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血小板膜蛋白CD62P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的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测定静脉血中血小板CD62P水平,并行血小板计数;实验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6例。术前实验组CD62P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实验组CD62P明显高于术前(P〈0.01)。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术前CD62P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血栓组CD62P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CD62P明显升高,且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高度相关,可作为评判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高危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脾切断流术后行抗凝治疗预防门脉系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脾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c组:仅行祛聚治疗。比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3.39%)明显低于B组(25.93%,P〈0.05)和C组(35.71%,P〈0.05)。B组和C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167,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术后尽早(术后第2天)行抗凝治疗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效果佳,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3.
张清华  潘万能  徐刚  姚冠羽 《浙江医学》2011,33(10):1463-1465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活血、抗凝、祛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分为实验组(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226例)和对照组(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d及术后综合治疗;实验组术中、术后不用止血药物,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观察两组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1例(4.42%),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5.
前列地尔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JC  Zhao J  Su QH  Zhang DH  Guo Y  Ji ZZ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24-526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7月至2005年8月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断流术治疗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术后第3天始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和前列地尔2周.对照组36例,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丹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定期观察PLT、PT、肝功能、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腹水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系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时间未见明显延长,均无出血倾向.结论 前列地尔在断流术后早期应用能有效、安全预防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改善肝功能和降低腹水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诸多因素。方法: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进行评估,检测D-二聚体,TM及PT,APTT,Fg,HCT,PLT,WBC相关血栓形成因素。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分别进行x^2检验,P>0.05,无显性差异。对出血量进行x^2检验,≤30ml组P>0.05,无显性差异,>30ml组P<0.05,有显性差异。血栓组和非血栓组D-二聚体(第1天,第6天),TM(第1天,第6天)行t检验,存在显性差异(P<0.05),非血栓组D-二聚体(第1天,第6天)行t检验,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血液均呈现高凝状态,出血量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断流联合部分脾切除及网膜包残脾、肾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2003~2007年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70例病人,其中40例选择断流联合脾部分切除及网膜包残脾、肾术(A组),30例选择断流联合全脾切除术(B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d及术后2个月患者门静脉血流量(PVF).观察术后2个月血中IgM水平、术后出血、肝性脑病、腹腔感染及门脉血栓发生率等情况.随访5年后,再出血率、门脉高压胃病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2个月PVF均较术前减低(P<0.05),但B组较A组低(P<0.05).术后2个月,两组PV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血中IgM水平高于B组(P<0.05),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术后随访5年较B组发生再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流联合部分脾切除术及网膜包残脾、肾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术后复发出血率低,又可维持脾脏的免疫功能,并有部分自发性分流,兼有分流术及断流术的特点,是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高海拔地区(〉3000m,PO2〈75%)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在高海拔地区接受胆囊切除术的163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开腹组78例和腹腔镜组85例,分别检测术前24h、术后24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情况。结果:术后PT、APIT、TT、FIB及PLT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各有DVT1例,DVT发生率分别为1.28%和1.1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开腹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均呈高凝状态,两种术式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无差异,术后DVT的发生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大鼠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胃底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门静脉部分缩窄制备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PHPH)大鼠模型,并设立假手术对照,在术后3周施行联合断流术,分别在断流术前及术后1、3、5、7、14、30、90天取材,免疫组化检测bFGF,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VⅢAg)在胃底组织中的表达,对FVⅢAg阳性血管进行微血管蜜度计数(MVD),对bFGF染色结果进行计算机图象定量分析,结果:(1)MVD门脉高压组大鼠在断流术前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4天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较术前升高近一倍,对照组断流术后MVD逐渐增加,第7天达高峰(P<0.05)。(2)bFGF门脉高压组在断流术前及术后1天、3天、14天及1个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达高峰在术后3天和14天,术后1月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对照组在断流术后3天bFGF表达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5天达高峰。结论:于胃壁中微血管的增生有重要作用。而bFGF可能参与了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胃底静脉曲张再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林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71-1573,157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在门静脉高压症联合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将67例均行联合手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抗凝组(32例)在术后行抗凝治疗;对照组(35例)术后未行抗凝治疗。