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口腔卫生与儿童龋齿的相关性,探讨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7月间于该院体检的3~6岁学龄儿童340例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儿童家长发放口腔卫生问卷调查,统计儿童基本资料、甜食食用习惯、口腔卫生保健情况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行体检的340例儿童中,有140患有儿童龋齿,患病率高达41.2%。通过问卷及统计学分析显示,甜食食用频率越少、食用甜食后漱口或刷牙、每日早晚刷牙、餐后漱口、开始刷牙年龄≤3岁、每季度定期口腔检查、睡前不食用零食的儿童,其口腔龋齿发生率较低。结论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性因素有显著联系。保持口腔卫生、坚持餐后漱口、经常刷牙、降低甜食食用频率是防治龋齿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应用氟泡沫防龋齿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北京市西城区3所幼儿园随机抽样500名3~4岁儿童应用氟泡沫防龋3年效果观察,结果表明,氟泡沫对降低龋齿发病率,预防龋齿发生有明显效果,同时操作简便,适用于儿童。1对象与方法观察对象为北京市西城区3所幼儿园随机抽取3~4岁在园儿童500名,在应用氟泡沫防龋前检查儿童牙齿原患龋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参照1年前口腔检查记录做好新龋记录,然后采用美国Leclede公司的氟泡沫进行防龋治疗,使用前让儿童刷牙、漱口,彻底清洁牙齿,干燥牙齿表面,特氟泡沫挤入牙托,用牙齿咬住牙托1~4min,为保证疗效,使用后30min不进食或饮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山东省东营地区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保健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6至12月在东营市鸿港医院口腔科检查的7至12岁儿童共310例,将其按照不同口腔保健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保健,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指导,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牙龈出血发病率、龋齿发病率、饭后漱口率、正确刷牙率、牙龈指数、菌斑指数.结果 两组干预后分别与干预前相比,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饭后漱口率及正确刷牙率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8~8.34,均P<0.05).两组干预后分别与干预前相比,牙龈出血发病率、龋齿发病率及龋齿总数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45、8.37、6.87、8.29;t值分别为7.33、9.36,均P<0.05).两组干预后分别与干预前相比,牙龈指数与菌斑指数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1、6.89、4.25、6.56,均P<0.05).结论 在儿童口腔保健过程中加用健康教育可提高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降低牙龈出血发病率,促进健康口腔行为,改善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区小学生的龋齿患病率仍有上升的趋势。为了降低小学生龋患率,我们在小学生中实施一系列的口腔卫生综合保健措施,现报道如下。1综合保健措施1.1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行为:对学生进行口腔保健知识教育,规定每月每人必须接受一次以上的口腔卫生常识的健康教育课。开展集体刷牙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每天刷牙的良好习惯,是改善学生口腔卫生的有效措施,小学生每学期在学校做一周刷牙操,使之养成正确刷牙方法。1.2防朗措施:采取氟化钠溶液APH凝胶及氟离子透入等氟化防龋方法,提高低氛区易感儿童牙齿的抗龋能力。1.3定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龋齿患病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口腔门诊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0例首次参与龋齿检查的儿童,按照口腔健康教育干预的不同分为常规健康教育组(简称常规组)及综合健康教育组(简称综合组),对两组儿童实施6个月健康教育后,观察两组龋齿发生率、口腔保健行为及知识调查结果。结果综合组与常规组相比,上颌乳中切牙、上颌第一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部位龋齿患病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5、6.34、5.78、5.92、5.63,均P<0.05)。综合组与常规组相比,含着奶瓶(奶嘴)睡觉比例降低,正确刷牙姿势、每日刷牙2次以上比例升高,饭后漱口、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升高,每次刷牙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76、5.12、5.54、5.56、5.09,t=5.23,均P<0.05)。结论通过口腔综合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不同部位龋齿患病率,纠正口腔保健行为,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目的是评估在口腔健康教育和使用1000ppm含氟牙膏刷牙的基础上采用一年两次的氟化钠涂膜对学龄前儿童的防龋有效性。其方法为选取2012年1月~2012年6月于我院龋齿检查的368名学龄前儿童,按随机数字表将儿童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以双盲随机对照的方式开展。所有纳入研究儿童均接受正规的口腔健康教育,并在监督下确保每日刷牙一次。同时,观察组给予每年两次的氟化钠涂膜,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处理。随访两年,分析研究儿童的龋齿患病率,并评价牙菌斑、变形链球菌生长及唾液缓冲能力。