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原发性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65例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共 65例 ,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病例的 1.3 % ( 65 /5 0 70 ) ,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 3 5例 ,异时性多原发癌 3 0例 ,65例均行手术治疗 ,3 5例同时性多原发癌行根治性切除 2 9例 ,患者 5年生存率为 3 4.6% ( 9/2 6) ;3 0例异时性多原发癌首次治疗时 2 8例行根治术 ,2例行局部切除术 ,患者第一癌术后 5年生存率为 92 .0 % ( 2 3 /2 5 )。结论 多原发性大肠癌以手术治疗为主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多原发性大肠癌患者 5年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的临床表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并评价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家系26个,与509例散发性大肠癌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26个家系中,8个同时符合Amsterdam标准,分入A组;另18个不符合Amsterdam标准,仅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分入B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特点。结果 26个家系中,大肠癌患者77例,发生同时或异时大肠癌7例(9.1%),共发生大肠癌癌灶86个,部位明确的71个癌灶中,28个(39.4%)发生在近端结肠,51例(71.8%)患者发病年龄〈50岁,共发生肠外恶性肿瘤24个,其中胃癌9个(37.5%),是最常见的类型。与散发性大肠癌相比,HNPCC家系具有平均发病年龄轻(P=0.000)、〈50岁者多见(P=0.000)、多原发癌比例高(P=0.015)等特征。与B组相比,A组平均每个家系发生大肠癌的例数明显多于B组(4.5:2.3,P=0.022);而在平均发病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多原发大肠癌发生情况、肠外恶性肿瘤谱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中国人HNPCC具有发病年龄轻、多原发大肠癌发生率高及肠外恶性肿瘤以胃癌多见的特点,(2)符合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的家系与符合Amsterdam标准的家系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而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更适用于小型家系的诊断、同时体现了中国人的肿瘤谱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7个HNPCC家系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并记录随访结果。结果:7个HNPCC家系共有癌症患者23例,肿瘤灶27处:大肠外瘤灶3处;大肠瘤灶24处,其中有13处位于脾曲近侧结肠,占54.1%。平均发病年龄为41.2岁,17例(73.5%)发病在50岁以前。1家系累及连续三代人、4家系累及连续两代人。多原发癌患者4例,其中3例为肠外癌。结论:HNPCC具有发病年龄轻、垂直传递、肠外癌发病率高、常见多原发癌、好发于右半结肠、病理分化较差的特点,但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7个HNPCC家系的病例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并记录随访结果。结果:7个HNPCC家系共有癌症患者23例,肿瘤灶27处:大肠外瘤灶3处;大肠瘤灶24处,其中有13处位于脾曲近侧结肠,占54.1%。平均发病年龄为41.2岁,17例(73.5%)发病在50岁以前。1家系累及连续三代人、4家系累及连续两代人。多原发癌患者4例,其中3例为肠外癌。结论:HNPCC具有发病年龄轻、垂直传递、肠外癌发病率高、常见多原发癌、好发于右半结肠、病理分化较差的特点,但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个HNPCC家系进行病例回顾及家系调查。结果HNPCC的主要特点是病灶好发于右半结肠,发病年龄较轻,预后好于散发性大肠癌。结论应对HNPCC患者及其家族严密监测、随访,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大肠镜的普及和检诊技术的提高,多原发大肠癌的检出也在不断增多,今就我组9年间电子大肠镜检出的16例34个癌灶的多原发大肠癌作一总结,探讨大肠镜对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价值。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我院自1988年8月至1997年7月经电子大肠镜检出大肠癌278例,其中多原发癌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0~70岁。同时多原发癌9例,异时癌5例,同时兼异时癌2例,异时癌相距时间最短1.5年,最长9年。病变及分布:16例多原发大肠癌共有癌灶34个,位于直肠8个,乙状结肠8个,降结肠3个,结肠脾曲1个,横结肠2个,结肠肝曲4…  相似文献   

7.
大肠同时性多原发癌易导致漏诊或误诊为复发、转移而造成治疗上的错误。本文报告自1978年1月~1984年6月收治大肠癌365例中的同时性多原发癌15例(占4.1%),均符合Warren,Moer-te氏诊断标准。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50.5岁,计三重癌5例,二重癌10例,共有35个癌灶,病理以腺癌为主共27个,粘液腺癌4个,腺瘤癌变4个(均为管状腺癌,伴有中至重度异常增生)。获得随访11例,其中死亡2例;生存9例,生存时间超过5年者6例,占随访病例的54.5%。本病在术前诊断不易,约1/3在手术探查时发现,1/3是在切开手术标本时偶然发现,但不在同一肠段中的另一原发癌,即使在手术探查时也会往往漏诊,所以对大肠癌不能满足于一处的癌肿诊断,本组即有2例同时性原发癌被漏诊,而在术后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11例大肠同时性多原发癌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分布无明显规律性 ,息肉恶变比例较高 ,达54 5% ,认为大肠癌患者均应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息肉常规活检可提高大肠同时性多原发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分析11个家系32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诊断、治疗、随访结果,分别记录肿瘤发病部位、病理结果等一般情况。结果:11个家系中共有恶性肿瘤43例61个肿瘤,其中大肠癌32例39个肿瘤。32例中至今共发生异时多原发恶性肿瘤12例,占37.5%,其中异时多原发大肠癌5例,占15.6%。通过先证者对其本人及一级亲属进行随诊检查共发现各类恶性肿瘤28个,其中20个(67.7%)为无明显临床症状者。结论: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具有发病年龄早,好发于近侧结肠,易患异时或同时多原发癌及大肠外恶性肿瘤。在诊治中要作详细病史调查,除对先证者进行治疗和随访外.对其亲属的宣教和随访等工作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我院18年间见多原发癌17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7例中同期发现的双癌9例,先后发现的第二原发癌8例;共计35个癌灶。其中两处癌灶16例,三处一例。第二原发癌以乳腺癌、大肠癌多见。17例共施行根治性手术27次。本组已恢复工作的10例,其中5例已生存5年以上;疗养2例;死亡3例。  相似文献   