比较两组间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及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胃病的改善情况。结果抗凝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对照组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30.0%,明显高于抗凝组的7.1%(P<0.05)。抗凝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结论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联合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远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吻合器断流术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02年7月-2009年7月对3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EVB)患者分别行传统断流术(A组)及吻合器断流组(B组),其中A组12例,B组26例,分别于切脾前、后、断流术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venous pressures,FPP)。术后3~6个月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直径(portal vein diameter,PVD)、门静脉流速(portal vein velocity,PVV)、门静脉血流量(portal venous flow,PVF),随访术后再出血情况。结果:A、B两组切脾后门静脉压力较切脾前下降,A组术后FPP为(2.32±0.19)kPa,较切脾后上升,B组术后FPP进一步下降为(1.80±0.15)kPa,较切脾后下降(P〈0.05),B组术后FPP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查彩超示:B组术后PVD、PVV、PVF均较A组显著减少(P〈0.05);B组术后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显著改善。术后无1例发生再出血。结论:吻合器断流术降低门静脉压力效果较持久,能显著改善食管静脉曲张,并降低术后再出血率,同时不会加剧门脉高压性胃病,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EVB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吻合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2例门脉高压出血患者,观察手术死亡率、再出血率、食管曲张消除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全部达到止血效果,随访8-36个月无再出血,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2例。[结论]应用吻合器、食管下段切除再吻合术安全、有效、离断更为彻底,从而进一步提高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微创套扎、组织胶注射联合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与传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切除术(Hassab术)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选取8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组及Hassab组,各43例。微创组给予套扎、组织胶注射联合PSE术治疗,Hassab组给予Hassab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门静脉血流情况(门静脉主干内径、血流速度)、脾功能亢进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和血小板(platelet,PLT)]、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并记录止血成功及静脉曲张改善效果、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近远期再出血率、术后12个月生存率。 结果 术后3个月时,两组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血流速度均较术前降低(P<0.05),脾功能亢进指标(WBC、PLT)则较术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hild-Pugh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而微创组低于Hassab组(P<0.05)。两组止血成功率均为100.00%,两组静脉曲张改善效果、近远期再出血率及术后12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3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较Hassab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套扎、组织胶注射联合PSE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的防控效果与传统Hassab术相当,但创伤较Hassab术更小,对改善患者肝功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杰 《四川医学》2011,32(6):827-829
目的讨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合并胸段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效果。方法对我科2000~2005年间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贲门周围断流术术后随访74例,5年再出血率6.8%(5/74),术后近期(术后2周内)病死率2.4%(2/83)。行断流术的患者,术前有胸段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与仅有腹段食管静脉曲张者的术后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段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门奇断流术是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关键是做到彻底的断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5例(研究组)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的疗效,并与26例(对照组)同期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食管曲张静脉消除率、门静脉血栓形成率及胃黏膜病变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诊12个月,研究组食管静脉曲张清除率96%(24/25),对照组50%(13/26)(P<0.01)。研究组无复发出血,对照组复发出血率为11.5%(3/26)(P<0.05),研究组手术前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分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8例患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其中一人出现胃黏膜病变出血(P<0.05)。研究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8%,2/25)明显低于对照组(34.6%,9/26)(P<0.05)。结论:脾切除联合术中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创伤小,并发症少,食管曲张静脉消除率高,可避免术后胃黏膜病变加重,且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可重复实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细胞癌手术切除后复发时间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收集107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复发时间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距肿瘤边缘是否〉1cm、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结节数目、合并肝硬化、甲胎蛋白(AFP)水平及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癌切除后复发时间的重要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数目、肝功能分级、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及是否采用门静脉免疫化疗是影响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数目、肝功能分级、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及是否采用门静脉免疫化疗等因素是影响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经腹吻合器行食管横断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在我科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经腹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的26例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中急诊手术2例,择期手术24例,近期无再出血及肝性脑病发生,远期随访16例,1~3年内再出血率3.84%,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该手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是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