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聚乳酸纳米颗粒对凝血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2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聚乳酸纳米颗粒悬浮液,表面活性剂、生理盐水,检测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主要指标APTT,PT,TT,Fbg。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APTT,PT,TT,Fbg的差异均无显性意义(P>0.05),结论:聚乳酸纳米颗粒及其表面包被的吐温80对大鼠内,外源凝血系统均无影响,从而为其作生物大分子载体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聚乙烯亚胺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用于基因载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聚乙烯亚胺(PEI)包裹的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中polyMAG-1000用于体外基因转导的可行性。方法:用扫描电镜观测polyMAG-1000的粒径;观察在不同的酸碱度下,将polyMAG-1000与pEGFP-N1质粒DNA按不同的比例(v:w)混合后,观察.polyMAG-1000结合和保护DNA的能力,并进行体外转染实验。结果:polyMAG-1000的直径约100nm,颗粒均匀,无论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均能与质粒DNA稳定地结合;polyMAG-1000能把pEGFP质粒DNA导入肿瘤细胞中,进而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当polyMAG-1000与DNA比例为1:1时转染效率最高;加与不加磁场转染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PEI包裹的氧化铁磁性纳米颗粒可用于体外基因转导,把PEI等基因导入载体与磁性纳米颗粒结合而形成的新型基因导入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适当粒径大小的壳聚糖纳米颗粒(CS-NP)连接质粒DNA,观察CS-NP结合DNA的能力及介导基因转染的效率.方法:利用静电吸附作用连接CS-NP与报告基因pEGFP-N1,形成pEGFP-N1-CS-NP复合物.用透射电镜及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pEGFP-N1-CS-NP的形态、粒径大小、分布及Zeta电位.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CS-NP与DNA结合能力,以比色法检测其包封率;用DNase I消化实验观察pEGFP-N1-CS-NP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体外转染A549细胞观察pEGFP-N1-CS-NP的转染活性.结果:激光粒度分析仪及透射电镜观察到pEGFP-N1-CS-NP呈较均匀的不规则球形,平均粒径约为100~200nm,Ztea电位为16~22.8mV.WCS-NP/WDNA≥4时,能有效地结合DNA,包封率>90%.CS-NP能有效介导pEGFP-N1转染A549细胞,并在A549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结论:CS-NP能有效地与质粒连接,并有很高的包封率,能保护D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CS-NP在体外能将报告基因转染入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表达.这些研究结果为采用CS-NP作为基因载体应用于活细胞及活体成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医用聚乳酸的生物特性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聚乳酸(PLA)是一种无毒、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因具有较好的化学惰性、易加工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而被应用于骨折内固定材料、手术缝合线、药物控释等方面,目前已成为生物降解医用材料领域中最受重视的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5.
两亲多糖纳米胶束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制备及释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合成葡聚糖接枝聚乳酸(DEX—g—PLA)两亲多糖共聚物,检测其纳米胶束的相关参数,初步探讨其纳米胶束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偶联法合成DEX—g—PLA。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形成胶束的形态;用动态光散射仪观察纳米胶束有效粒径的变化。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其对不同水溶性药物的缓释作用。MTT法考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DEX—g—PLA纳米胶束,呈球形,粒径在50~190nm之间,其有效粒径随聚乳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载药纳米胶束对疏水性维生素B2的缓释效果优于亲水性的5-氟尿嘧啶。MTT结果显示该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DEX—g—PLA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疏水性药物的缓释作用优于亲水性药物,有望成为新型药物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成葡聚糖接枝聚乳酸(DEX-g-PLA)两亲多糖共聚物,检测其纳米胶束的相关参数,初步探讨其纳米胶束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偶联法合成DEX-g-PLA。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形成胶束的形态;用动态光散射仪观察纳米胶束有效粒径的变化。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其对不同水溶性药物的缓释作用。MTT法考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DEX-g-PLA纳米胶束,呈球形,粒径在50~190nm之间,其有效粒径随聚乳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载药纳米胶束对疏水性维生素B2的缓释效果优于亲水性的5-氟尿嘧啶。