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66例具有攻击行为(攻击组)和92例无攻击行为(对照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文化背景、职业、病前性格、精神症状特点及精神分裂症临床类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干预对策。结果男性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女性(χ2=4.06,P〈0.05);攻击组农民多于对照组(χ2=6.76,P〈0.01),明尼苏达人格测评显著高于对照组(13.21,P〈0.01);攻击组偏执型和青春型、幻听、被害妄想、情绪不稳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攻击性为多发生于男性,且与患者的不良性格、疾病类型、症状特征有关,早期预测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71例有攻击行为和85例没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住院资料、BPRS、入院态度和治疗态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患者在BPRS、住院态度、治疗态度、既往攻击行为史、诊断亚型和EEG结果等因子上差异存在显著性,其中既往攻击行为史、诊断亚型、BPPS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治疗态度能够预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精神病理学和生物学基础,及早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 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舍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及早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71例有攻击行为和85例没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住院资料、BPRS、入院态度和治疗态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患者在BPRS、住院态度、治疗态度、既往攻击行为史、诊断亚型和EEG结果等因子上差异存在显著性,其中既往攻击行为史、诊断亚型、BPRS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治疗态度能够预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精神病理学和生物学基础,及早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5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比较有、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BPRS评分。结果158例患者中,有攻击行为82例(51.89%),无攻击行为76例(48.10%);两组BPRS评分比较,有攻击行为组的总分及敌对猜疑、激惹性、行为紊乱等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组(P0.01),思维障碍因子分前者高于后者(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早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和控制攻击行为发生,并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BPR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早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分为A组(评分≥4分,伴攻击行为)80例和B组(评分<4分,不伴攻击行为)73例。采用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对其攻击行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既往攻击史、BPRS量表总分、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激惹性及NOSIE-30两个因子分(激惹、精神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关系密切,护理人员应及时收集患者资料,认真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尽早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血清甲状腺素、睾酮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精神症状,依据既往暴力史及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定攻击行为,将有攻击行为的7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无攻击行为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促甲状腺激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激素及血清睾酮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中言语攻击、财产攻击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与简明精神病量表中缺乏活力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中财产攻击、自身攻击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男性血清睾酮水平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中言语攻击、自身攻击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与简明精神病量表中缺乏活力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女性血清睾酮水平与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中自身攻击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与简明精神病量表中缺乏活力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及血清睾酮水平的变化呈正相关。临床上对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定期监测甲状腺激素及睾酮水平进行预测性评估,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影响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及某些观察指标(如发病年龄、起病形式、家族史、难产史、病期、诊断分型、病中攻击行为,是否觉得社会歧视等)、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SAPS)评定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II)轴-V病前1年最佳社会功能评定表及大体功能评定量表对205例连续就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评估,分析出院后1年时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有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预后良好组(n=57)与预后不良组(n=58)患者在受教育水平、职业、病期、病前社会功能、病前个性特征、精神症状特点、起病缓急、感受社会歧视、社会支持、是否维持服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1.99~6.39,χ2=8.28~21.31,P<0.05~0.01)。影响随访时预后的主要因素作用大小的顺序依次是:出院服药情况、社会歧视、注意障碍分量表总评分、思维贫乏分量表总评分及病中有无攻击自杀行为。结论: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住院精神分裂症患攻击行为提供早期预防和干预。方法对56例有攻击行为和143例无攻击行为进行对照研究,应用BPRS、EPQ、外显攻击行为(MObS)等量表进行评定。结果56例患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既往攻击行为史、BPRS的敌对猜疑和激活性、被害妄想等,EPQ—N分、P分,MAOS攻击指数≥9。结论有关量表测定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的攻击行为,以便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改善此类患者的护理对策,减少攻击行为。方法选择本院精神中心2011年1~12月收住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入院次数、是否配合治疗及病情是否控制与攻击行为发生的关系。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6.81%,攻击行为的发生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院次数、是否配合治疗及病情是否控制等影响(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院次数、是否配合治疗及病情是否控制等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预测、预防和护理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佩丹  林以环 《现代护理》2005,11(7):508-509