其结果表明:随访1年和2年后,观察组儿童的龋齿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后观察组的牙菌斑病变及变形链球菌生长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唾液缓冲能力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在采取正规口腔健康教育和使用1000ppm含氟牙膏刷牙的基础上,一年两次的氟化钠涂膜能显著降低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率,减少牙菌斑病变,临床上适用于学龄前儿童龋齿预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王晓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5):4155-4156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口腔保健的效果.方法:选择学龄前3岁儿童5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0例,儿童在人选时均无龋齿等口腔疾病.对照组儿童没有实施特别的口腔保健相关知识和方法,根据患儿喜好和家长指导进行口腔保健;观察组实施相关口腔保健,嘱咐在家长的监督下让儿童饭后漱口、按时刷牙,并教会患儿正确刷牙方法.随访时间为3年,观察两组儿童龋齿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儿童中发生龋齿27例,发生率为10.8%;对照组儿童中发生龋齿64例,发生率为2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男童龋齿发病率为10.7%,女童发病率为10.8%;对照组男童龋齿发病率为25.9%,女童发病率为25.2%,两组中男、女童龋齿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实施正确有效口腔保健有助于降低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成都市3~8岁儿童早期龋齿的患病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2 200例3~8岁儿童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患儿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儿童龋齿的患病影响因素。结果儿童患龋齿1 658例,占75.4%,儿童龋齿的发病随年龄增长增高。影响儿童龋齿的行为因素有未每日早晚刷牙、未餐后漱口、未正确刷牙、睡前食用零食、进食甜食多等。为预防儿童龋齿,采取定期口腔检查,摄入足量钙,局部使用氟,口腔综合保健,限制儿童甜食的摄取等干预措施,龋齿的发病率大大降低。结论儿童患有龋齿比例较大,龋齿的发病因素多,联合多种方式及早实施才能有效降低患龋率。  相似文献   

9.
学龄前儿童龋齿综合干预措施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口腔综合干预措施在防治学龄前儿童龋病的效果,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方法:实验组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仅给予每天要求刷牙的口腔卫生宣教。结果:综合干预后实验组患龋情况、治疗情况、口腔卫生行为、患儿家长的口腔卫生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学龄前儿童的龋齿防治宜采用局部使用氟、窝沟封闭和充填治疗以及口腔健康教育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盘龙区小学生龋病防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加强儿童龋病防治,提高中小学生龋齿充填率,是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1]。为完成此任务,我们在市、区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全区各小学狠抓了以健康教育为重点,普查与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性防龋措施。为评价这些措施的防龋效果,我们于1987、1997年两次调查了盘龙区小学生龋病流行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与方法:在开设健康教育课之前,我们于1987年对盘龙区5所小学3924名7-12岁学生(男生1920人,女生2004人)进行了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在开展健康教育及实施防龋措施后,干1997年再次对4所小学相应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对儿童龋齿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浙江省玉环县两所人数和教育水平相当的幼儿园中的儿童共1506例作为研究对象。 A幼儿园为实验组,连续2年施行每年1次氯化泡沫治疗、发放宣传手册和进行口腔保健知识教育等干预措施,男童434人,女童389人;B幼儿园为对照组,未施行任何干预措施,男童354人,女童329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进行研究,得出健康教育对儿童龋齿患病情况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的龋齿患病率为35.50%,低于对照组的45.45%(χ2=5.71,P<0.05);对照组3岁、4岁及6岁的龋齿患病率分别为61.9%、55.9%和60.9%,实验组3岁、4岁及6岁的龋齿患病率分别为38.1%、44.1%、和39.1%,两组儿童各年龄段龋齿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53、3.345及5.651,均P<0.05)。结论实施安全教育的地区儿童的龋齿患病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施行地区,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儿童龋齿患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深圳市福田区某牙病防治试点学校开展的学生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干预效果。探索提高学生牙病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学生牙痛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方法选取福田区某牙病防治试点学校1年级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口腔健康素养干预,并对学生家长进行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口腔健康基本知识、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及学生龋齿充填情况。结果共对186名学生家长进行了干预前、后的有效问卷调查。