1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及可疑家系的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临床诊断的认识。方法:对有2例以上大肠癌,或1例大肠癌并1例以上HNPCC相关肿瘤以及发病年龄小于40岁患者的家系进行家系调查和诊断分析。结果:70个家系中有8个家系符合HNPCC诊断标准,8个家系共有24例大肠癌病人,平均年龄44岁。共有大肠癌灶35个,20个分布于脾曲近端的结肠。6例为多原发大肠癌。62个家系符合可疑;HNPCC诊断标准,其中2个家系符合可疑HNPCC诊断标准Ⅰ,60个家系符合可疑HNPCC诊断标准Ⅱ。62个家系共有65例大肠癌病人,平均年龄30.5岁。共有大肠癌灶68个,49个癌灶分布于脾曲近端的结肠或直肠。2例为多原发大肠癌。结论 熟悉HNPCC诊断标准和可疑HNPCC诊断标准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可疑HNPCC诊断标准Ⅱ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2.
消化系多原发癌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Pan Y  Wang J  Liang H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2):191-193
目的 探讨消化系多原发癌的发病特点、诊治原则及预后。方法 通过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检索10年间收治的全部消化系恶性肿瘤病例,对检出的116例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消化系多原发癌116例,其中双原发癌111例,三原发癌5例,总发病率为1.7%,男女之比为2.7:1。其中同时性多原发癌62例,异时性多原发癌54例。全部癌灶中受累及次数为:结肠>胃>直肠>肝,结肠病灶中又以右半结肠最多。以1990-1995年有完整随访记录的47例计算生存率,同时性多原发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2.3%、23.1%和11.5%,,异时性者为95.2%、85.7%和76.2%。结论 消化系多原发癌好发于结肠系,以右半结肠为著;异时性癌预后好于同时性癌,两癌间隔时间越长则预后越好;均发生于结肠系者预后较好。提高疗效的关键在于早诊早治,提倡尽量根治与免疫支持并重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院收集了我院自1972年至1985年间485例大肠癌中18例大肠多原发癌(发病率3.75%),其中同时多原发癌8例(44.4%),异时多原发癌10例(55.5%)。首发癌部位无一定规律,后发生的原发癌多见于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本组资料表明大肠息肉易发生多原发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结直肠癌(HNPCC)患者家族成员的患病特点。方法:对11个HNPCC家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1个HNPCC家族中有41例大肠癌患者,1例合并子宫内膜癌,共有大肠癌灶49处,其中多原发癌6例,平均发病年龄41.5岁,结论:HNPCC具有发病年龄轻,好发于近侧结肠,同时或异时大肠癌比较高及易发生其他器官癌的特点,对HNPCC患者及其亲属进行密切随访和定期检测,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家系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主要病例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同一体内多原发癌,异时癌,以右半结肠癌居多.平均年龄较轻.  相似文献   

16.
多原发性大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中部分患者表现为多发原发性大肠癌。可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 (syn-chronous carcinoma,SC)和异时性多原发癌 (metachrom ous carcinom a,MC)。现就我院收治的多原发性大肠癌 15例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和诊断、治疗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本组资料采用 L ee提出的诊断标准 [1 ] :(1)癌灶间隔以正常肠壁 ;(2 )肿瘤与正常肠壁间有异型细胞和异型腺体组成的移行区 ;(3)癌灶必须与原吻合口无关 ;(4 )必须除外 1癌灶内另1癌灶转移复发及粘膜下播散的可能 ;(5 )不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或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 ;(6 )多发癌灶于同时或 6…  相似文献   

17.
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Xu LB  Shao YF  Zhao DB  Wu TC  Wang HP  Zhao P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7):435-437
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SCC)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因素。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6例S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除1例首治时漏诊,其余均同期手术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62例,姑息性切除3例;一并切除30例,分段切除35例。总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0.0%和40.6%,其中同期根治性切除患者的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0%、65.9%和46.4%。结论SCC的手术治疗并无固定模式,需根据肿瘤的位置、范围、间距以及患者的综合情况等决定。对于符合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诊断的患者应考虑全结肠或次全结肠切除术,以减少或避免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生。SCC的外科治疗效果并不比普通大肠癌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个HNPCC家系共12例患者进行病例回顾及家系调查。结果2个家系共有HNPCC12例患者,男3例,女9例,年龄31—70岁,中位发病年龄为41岁,其中多原发癌患者4例,占33%,肠外肿瘤以子宫内膜癌多见。结论HNPCC垂直传递突出,多原发癌多见,应对HNPCC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严密监测随访,以便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三家系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主要病例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同一体内多原发癌,异时癌,以右半结肠癌居多。平均年龄较轻。本文就三家系的诊断、严密随访,定期检查,并在收治大肠癌时认真了解其家族癌症史,以便早期作出诊治。1 临床资料家系A:先证者男性,34岁。...  相似文献   

20.
李智  王刚成  韩广森  李进东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9):1111-1112,1116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8月~2002年8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31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资料,17例接受大肠癌次全切术,14例接受大肠癌常规手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体重、血浆营养参数(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以及术后排便次数、术后复发率在两种手术方式组间的差异.结果:患者的体重变化、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的变化及术后每天排便次数在两种术式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次全大肠切除术组复发率比常规手术方式组低,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次全结肠切除术较大肠癌常规手术更适合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