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肝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和分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移植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排斥反应依然是移植后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排斥的存在、严重程度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则对病理学家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肝活检诊断排斥的形态学特点、诊断标准和分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2,5~11],但结论各... 相似文献
2.
Banff方案对临床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分级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Banff方案在同种原位肝移植(OLT)后,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评价及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23例OLT患者围手术期内,在B超引导下共进行肝穿刺活检20例次,穿刺组织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全自动组织脱水机真空/加压处理。石蜡包埋,4h内制成高质量HE染色切片,进行观察和诊断,严格按照Banff方案进行分级,每例均确保在穿刺5h内作出病理诊断,对确定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例,于穿刺当日调整治疗方案,给予额外的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诊断为亚临床型排斥反应者进行密切观察。结果 20例次肝穿刺活检中,6例次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0%。经上述处理,所有病例均获缓解,迄今尚无1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失功。结论 Banff方案对OLT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评分标准简单明了,可重复性强,便于横向,纵向比较,更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以及网络临床病理讨论分析。值得国内临床肝移植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肝脏移植失败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预防和逆转移植后排斥反应是保证移植成功和提高受者和移植肝长期存活率的关键。传统的细胞毒药物、抗代谢药物和激素等免疫抑制剂 ,包括标准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 (环孢素 +强的松龙 +硫唑嘌呤 )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移植后排斥反应 ,但这种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细菌、病毒感染和急性肾衰、霉菌性肺炎、浮肿等严重并发症 [1 ]。于是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免疫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移植后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即在异种抗原刺激下 ,T细胞的活化及致敏 T细胞…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6年5月至1998年2月成功地进行了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前诊断:1例肝炎后肝硬变,3例肝豆状核变性。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甲基泼尼松龙三联免疫抑制疗法。结果 4例肝移植后共出现5次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清游离IL-2R明显升高,CD4/CD8比值减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2例胆汁IL-2R也升高,而IL-6,IL-8,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肝移值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病理组织学表现,探讨相关的病理鉴别诊断.方法对136例(200例次)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肝组织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组织学表现为:汇管区内炎细胞浸润136例(200例次);小叶间静脉和(或)中央静脉内皮炎116例(170例次);小叶间胆管上皮变性和(或)炎细胞浸润136例(200例次);肝细胞和毛细胆管淤胆103例(151例次);肝细胞水肿和气球样变性83例(126例次);肝细胞嗜酸性变和点、灶性坏死76例(161例次).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肝组织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对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移植动脉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排斥反应时移植动脉硬化的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病理图象定量分析及电镜等检测手段,观察大鼠动脉移植后3、7、14、20、30及60d的病理变化。结果 同系移植对照组除供者血管冷缺血超过1h的2只术后14d内膜轻度增生外,基余移植动脉与受者自身的正常动脉比较,差异不显著;异系移植实验组术后3d血管外膜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7d时局部内皮剥脱,14d内膜中层细胞通过弹力膜裂隙向内膜迁移,内膜增生,20d内膜全层或局部呈8半月形增生,平滑肌细胞形态由收缩型转变为合成型,30d内膜细胞数达峰值,60d内膜持续增厚,基质纤维成分增多,内膜修复。结论 移植体动脉硬化具有内皮剥脱、炎性细胞浸润、中层坏死、平滑肌细胞迁移及内膜增生4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8.
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分析供、受者年龄,受者性别,术前原发疾病,肝,肾功能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对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玛丽医院从1991年10月至1998年9月发生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所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患者做了83例次肝移植,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70例次,发生率为53%。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使用普乐可复(FK506)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使用环孢素A和硫唑嘌呤组为低,供,受 相似文献
9.
