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方法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7例危重症深静脉置管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将深静脉置管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医疗差异,分析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的年龄(63.5±11.7)、(53.2±18.3)岁,股静脉置管19、25例,颈内静脉置管11、28例,外周静脉置管7、157例,置管次数(2.2±1.2)、(1.3±1.0)次,置管留置时间(33.4±2.7)、(21.4±3.1)d,人均激素使用(4.5±2.6)、(2.3±1.7)例次,单间病房使用4、49例,责任护士年资>5年7、8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采用股静脉置管、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次数多、激素频繁使用、病房环境差、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是深静脉置管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在对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控制的规范管理,降低深静脉置管术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深静脉穿刺置管抢救大面积烧伤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大面积烧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73例大面积烧伤病人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特点、穿刺结果、并发症及护理配合。结果 穿刺成功率94.5%,抢救效果佳,并发症少。结论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大面积烧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深静脉置管患者170例进行本次实验。其中127例患者置管期间无感染情况出现,43例患者有感染情况出现。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差异,分析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原因。结果感染组患者中,老年患者多,股静脉置管比例更高,患者合并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比例高,留置时间更长,与对无感染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置管术后感染的发生原因较多,护士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预防,降低各种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前肿瘤患者的治疗由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趋向于联合治疗。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建立快捷、简单、实效、可靠而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术前准备、术中容量监测和重要的输血、输液、给药和抽血途径,同时也是术后化疗、长时间静脉补液、非肠道营养可靠的静脉通道,尤其对于癌症晚期危重患者的救治以及静脉镇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国内已完全取代了静脉切开术。我院2004~2006年开展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126例,现将其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处理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璐 《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0):65-66
目的:探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大面积烧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88例大面积烧伤病人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特点、穿刺结果、并发症及护理配合。结果:穿刺成功率93%,抢救效果佳,并发症少。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大面积烧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显像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超声定位(静态引导)和超声引导下穿刺(动态引导)2种方法应用超声显像,让操作者在操作前和过程中看到所要的静脉和周围的解剖结构,确认实际和相对的目标静脉位置;确认目标静脉解剖变异;证实目标静脉的通畅。结果超声定位病例有46例和超声引导下穿刺病例有23例,66例患者穿刺时一针到位,总成功率与传统(盲穿)操作相比大大得到提高,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显像在深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提高了一针到位率、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缩短置管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静脉穿刺置管术巳广泛用于临床应用,本文从实践应用出发,详细阐述该技术的目的 、用物、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护理事项.  相似文献   

8.
张翠兰 《工企医刊》1994,7(3):35-36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常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笔者谈谈术后及其并发症的护理体会。一、气胸:气胸不常发生,仅在穿刺点较低且肺尖高于第一肋骨时,行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时才发生。对自觉症状不明显者可不处理,但若有严重呼吸困难及胸痛者,应立即行胸腔置管减压。二、出血与血肿: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易发生误穿邻近的动脉而造成纵隔血肿。由于血液由颈根部向下流入纵隔,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相关性感染原因,提供预防对策。方法对两所医院11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置管后发生无菌性静脉炎8例,感染率为7.14%;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0.89%;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渗出22例,发生率为19.64%,原因与操作者的技术、导管的维护和病房环境状况有关。结论加强护理人员插管技术及无菌技术的培训,在充分保障病房清洁的情况下加强置管的管理与维护,才能有效预防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相关性感染因素,并提供预防对策.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肿瘤科使用PICC的3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天数、导管留置时间、应用化疗药物、操作人员经验、细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6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3例,感染率为13.61%;检出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50.00%;感染患者年龄(61.3±17.2)岁、导管留置时间(35.4±13.3)d、穿刺次数(26.3±11.2)次、化疗药物使用比例与未感染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患者的男女比例、病程(2.3±0.4)年、住院天数(32.3±12.5)d与未感染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长、化疗药物应用、操作经验不足是引起PICC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采取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减少置管时间、安全有效使用化疗药物,从而预防和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刘明霞 《中国卫生产业》2013,(33):120-120,122
