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高原地区溶栓和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旭辉  刘品发  马晓峰  王红  赵爱玲 《临床荟萃》2004,19(23):1344-1345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已进入了再灌注时代。临床研究表明,AMI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心肌再灌注,是保护左心室功能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本研究观察高原地区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AMI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AMI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对两种治疗方法开通IRA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近期与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4例,发病时间均在6小时以内。21例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33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直接PCI组)。比较两组患者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除去在直接PCI组Killip≥Ⅲ级患者较多外(27.2%vs4.7%,P=0.038),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相似。直接PCI组术后住院期间心肌缺血发生率(3.0%vs23.8%,P=0.018)及1年内靶血管的再次血管成形术率(9.0%vs33.3%,P=0.025)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组。死亡及再梗死率亦低于溶栓治疗组(6.0%vs28.4%,P=0.023)。出血率(9.0%vs9.0%,P=0.957)及脑卒中发生率(3.0%vs0.0%,P=0.421)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直接PCI治疗与溶栓治疗相比可显著降低近期和远期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徐广马  林英忠  王风  刘伶  林虹  伍广伟 《临床荟萃》2004,19(11):638-639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常见的病因。及早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老年人AMI一般病情危重.并发症及溶栓禁忌证较多.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可能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但是老年人IRA病变复杂,病变弥漫.钙化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择期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京生 《临床荟萃》2004,19(3):160-161
198 3年Hartzler首次报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2 0世纪 90年代又进行了十余项大规模临床试验 ,证明了直接PCI的疗效。本文就补救性PCI及择期PCI曾出现争议及近几年的最新进展简述如下。1 择期PCI与补救性PCI的概念1.1 择期PCI的概念 择期PCI是指AMI发病数天后 ,对溶栓治疗后已再通但有残余狭窄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或溶栓失败及未行溶栓治疗的闭塞IRA行PCI,目的在于预防缺血复发、挽救存活心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 ,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 补救性PCI的…  相似文献   

5.
李亮  李燕  傅向华  苗青  吴伟力  刘君  蔚永运 《临床荟萃》2005,20(18):1040-1041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是否能及时、完全而持久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而且与是否能及时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密切相关。目前两种主要再灌注治疗方法各有其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既能改善冠状动脉大血管又能提高心肌组织血流灌注的方法,并对这种联合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AMI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75例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 57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冠脉再通率、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采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尹萍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3):449-450
急性心肌梗死(AMI)通常是急性血栓形成使冠脉管腔完全阻塞,局部心肌血流丧失的结果,再灌注治疗是挽救濒临坏死时缺血心肌,限制和缩小梗死范围的急性措施。通常临床上分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溶栓,另一类为介入疗法;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虽然介入治疗可使93%的梗死相关动脉再通,但因操作技术复杂,设备昂贵,尤其在县级医院尚未普及,目前绝大多数心梗患者再灌注治疗为药物溶栓,目的是使梗死相关血管尽快,充分的再通,作者对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AMI患者,21例行急诊PTCA治疗,25例行溶栓治疗.结果急诊PTCA组梗死相关血管(IRA)成功开通的有20例,成功率为95%;溶栓组IRA再通有17例,成功率为68%,两组比较,P<0.01.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急诊PTCA组为0.53±0.10,溶栓组为0.54±0.16,病死率分别为5%和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诊PTCA组的平均费用明显比溶栓组高(P<0.05).结论急诊PTCA与溶栓治疗AMI患者,可使IRA充分有效地开通,故在条件允许的医院,可优先考虑行急诊PTCA治疗AMI.  相似文献   

9.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病情相对复杂,表现严重,并发症多,因此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使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迅速恢复再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对年龄≥60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依据临床不同情况,观察直接PTCA及支架术与溶栓两组患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提高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手术安全性,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远期预后,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现将我院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溶栓(ICT)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8月~1996年12月AMI胸痛后45分钟~6小时〔平均(3.4±1.6)小时〕入院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1995年8月前24例行国产尿激酶ICT,1995年8月后28例行直接PTCA,以AMI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为血管再通标准。结果:ICT与直接PTCA2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7%和89.3%(P<0.001),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90.4%±6.7%和14.5%±10.3%(P<0.001),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通存活患者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日内)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4.3%(1/23),P<0.05。结论:在条件和设备允许的医院,可优先考虑直接PTCA治疗AMI,以获彻底可靠的血管再通,ICT可作为PTCA失败后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脏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对40例AMI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予急诊PCI(急诊组,n=21例)和择期PCI(择期组,n=19例)治疗,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MI患者发病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以47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诊组与择期组1周PⅠCP及PCⅢ水平均显著升高,PⅠCP/PCⅢ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急诊组及择期组内6个月PⅠCP水平均较3个月显著升高,12个月较6个月显著降低,而12个月PCⅢ水平较3个月显著降低(P<0.05);急诊组与择期组6个月PⅠCP/PCⅢ比值较3个月显著升高(P<0.05),而至12个月时呈两组均呈下降趋势;急诊组6个月PⅠCP水平、3个月PCⅢ水平均较择期组同期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从抑制胶原合成代谢亢进而言,急诊PCI在AMI后6个月内明显优于择期PCI治疗,而至12个月时急诊PCI未进一步显示出此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Firebird)与紫杉醇洗脱支架(Coroflex)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入选2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入Firebird组(112例)和Coroflex组(108例),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重建),次要终点为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Firebird组与Coroflex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Firebird组和Coroflex组死亡(2.7% vs 1.8%,P>0.05)、心肌梗死(2.7% vs 1.8%,P>0.05)、靶血管重建(2.7% vs 2.8%,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4.5% vs3.7%,P >0.05)及支架内血栓形成(2.7% vs 1.8%,P>0.05)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irebird支架与Coroflex支架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应激性高血糖(SHG)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老年患者心肌灌注情况影响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且于12 小时内成功实施急诊PCI老年非糖尿病患者459例,依据入院即刻血糖值分为正常组(血糖<7.0 mmol/L,148例)、升高组(7.0 mmol/L≤血糖≤11.1 mmol/L,169例)、高糖组(血糖>11.1 mmol/L,142例)。