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黑棘皮病是一少见的皮肤病,表现为明显的色素沉着与绒毛样或湿疣状损害,口腔粘膜也可有同样表现。由于黑棘皮病可能是内脏恶性肿瘤的皮肤与/或口腔的表现,所以临床上必须提高对潜在危险性的警惕。根据国内1952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慢性增殖性天疱疮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7例口腔黏膜慢性增殖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切片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5例女性,2例男性,平均52.7岁。病程3个月-10年。口腔黏膜表现为斑块状或疣状增生,伴有广泛的水肿、糜烂及渗出,可有结痂形成。5例患者伴有增生性皮肤改变。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变区上皮增生,钉突延长;上皮内形成深棘层细胞间或棘层与基底层间的裂隙或疱,邻近裂隙的上皮中可见细胞间水肿;上皮内及上皮下有嗜酸性细胞浸润并可在上皮内形成嗜酸性微脓肿;固有层存在炎症性变化。结论 口腔黏膜慢性增殖性天疱疮的上述病理变化特点对于该病的病理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皮肤相比,口腔黏膜受到创伤后愈合快,形成的瘢痕组织少。所以,比较口腔黏膜和皮肤创伤修复的临床、组织和分子愈合机制,将为促进创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提供重要信息。口腔黏膜和皮肤创伤修复的显著区别在于口腔组织的炎症过程是短暂的、一过性的,而皮肤组织愈合却伴有持久的炎症过程。两者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也不相同,口腔黏膜创伤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beta1和beta3的比例在口腔黏膜创伤中低于皮肤。所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去探索口腔黏膜的修复机制,将帮助我们控制创伤愈合修复过程,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4.
口腔扁平苔藓(orallichenplanus,OLP)是一种累及口腔黏膜且可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疾病,患病率为0.51%,在口腔黏膜疾病中居第2位,属常见病。皮肤和黏膜可单独或同时发病,病理表现相似:主要以口腔黏膜不同程度的角化异常、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上皮下结缔组织中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为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5.
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最常见于子宫肌层、胃肠道和皮肤。口腔缺乏平滑肌组织,所以发生于口腔的平滑肌瘤比较罕见。口腔平滑肌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常表现为一缓慢生长的实性黏膜下结节。尽管有时会伴有疼痛,但大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最常见的部位是唇、腭和舌。口腔平滑肌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舌的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1岁,因口腔黏膜溃烂1月,颌面部突发多个结节1周就诊。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喉疼痛,口腔内起疱,数天后疱破,在当地以“口腔炎”治疗无效。7d前颌面部皮肤突发多个红色硬结,部分硬结上出现血疱,随后变为脓疱、坏死、结痂。患者同时伴有发热,但无关节痛及其他疾病史。检查见:双唇肿大,唇、颊、腭黏膜多处大面积糜烂,触之易出血。舌苔黄、厚,舌背散在片状糜烂,间有两处黄豆大小深溃疡,周边和基底部偏硬。  相似文献   

7.
张世玉  范媛 《口腔医学》2015,35(5):405-407
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叫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伴有口腔黏膜、口周皮肤等部位色素斑及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是一种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LKB1/STK11)胚系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皮肤黏膜色素斑的临床表现早于胃肠道息肉。近年来因口腔黏膜及口周皮肤色素斑前来口腔科就诊的患者数逐渐增多,患者并无自觉症状,经胃肠道检查后才确诊。为了使口腔科医务工作者能更好的了解、诊断Peutz-Jeghers综合征,本文从病因、肿瘤易感性、临床表现、诊断、检查及治疗、预防方面对PJS进行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EMS1基因扩增与口腔黏膜癌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EMS1基因扩增是否参与口腔黏膜癌变。方法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别获取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口腔白斑患者的单纯增生,轻、中、重度异常增生上皮和原发性口腔鳞癌组织标本78例,应用差示PCR反应检测EMS1基因扩增。结果①分别有20.0%的口腔白斑组织,57.6%的口腔鳞癌组织观察到EMS1扩增;②在口腔黏膜癌变进程中,EMS1扩增开始于中度异常增生黏膜,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组织中其扩增率有显著增高(P=0.015)。结论EMS1基因扩增与口腔黏膜癌变的演进相平行,似是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9.
报告和分析6 例二期梅毒口腔黏膜疹患者.男性4 例,女性2 例,年龄22~63 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及舌部白斑、糜烂、红斑和咽部充血,伴有轻度疼痛.实验室检查6 例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为阳性.经苄星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治疗后2 周内口腔黏膜损害消退.1 例随访至6 月失访, 5 例2 年内RPR转阴.  相似文献   