同种胰腺移植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海泉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4,21(4):194-197
排斥反应同种胰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诊断方法有多种,大部分缺乏特异性,综合分析可能有助诊断斥反应,现有的检测手段在不能鉴别移植物功能不良的情况下,活检是早期诊断排斥反应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肝脏移植远期慢性排斥反应九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远期以黄疸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 分析9例存活1年以上相关患者的基础病变、免疫抑制方案,行病理学检查、胆管镜检查和B型超声波检查,调整免疫抑制剂浓度,4例患者行相应外科处理。结果 9例患者有6例慢性排斥反应获得有效控制,总胆红素自200μmol/L降至100μmol/L以内、胆汁中絮状物明显减少、胆总管探查及胆管镜冲洗扩张后胆泥减少或消失,2例患者胆总管在扩张并引流后增粗至1.4~1.8cm,其中1例内径扩张至1.2cm。3例重症患者死亡。结论 免疫抑制强度不够是诱发肝脏移植远期以黄疸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免疫损伤的积累导致肝细胞损害和胆泥形成,胆管壁炎性增厚,内径变小。控制适当免疫抑制剂浓度可预防和减轻慢性排斥反应,提高肝脏移植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汁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表达水平与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大鼠分为单纯胆汁外引流组、同种同基因肝移植组和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后二组行原位肝移植加胆汁外引流,用ELISA法检测未移植时及移植后2、4、7d胆汁中sICAM-1表达水平。结果:同种异基因肝移植组大鼠胆汁中sICAM-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同种同基因肝移植组,且其水平升高与移植术后时间变化呈正相关。结论:检测移植肝组织中sICAM-1的表达水平升高,有助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并可动态监测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部分肝移植后肝再生状况和小体积移植物发生肝再生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大鼠全肝移植组(OLT)、50%部分肝移植组(50%PLT)和30%部分肝移植组(30%PLT)。分析各组术后肝功能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移植肝标本Cyclin D1和PCNA的表达,并对移植肝组织结构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各组ALT和AST于术后24hr达到峰值,且30%PLT组上升显著。Cyclin D1和PCNA的免疫组化表达中,50%PLT组表达明显上调,而30%PLT组表达则明显抑制。电镜观察发现30%PLT组术后微观结构改变显著。结论 30%PLT组术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受到明显抑制,推测与肝细胞微环境的恶化和叠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血管狭窄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06年7月施行的696例次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血管狭窄24例(3.4%),均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及血管造影或CT血管重建证实,CDFI的诊断敏感度为100%;有临床症状者行介入治疗后均得以缓解.未发生与血管狭窄相关的死亡.结论 CDFI是监测血管狭窄的首选方法.应该根据血管狭窄发生类型、诊断时间、全身情况、有无并发症、肝功能损害程度来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部分患者可尝试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供肝获取术中快速判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方法。方法对83例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进行总结。结果83例供体中,有16例在获取术中发现供肝质量有异常(其中7例放弃获取,9例用于移植),有1例在获取术中判断供肝质量为正常,移植术前肝组织活检病理发现血吸虫虫卵。在76例获取的供肝中.有3例术中发现灌注不足。所有用于受体的供肝均在门静脉开放后3—15分钟内可见金黄色胆汁分泌。结论在现阶段我国多为无心跳供体和快速多器官联合获取法广泛使用的情况下。供肝获取术中供肝质量和灌注情况的快速判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16.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0月至2004年3月施行的98例次原位肝移植术.其中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前有多次TACE史。结果本组病例仅术前有多次TACE史的患者发生肝动脉血栓5例,均经选择性血管造影证实。3例、1例和1例受者分别接受介入溶栓、再血管化手术和再次肝移植。与肝动脉栓塞有关的死亡率为60%(3/5)。结论术前多次TAcE史是移植术后发生肝动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血管并发症的首选方法。再血管化手术或再次肝移植是治疗肝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7.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点,探讨如何降低本病误诊和漏诊率及提高外科疗效。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A 。所有病人术前均接受CT及B超检查,部分病人还行彩色多普勒、MRI及血管造影。术前3全为原发性肝癌,1例为肝脂肪肉瘤,2例为AML,3例为血管瘤。所有病人均行肝切除并随访至今。结果 剖腹探查发现肿瘤大多(6/9)位于右肝,界限清晰,部分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肝脏良性实质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减少因误诊导致的不必要手术及不当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1984年5月-2000年2月间收治的36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患者的诊断过程及外科治疗方式。结果:炎性假瘤23例,局灶性脂肪变性4例,脂肪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各3例,结核球2例,错构瘤1例。瘤变直径0.9-20.0cm,平均3.9cm。36例患者除病变外肝脏均无硬 变表现,AFP均为阴性,2例HBV标记物阳性。患者均接受病变切除术,4例炎性假瘤患者因误诊为肝癌在病变切除术后安置皮下植入式注药装置。29例患者获得随访0.84-14.3年(平均5.9年),2例死于心肺疾患,1例错构瘤患儿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26例患者无占位性病变复发。结论:AFP、HBV阴性、无肝硬变是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与肝癌鉴别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治疗肝脏良性实质占位病变有优良疗效。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诊治体会。方法 采用膀胱内压检测法间接测量腹内压(IAP),监测术后心、肺、肾功能。术后IAP大于20mmHg,同时有一项或多项器官功能受损诊断为ACS。合理补液,采用腹腔内重新置管引流、腹腔穿刺、肌松药等非开腹减压方法以治疗ACS。结果 9例ACS患者中,6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其中4例表现为少尿或无尿;6例出现低氧血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4例心率明显增快,其中3例并发心衰。除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外,7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腹胀显著减轻,心肺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肝移植术后加强对ACS的重视、术后早期IAP的严密监测以及尽早的非开腹减压治疗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