对比各组术后心功能指标、心肌灌注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不良心脏事件(MACE)情况。结果正常组、升高组、高糖组心肌灌注血流分级(TMPG) 2~3级的比例、术后2 小时ST段回落良好的比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逐渐下降,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峰值逐渐升高(均P<0.05)。随访12个月,高糖组无MACE的生存率76.1%(108/142),较正常组89.2%(132/148)、升高组85.8%(145/169)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SHG也是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SHG可导致老年STEMI患者行急诊PCI后心肌灌注下降,同时也可使MACE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杨剑峰  张荣林  徐标  宋杰 《临床荟萃》2006,21(15):1072-107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急诊PCI术成功后1小时的18导联心电图(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的观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室壁运动异常、再通后ST段下降又再抬高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术后,其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可以作为预示患者近期预后的一个临床实用指标,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朱汉华  阳维德  郑萍  罗秀锋  李静  潘宏彬  屈妍  陈锋 《临床荟萃》2010,25(22):1939-1942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及发病后7天NT-proBNP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后治疗方式分为急诊介入组(45例)、药物治疗组(15例),其中急诊介入组又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分为心肌灌注良好组(35例)和心肌灌注不良组(10例),均入院后即刻、发病后24小时、发病后3天和7天取外周静脉血样测定NT-proBNP,同时各组在发病后7天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NT-proBNP数值的差别以及发病后7天NT-proBNP与LVEF的关系.结果 ①3组患者入院后即刻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后即刻比较,发病后24小时、3天、7天各时间点,各组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发病后24小时、3天、7天各时间点比较,心肌灌注良好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心肌灌注不良组(598.3±216.5)ng/L vs(950.1±215.8)ng/L,(453.2±147.8)ng/L vs(1 439.8±325.7)ng/L,(332.6±125.1)ng/L vs(1 249.9±406.4)ng/L(均P<0.05),心肌灌注不良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均P<0.05).②发病后7天时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82,P<0.01).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急性期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急诊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其NT-proBNP水平;发病7天时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是心肌灌注成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钙离子拮抗剂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为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连续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22例。对照组为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连续急诊PCI无复流者22例。研究组出现无复流现象后,送微导管至无复流血管远端,经微导管团注维拉帕米200μg。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方法,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事件。结果研究组给药后首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提高(21例VS3例,P〈0.01),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仍较高(22例VS9例,P〈0.01)。首次和末次造影均显示研究组心肌组织灌注较对照组更佳,TMPG-3级的例数分别为19例VS1例(P〈0.01)和20例VS6例(P〈0.01)。研究组明显缩短介入手术时间(46.4±16.3)分钟vs(62.2±21.5)分钟(P〈0.01),减少X线暴露时间(10.5±4.9)分钟VS(18.1±5.4)分钟(P〈0.01),提高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51.3±9.2)%VS(37.1±6.7)%(P〈0.01),减少住院期间MACE事件(1例VS6例,P〈0.05)。结论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使急诊手术更加顺利,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事件。临床实践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该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提高血流灌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再灌注治疗,对心率振荡(HRT)的影响。方法对首次发生AMI并于发病6小时内行直接PCI治疗的35例患者,于PCI术前、PCI术后2小时内、12~24小时及术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分别计算各个时段HRT的早期振荡(TO)和振荡斜率(TS)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O、TS值在直接PCI术后2小时内HRT即明显改善,由治疗前(0.009±0.006)%、(5.96±2.84)ms/RR,改善为(-0.018±0.006)%、(17.80±9.77)ms/RR(P<0.05);术后2小时内、12~24小时及1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后,直接PCI可明显改善患者的HRT,提示直接PCI可改善和恢复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的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机制的完整性,进而降低AMI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诊行 PCI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分为术后低血压组和术后非低血压组两组,统计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术前血压情况、心肌梗死病变位置等因素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65例急诊行 PCI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PCI 术后低血压发生率为38.8%。PCI 术后低血压组中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显著低于 PCI 术后非低血压患者(21.9% vs 48.5%,P <0.01)。PCI 术后低血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MB (CK-MB)峰值显著高于非低血压组,(247.3±186.8)U/L vs (175.4±159.6)U/L(P <0.05)。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下壁心肌梗死和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均明显高于非低血压患者(62.5% vs 28.7%,P <0.01;12.5% vs 4.0%,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中完全闭塞、近段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均高于术后非低血压患者(P <0.05)。PCI 术后低血压患者术后 TIMI 分级<2级比例显著高于术后非低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88% vs 4.95%,P <0.05)。对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肌缺血症状是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保护性因素,而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病变、完全闭塞、术后 TIMI 分级<2级均为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是 PCI 术后低血压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病变、完全闭塞、术后 TIMI 分级<2级均为 PCI 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85例,根据治疗后TIMI血流情况分为无复流组(TIMIO~2级)及TIMI3级组,记录2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为40%;应激性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敏C反应蛋白〉3mg/L是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无复流现象可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高,无复流现象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