10.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多发于皮肤 ,生长缓慢 ,很少发生区域淋巴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1] ,发生在口腔黏膜的基底细胞癌罕见报道。我院收治 1例口底黏膜基底细胞癌病例 ,肿瘤生长迅速且伴有颌下、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转移 ,报道如下 :许某 ,男 ,40岁。因口底溃疡 6个月 ,左颈部肿块迅速增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1 154名老年人口腔黏膜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老年人口腔黏膜病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为该地区的口腔黏膜病预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对广州市1 154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口腔黏膜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 1 154名中查出215例(18.6%)患有口腔黏膜疾病,其中38例(3.3%)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口腔黏膜疾病.所查到的16种口腔黏膜疾病中,灼口综合症患病率最高,有79例,占6.8%;白色角化病46例,占4.0%;口腔扁平苔藓24例,占2.1%;口腔白斑15例,占1.3%;口腔癌1例,占0.1%.结论 口腔黏膜疾病是广州地区老年人的常见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口面肉芽肿病 (Orofacicalgranulamatosis)是一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不明 ,表现不一 ,可以是一种局部性病损 ,也可以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口腔表现 ,后者包括Crohn病和结节病[1] 。现就我们收集的 2例Crohn病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例 1.男性 ,2 4岁。半年前唇颊肿胀 ,右下牙龈溃疡不愈并逐渐扩大 ,自觉痛 ,抗炎治疗无效。两月前左上腭部出现溃疡 ,约 3cm× 3cm ,菜花状 ,触痛。腹部间歇疼痛 ,较轻。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无特殊改变。口腔黏膜组织学表现为黏膜和黏膜下组织呈现纤维化及灶性密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淋巴水肿和淋巴管扩张 ;…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曲安奈德外用治疗口腔黏膜病的情况,检索国内外曲安奈德外用治疗口腔黏膜病的文献,并对其外用治疗口腔黏膜病的进展进行综述。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1篇,涉及口腔扁平苔藓(17篇)、复发性阿弗他溃疡(3篇)和白塞病(1篇)3种口腔黏膜病的治疗,曲安奈德单独或辅助其他药物外用治疗此3种口腔黏膜病均有良好疗效,短期外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仅见于少数长期使用患者。因此,曲安奈德外用适于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和白塞病,对其他与变态反应或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口腔黏膜病的疗效,有待更多的相关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盘状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的、累及皮肤与黏膜的结缔组织疾病,可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约有30%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的损害,本文将从传统治疗药物、新治疗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等方面对其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口腔黏膜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总称。在临床工作中,口腔黏膜病常表现为不典型损害或伴有全身损害等情况,再加上其更迭、重叠和共存的特性,口腔黏膜病的诊断常是临床难题。因此,本文提出口腔黏膜病的临床辨析策略:根据全面的病史采集和详细的临床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手段,充分利用文献、指南和共识,借助...  相似文献   

16.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能形成瘢痕、组织纤维化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咀嚼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危险因素。在中国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均有咀嚼槟榔的习惯。研究证实,嚼槟榔、吸烤烟和饮白酒可增加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风险。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口腔癌前病变,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结缔组织内广泛的胶原纤维沉积、上皮固有层或其下结缔组织内的局部炎症改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癌变发生率为7%~30%。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治疗主要采用曲安奈德和丹参酮注射液行黏膜下局部注射,对改善患者的张口度及口腔黏膜的烧灼痛效果良好,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3%。本文就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病因、致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以供同道们临床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17.
口腔黏膜黑色素沉着可以是口腔黏膜组织生理或病理性的一种表现,发生原因较多,大多数不需要治疗.少数色素沉着是全身疾病甚至是具有恶性倾向疾病在口腔的表征,其颜色、形态、病变发展情况能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本文就临床上常见口腔黏膜色素沉着的原因、表现、诊断、治疗等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5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发性口腔溃疡又称阿弗它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常见病、多发病。笔者1998~2001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9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组57例对照观察,疗效较满意。 一、临床资料 本组116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男21例,女38例,平均年龄46.72±14.35岁,平均病程  相似文献   

19.
二期梅毒40例口腔表现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40例二期梅毒患者的口腔临床特征及病理表现。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94至2004年间以口腔黏膜损害首诊的40例梅毒患者,对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临床病理资料加以分析。结果40例二期梅毒患者中32例口腔表现为相似的黏膜斑,最好发的部位是舌。疼痛症状不明显或伴有轻微疼痛。对8例最初被误诊为口腔念珠菌病和扁平苔藓的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为非特异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上皮微脓肿,固有层血管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16例梅毒患者经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结论以口腔黏膜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梅毒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学表现,但常易被口腔医务工作者忽视。口腔科医师应认识梅毒的口腔病损,及时诊断早期梅毒。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修复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伴有缺牙的口腔黏膜病患者行种植修复的需求越来越高.受口腔黏膜病困扰的缺牙患者行种植修复是否可行,效果如何目前并无定论,亦无针对口腔黏膜病患者行种植修复的相关治疗指南.本文就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如口腔扁平苔藓、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和舍格伦综合征等)患者行种植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