干预前能正确更换牙刷、了解龋齿危害、掌握正确刷牙方法、知道全国爱牙日、知道龋齿需要治疗、1年内有进行口腔检查的分别仅有40.86%(76/186)、43.55%(81/186)、10.22%(19/186)、45.16%(84/186)、31.72%(59/186)、11.83%(22/186),干预后分别提高到97.3l%(181/186)、86.56%(161/186)、62.37%(116/186)、84.95%(158/186)、78.49%(146/186)、38.67%(72/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前只有18.28%(34/186)的家长会带孩子去做龋齿充填,干预后提高到44.09%(8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系统的口腔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家长口腔健康素养有明显的效果,而家长口腔健康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牙病防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对幼儿家长实施口腔保健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探索适合幼儿家长的口腔保健健康教育方法,为制定幼儿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2003年9月对两所幼儿园共150名4岁年龄组的幼儿家长进行基线调查和对幼儿进行口腔体检,针对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较为淡薄、口腔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及幼儿患龋率较高等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经过一年的干预后,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和对幼儿进行口腔体检,并将干预前后调查和体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教育后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教育前后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情况结果显示,13道相关知识题中有10道题存在显性差异,幼儿的患龋率从干预前的53.0%,下降到干预后的52.0%。结论对家长实施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增强其保健意识,可以控制和减少儿童龋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学龄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目的:探索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方法,降低学龄儿童肥胖发病率。方法 从北京市城区选择5所小学作为研究现场,该小学所有学生均为研究,其中2所学校为干预组(1597人),3所学校为对照组(2118人),采用WHO身高标准体重值为肥胖判断标准。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年的群体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增加运动和饮食调整,重点为调整晚餐进食顺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减少静坐时间,增加运动等。干预对象为超重儿童及其家长,肥胖儿童及其家长,非肥胖儿童家长。对照组除与干预组同期体检外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结果:经过3年干预,干预组肥胖发病率从16.9%降至12.1%(P<0.01),对照组肥胖发病率从17.4%上升为23.2%(P<0.01)。干预后两组肥胖发病率差别极显著。对干预组757名1-3年级儿童进行追踪观察,3年后原非肥胖儿童中3.6%成为肥胖儿童,原肥胖儿童中59.1%仍维持肥胖状态。对照组1031名1-3年级儿童中,有11.9%的原非肥胖儿童三年后为肥胖儿童,原肥胖儿童中92.2%仍维持肥胖状态。干预组非肥胖儿童成为肥胖的危险性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肥胖儿童维持肥胖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干预组。结论 在学校进行以健康教育为主的肥胖群体干预方案切实可行,能有效地降低学龄儿童的肥胖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口腔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温州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以及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改变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5—1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温州市龙湾区3所在园儿童人数大于150人的幼儿园,对在园的480名4~6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干预。使用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问卷收集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口腔卫生知识、态度以及儿童口腔健康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对“食用甜食可以导致龋齿”和“龋齿可以引起牙龈发炎”的知晓率均在90%以上。干预后儿童家长对口腔疾病知识的后5题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前、后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对自己的生活很重要”持积极态度率均在90%以上。干预后的儿童家长在“预防牙病首先靠自己”“保护孩子六龄牙很重要”“定期口腔检查是十分必要的”“乳牙龋齿应及时充填”“乳牙缺失应及时制作间隙保持器”持积极态度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儿童刷牙频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93,P<0.001);干预后家长帮助儿童刷牙率(41.04%)明显高于干预前(1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79,P<0.001);干预后儿童含氟牙膏使用率、饭后刷牙/漱口率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后儿童“甜点食用频率≥1次/d”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32,P<0.001);干预后儿童碳酸饮料饮用频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48,P<0.001);干预前、后儿童口腔清洁率分别为65.63%、82.08%,干预前后儿童口腔清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67,P<0.001)。