目的 探讨半开放式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半开放式管理模式精神病院中44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封闭式管理模式精神病院中44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用自编的“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子评估表”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结果 实验组攻击行为主要及相关因素中,与患者吵架及要求得不到满足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攻击行为与住院时间的关系中,第16 d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发生2次以上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半开放式管理模式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口学特征和血浆5-羟色胺、血清睾酮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将70例首次发病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既往史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区分,有攻击行为者为研究组(n=36),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n=34),比较两组血浆5-羟色胺、血清睾酮的水平。结果研究组5-羟色胺水平[(50.23±6.73)mg/L]较对照组[(58.18±7.42)mg/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70,P<0.01);睾酮的水平[(5.01±0.99)mg/L]较对照组[(4.02±0.87)mg/L]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3,P<0.01);5-羟色胺、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r=-0.38,0.40;P均<0.05)。结论5-羟色胺、睾酮水平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睡眠障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泉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患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4)。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统计2组患者攻击行为,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睡眠障碍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利用统计学系统对2组护理结果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包括攻击行为发生率、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AN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结果:各个患者均存在攻击行为,睡眠障碍发生率与攻击行为发生率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不同护理后,2组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PAN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比较,各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具有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普遍存在攻击行为,给予患者综合护理措施后可改善睡眠障碍,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与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半开放式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半开放式管理模式精神病院中44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封闭式管理模式精神病院中44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用自编的"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相关因子评估表"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攻击行为主要及相关因素中,与患者吵架及要求得不到满足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攻击行为与住院时间的关系中,第16d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发生2次以上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半开放式管理模式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影响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及某些观察指标(如发病年龄、起病形式、家族史、难产史、病期、诊断分型、病中攻击行为,是否觉得社会歧视等)、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SAPS)评定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Ⅲ)轴-V病前1年最佳社会功能评定表及大体功能评定量表对205例连续就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评估,分析出院后1年时预后良好者与预后不良者有关因素的差异。结果:预后良好组(n=57)与预后不良组(n=58)患者在受教育水平、职业、病期、病前社会功能、病前个性特征、精神症状特点、起病缓急、感受社会歧视、社会支持、是否维持服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1.00~6.39,χ^2=8.28~21.31,P&;lt;0.05~0.01)。影响随访时预后的主要因素作用大小的顺序依次是:出院服药情况、社会歧视、注意障碍分量表总评分、思维贫乏分量表总评分及病中有无攻击自杀行为。结论: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暴力危险性评估(HCR-20)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危险性的信效度。【方法】分别对30对有/无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组/非攻击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和各因子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总分和各因子分、Baratt冲动量表(BIS-11)总分进行测量,并对MOAS阳性组与阴性组的HCR-20总分和因子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攻击组HCR-2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非攻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CR-20与BIS-II的相关系数为0.664,与MOAS的相关系数为0.843。MOAS阳性组HCR-20总分,H因子分、C因子分、R因子分都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BIS-11阳性组HCR-20总分,H因子分、C因子分、R因子分都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HCR-20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望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危险性评估。  相似文献   

18.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将49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住院的无攻击行为的49例精神病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临床特征单因素筛选量表筛选攻击行为危险因素,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两组的精神症状。并根据评定结果制定相应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敌对性、猜疑、幻觉及行为紊乱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医务人员接触不当、强制手段及患者不合作、易激惹、敌意、既往有攻击史等临床特征因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与医务人员的接触不当及强制手段和患者的敌意猜测、幻觉等精神症状密切相关。针对其原因制定相应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及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患者攻击行为或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见性护理对策。方法:应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临床对照研究。结果:研究组NOSIE中激惹、精神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病史中有攻击行为者及NOSIE量表中的敌对激惹性、精神症状等预见其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并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口学特征和血浆5-羟色胺、血清睾酮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将70例首次发病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既往史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区分,有攻击行为者为研究组(n=36),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n=34),比较两组血浆5-羟色胺、血清睾酮的水平。结果:研究组5-羟色胺水平[(50.23&;#177;6.73)mg/L]较对照组[(58.18&;#177;7.42)mg/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70,P&;lt;0.01);睾酮的水平[(5.01&;#177;0.99)mg/L]较对照组[(4.02&;#177;0.87)mg/L]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3,P&;lt;0.01);5-羟色胺、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r=-0.38,0.40;P均&;lt;0.05)。结论:5-羟色胺、睾酮水平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