MTT结果显示该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DEX-g-PLA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疏水性药物的缓释作用优于亲水性药物,有望成为新型药物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新型非病毒栽体磷酸钙纳米颗粒的生物学特性,评估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应用的前景。方法化学方法制备,氯化钙修饰纳米颗粒,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磷酸钙纳米颗粒与DNA的结合效率及对DNA的保护作用,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报告基因,将磷酸钙纳米颗粒为基因栽体转染鼻咽癌(CNE-2)细胞和在动物体内转染肿瘤细胞;以及将磷酸钙纳米与自杀基因yCDglyTK结合,并在体外对鼻咽癌进行基因治疗。结果电镜观察证实磷酸钙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内,磷酸钙纳米颗粒与DNA结合后,能对DNA起保护作用;磷酸钙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转染的栽体,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CNE-2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高水平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体内转染结果显示,纳米介导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有很好的表达:以磷酸钙纳米为栽体介导自杀基因yCDglyTK在体外治疗鼻咽癌的实验中显示,在加入5-FC后大量的CNE-2细胞出现死亡。结论磷酸钙纳米颗粒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是有应用前景的基因转染和基因治疗栽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眼睛特殊的解剖和生理学结构形成多种生理障碍和清除机制,导致眼内药物递送严重受阻。有机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多种优异的理化以及生物特性,赋予药物颗粒以良好的黏附性、渗透性、靶向改性和控释能力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克服眼睛的多重障碍,显著提高药物的递送以及利用效率。固体脂质纳米载体能够将活性组分包载在脂质结构中,在提高药物稳定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脂质体可以转运疏水或亲水分子,包括小分子药物、蛋白质和核酸等;相较于线性大分子,树枝状大分子具有规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分子量及分子尺寸,能够精确控制分子形状和官能团等;可降解聚合物材料赋予纳米递送系统多种尺寸、电位、形态等特点,有效实现对药物的控释,且易与各种配体和功能分子修饰;有机仿生纳米载体借助天然颗粒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优化,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低的毒性。本文综述了上述有机纳米载体克服不同眼内障碍的作用方式及递送效果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张兰兰 《新疆医学》2003,33(3):78-81
药物载体输送系统是国内外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的药物载体多为合成的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如聚氰基丙烯酸烷基酯,丙烯酸树酯,聚丙交酯等。天然产物(如海洋生物甲壳中的壳聚糖,微生物代谢的天然产物聚3-羟基丁酸),PH-敏感的凝胶,复乳,微乳体系等由于它们的特殊优越性也被广泛的应用于药物释放研究中。随着材料科学和药剂学研究的深入,将有更多的难溶性特别是治疗指数低,半衰期短的药物制备成渗透泵,使药物的使用更安全有效。此外,纳米科学的发展,将会出现更有前途的新型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尽管不断有新的抗肿瘤药物问世,目前疗效最为肯定的仍是Gemcitabine.  相似文献   

12.
以生物可降解天然高分子蛋白质明胶为载体材料,阿霉素为药物材料,异丙醇为凝聚:采用单凝聚成球法,制备得到了阿霉素明胶纳米粒子。并对阿霉素明胶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载药量以及药物的体外释药等特性进行了考察。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阿霉素明胶粒子的耜约为100nm,粒径分布均匀,平均载药量为2.5tμg/mg,而且阿霉素明胶粒子在体外的药物缓辑果显著,因此作为药物载体明胶纳米粒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在纳米材料的多年研究当中,人们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在诊断学和疾病的治疗方面,纳米材料用作药载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纳米材料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其具有小的直径,容易穿过细胞膜,更容易逃脱细胞的吞噬效应等特性;同时也具有表面效应,更有利于吸收和携带其他组分的药物,如探针和蛋白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14.
几千年来,中医临床用药以汤剂为主要剂型,传统中药汤剂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照中医理论调剂混合后,加水煎煮,通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手抓戥称"的配方调剂方式以及口服汤剂的用药方法显然跟不上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临床应用的需要。中药配方颗粒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  相似文献   

15.
大黄是一种世界性应用广泛的重要中药之一,也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药物。但由于传统煎剂服用剂量大,质量不稳定,煎煮、服用、携带均不方便,商品贮藏、运输相对较困难,故将其制成质量稳定可靠、剂量准确、安全有效、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和贮藏运输的大黄配方颗粒,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临床用药的方便、安全、有效,还可以扩大大黄的使用人群。通过制备工艺优选研究,为保证大黄配方颗粒成品质量的稳定、可控和临床用药的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