交链膝关节置换1例。结果:随访1.5~4.7年,1例死于肺部转移,8例无瘤存活。8例患者术后获得了较好的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假体无松动。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是治疗巨大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可以早期锻炼膝关节的功能,减少传统手术所带来的术后复发及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例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而多核巨细胞均无阳性表达;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增殖指数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有呈递增趋势,但各级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PCNA增殖指数低即低度增生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低,PCNA增殖指数高即中度和重度增生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本文结果进一步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肿瘤细胞成分的观点,并提示PCNA的表达与Jaffe病理分级不完全一致,但PCNA是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我科收治1例股骨内侧髁骨巨细胞瘤患者,行骨巨细胞瘤刮除加植骨术后,经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学分级、放射学分级的骨巨细胞瘤中CD34的表达及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为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运用EnV ision法检测CD34在37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中微血管密度(MVD)平均值为169±33,组织学分级Ⅲ级(202±14)者显著高于Ⅰ级(159±28)者(P<0.01),与Ⅱ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194±22)明显高于未复发组(155±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VD值与肿瘤复发有关,可作为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骨巨细胞瘤易与骨的含有多核巨细胞病变混淆,本研究意在探讨H3F3A(组蛋白3.3)G34 W在形态学上含有多核巨细胞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特异性分析,以评估其作为诊断性标志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H3F3A(组蛋白3.3)G34 W在骨的有多核巨细胞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61例患者,男22例,女39例,平均年龄32.3岁(8-82岁),病变主要位于椎体(49例)、四肢长骨(10例),1例位于下颌,1例位于手部,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35例,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8例,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纤维囊性骨炎2例,颌骨修复性肉芽肿1例,骨肉瘤3例,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骨化性纤维瘤1例,磷酸盐尿性间叶性肿瘤1例,软骨粘液样纤维瘤1例,神经鞘瘤1例,上皮样肉瘤1例,异物巨细胞反应1例。H3F3A(组蛋白3.3)G34 W在32例骨巨细胞瘤阳性表达(32/35),1例骨肉瘤阳性表达,其余均不表达。结论 H3F3A(组蛋白3.3)G34 W是骨巨细胞瘤特异性标记,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MRI特点,尝试分析MRI对骨巨细胞瘤侵袭性评估的潜在临床价值和对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复习1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MRI表现,其中男8例,女6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1例为术后复发;5例有病理分级:Ⅰ级1例、Ⅰ~Ⅱ级2例、Ⅲ级2例.结果:肱骨上段3例,股骨下段3例,胫骨上段3例,椎骨3例,髂骨2例,肿瘤实质区T1WI呈等信号、T2WI及DWI呈稍高和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此外,MRI还可显示囊变、坏死、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低信号环、低信号分隔、周围骨质和软组织水肿等.ADC值图显示肿瘤实质的水分子弥散稍快于肌肉,慢于囊变/坏死和水肿.2例病理学分级Ⅲ级和1例复发的骨巨细胞瘤MRI表现为巨大软组中肿块、低信号环中断和关节受累,2例病理学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均突破骨皮质.结论: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有很好的符合性,提高了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准确性,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及临床预后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