目的 对危重病患者急诊救治中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救治与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我院急诊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急诊抢救时接受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则接受常规静脉穿刺,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局部血肿、穿刺点红肿感染、高热、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结论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抢救中经合理应用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瑞玲 《职业与健康》2005,21(4):628-628
颈外静脉是走行于颈部浅筋膜和颈阔肌深层的浅静脉,因其位置表浅,解剖标志明确,易于快速穿刺.但由于其汇入锁骨下静脉处呈锐角,且有静脉瓣,往往造成深静脉导管置入困难.经改良插管技术,应用"J"形导丝引导,可使深静脉导管顺利插入深静脉,从而大大提高插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90倒深静脉置管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结果90例置管均获成功,在5~1Omin内建立静脉通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深静脉置管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抢救和监洲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90例深静脉置管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结果 90例置管均获成功,在5~10min内建立静脉通道,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深静脉置管是一种快捷、安全有效的抢救和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120例深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的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原始病因以及感染患者的菌群分布进行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深静脉置管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为股静脉,感染率为22.5%;导管留置时间增加与被感染的概率呈正相关,导管留置时间>27d时的感染率则高达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狼疮性肾炎患者行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最高为23.5%,其次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病以及高血压肾病,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培养阳性17例,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12株,占70.6%。结论深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部位、导管留置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96年起开展经深静脉途径给予老年重症病人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化疗及静脉高营养等,避免了外周静脉输液时受到液体浓度、渗透压及化疗药物的毒性刺激易发生静脉炎、静脉栓塞及闭塞性硬化,减少了病人因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的痛苦及减少护理人员的重复劳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按照入院顺序选取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6月以来收治的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168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右侧组以及左侧组,右侧106例,左侧62例,右侧组患者给予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途径左侧组患者给予左经锁骨下穿途径,分析其穿刺效果。结果右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28%(101/106),未成功的5例患者改行左侧锁骨下穿刺均得到成功,患者发生并发症率为1.89%(2/106);左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62/62),没有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在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上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因其是安全的,可行的,使其成为至今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肠外营养支持输液途径,因为该操作方法穿刺部位在锁骨下方胸壁,该处较为平坦,可以满意地消毒,穿刺导管易于固定,敷料不跨越关节,易于护理和更换,不影响病人头部与上肢关节的活动,利于置管后的护理,只要操作者受过大量的训练,本治疗方法是相对安全的。两种穿刺途径都能够取得较好的穿刺效果,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途径,另一种途径作为替补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163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的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163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相关感染21例次,感染率为12.88%。其中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2周,置管部位为股静脉,三天换一次药,合并糖尿病、Hb<80g/L是感染发生的原因。结论: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根据感染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可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区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深静脉置管区导管感染.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医院急诊ICU给予深静脉置管的患者349例为研究对象,深静脉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186例,>21d患者共163例;163例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中,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导管头暴露组86例,深静脉导管(24 h)灭菌纱布保护组77例,每天更换灭菌纱布;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186例按入院单双号分为暴露组97例,灭菌纱布保护组89例;两组导管暴露组共183例,两组纱布保护组166例;检查导管穿刺口、管周皮肤、拔管时血培养以及拔管时管头情况.结果 置管时间>21 d患者的感染率为9.20%,明显高于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3.22%;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发生导管感染的比例为17.86%,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导管暴露组的感染率为9.83%,明显高于灭菌纱布保护组1.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静脉置管时间长、置管位置以及是否处理导管等均是发生深静脉置管区导管感染的相关感染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技术和常规解剖定位技术在婴幼儿深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婴幼儿深静脉穿刺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婴幼儿100例,年龄2 d~12个月,体质量2.0~9.8 kg,身长44.7~85.0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0)。对照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研究组患儿采用常规解剖定位技术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和误伤动脉、穿刺部位血肿、置管困难、血胸及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研究组穿刺总成功率、一次性成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10例误伤动脉,8例有穿刺部位血肿,7例有置管困难,而研究组仅有1例误伤动脉,研究组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婴幼儿深静脉术中,有助于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且穿刺时间较短,可避免多次穿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