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童蛔虫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市某所小学学生60名,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防治蛔虫病措施,健康教育组在上述常规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儿童的健康宣教,并对两组儿童护理前后的蛔虫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在在护理前的蛔虫感染率分别为20.0%、16.7%,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1年后,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蛔虫感染率分别为3.3%、3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蛔虫感染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 要:目的:探究口腔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当前健康教育技术手段的适宜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2 106名小学 生开展口腔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实施口腔健康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和正确刷牙率。结果:干预 后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84.26%)明显高于干预前(8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052,P<0.01)。干预后儿童 正确刷牙率(79.74%)较干预前(77.86%)稍有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115,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效 提高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但正确刷牙率提高效果欠佳,需要改进和加强当前健康教育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托幼机构内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及口腔保健健康教育人员的现状,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朝阳区4所幼儿园小班和中班的1050名儿童以及164名健康教育人员,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能每天定时刷牙、至少刷2次的幼儿占40.3%,刷牙时间可达到3分钟的比例仅为19.1%。孩子喜欢吃甜食、喝甜饮料的比例为59.4%,而每次吃甜食或饮料后刷牙或漱口的比例仅为38.6%。知晓自己牙齿颗数的幼儿占总儿童数的22.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刷牙、每天定时刷牙的比例逐渐提升(χ^2=40.192,P<0.05)。有夜磨牙习惯的儿童占10.6%;有用口呼吸习惯的幼儿占8.2%;有偏侧咀嚼习惯的幼儿占8.0%;有咬上下唇习惯的幼儿占7.1%;有夜磨牙习惯、咬上下唇习惯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多的趋势(χ^2值分别为11.538和13.081,均P<0.05)。家长是否耐心教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家长是否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家长是否鼓励孩子刷牙均与孩子是否会刷牙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11、0.152和0.256,均P<0.05)。健康教育人员中兼职者占95.73%人,最主要是教师,其次为保育员,对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掌握较少。结论朝阳区托幼机构内儿童口腔卫生习惯有待改善,应充分调动儿童、家长及口腔保健健康教育人员三方面的力量,改善朝阳区儿童口腔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19.
张继伟 《现代保健》2011,(20):120-122
目的了解本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的年龄分布特点,口腔保健与儿童患龋率的发生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德阳市851例学龄前儿童的龋患情况和口腔卫生习惯进行调查,对各年龄段患龋率、龋均、口腔卫生习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为41.83%,龋均0.46,随年龄增加龋患情况逐渐加重。仅有39.8%的学龄前儿童坚持每天清洁牙齿,但开始刷牙年龄较晚。结论口腔卫生保健是防止儿童龋齿的主要方法,应加强对口腔卫生知识的指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餐后漱口,保持刷牙习惯和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睡前吃零食等不良习惯,能够有效地防止龋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控制猪带绦/囊虫病措施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绦/囊虫病社区防治措施。方法 在实验区和对照区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实施控制传染源、培训基层医生及在实验区辅以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干预措施实施1年和6年后,进行防治近期和远期效果考核。结果 防治前实验区绦、囊虫病患病率为O.23%和O.70%,对照区绦、囊虫病患病率为O.21%和O.61%,2无显性差异;防治1年和6年后2区均未发现新发病例。防治6年后2区居民血清囊虫抗体阳性率(1.04%)比防治前(3.11%)显下降,防治1年后猪血清囊虫抗体阳性率(1.39%)明显低于防治前(5.12%),2区居民血清抗体、猪血清抗体同期比较无显差异,但实验区居民环境卫生状况、卫生意识及防病知识明显好于对照区。结论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消除传染源、培训基层医生为主,健康教育为辅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绦/囊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