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模拟空中环境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状态和心理生理反应特点,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客观的评价方法。方法对22名立位耐力不良(不良组)飞行员进行了连续动态心电记录和模拟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参数测定与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与15名立位耐力正常的健康飞行员(健康组)做了对比。结果不良组飞行员在模拟仪表飞行中心理生理储备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完成两项任务的质量和处理信息速度的能力较健康组低(P<0.01);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失调;心理生理储备值与HRV多数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结合模拟仪表飞行条件下的心理生理负荷评定和HRV分析能较客观地反映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和调节规律,为空中晕厥的诊断提供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易发血管神经性晕厥飞行员的评价方法方法对30例有晕厥史的立位耐力不良飞行员(阳性组)20例有晕厥史的立位耐力正常飞行员(阴性组)和15例健康飞行员(对照组),通过立位耐力结合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进行血压、心率与时域、频域指标的比较,按照国际常用标准进行判断分析。结果 阳性组立位耐力试验前平均心率(HR)、收缩压(SBP)1、舒张压(DBP)与阴性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试验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立位耐力试验对空中晕厥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立位耐力监测系统,对31例空中晕厥病例和61例健康飞行员进行立位耐力试验。结果立位耐力试验阳性晕厥组为12例(38.71%),对照组为5例(8.20%)。立位耐力试验敏感性38.71%,特异性91.80%,诊断价值73.91%。结论立位耐力试验对空中晕厥的敏感性低,特异性高,可作为一种诊断空中晕厥的客观方法。  相似文献   

4.
立位耐力不良是飞行人员较为常见的疾病,与加速度耐力有着密切关系,可能导致空中失能,危及飞行安全。为了探讨立位耐力不良的诱因、临床矫治以及健康鉴定,笔者对立位耐力不良与小心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如下。一、对象及方法立位耐力正常飞行员20例,年龄23-3  相似文献   

5.
加速度暴露下的心律失常及其航空医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正加速度(+Gz)作用下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与心律失常及G耐力的关系。方法 对36名立位耐力不良和62名健康飞行员+Gz作用下的ECG及动态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z作用下,立位耐力不良者心律失常发生率高,+Gz耐力低。结论 +Gz作用下的心律失常可以作为评价心血管代偿功能及G致意识丧失(G-LOG)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6.
有空中晕厥史飞行员微循环的特征及其可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循环与空中晕厥发生的关系。方法试验对象为39名有空中晕厥文的飞行员并设对照健康组飞行员46人。两组飞行员均作常规主动立位耐力试验,试验前后测量血压、心率和微循环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立位耐力试验后,晕厥组多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明显,特别是管拌数目、心率、收缩压、血管长度、拌顶宽度、输入枝、输出枝直径等(P<0.05)。而多数变化从立位即刻开始至立位后20min持续加深而血压进一步下降。结论 微循环的变化与易发空中晕厥有关系,改善微循环对预防和矫治空中晕厥可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飞行员患高血压病及药物治疗后立位耐力和+Gz耐力的变化。方法选择10名患高血压病的歼(强)击机飞行员,平均年龄(36±6)岁,经临床检查未发现心脑血管并发症,在药物治疗前和服降血压药血压恢复正常后分别进行20min立位耐力试验和+Gz耐力试验。  相似文献   

8.
飞行员Coriolis加速度刺激下血浆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Coriolis加速度刺激下,健康飞行员与有晕厥史飞行员(立位耐力阳性者)某些内分泌激素的区别,选健康飞行员与有晕厥史的飞行员各12名,分别间隔3~4min间断累加地给与3.75π^2cm/s^2,5.00π^2cm/s^2,6.25π^2cm/s^2的Coriolis加速度刺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皮质醇,胰岛素,胃泌素,结果显示:两组飞行员在Coriolis加速度刺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晕厥后飞行员心理生理储备能力的变化特点。方法用飞行员心理生理储备能力评定系统,测量了15名晕厥飞行员和22名健康飞行员在模拟飞行条件下完成双重任务时的心理生理反应。结果晕厥飞行员在单纯和双重任务飞行中的正确保持率分别为35.0%和9.3%,心率分别为76.7次/min和80.0次/min,飞行中信息处理速度为0.44 bit/s,此三项与健康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飞行中心率与安静时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晕厥飞行员心理生理储备能力和操纵行为质量低于健康飞行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有氧训练强度与G耐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我军歼(强)击机飞行员有氧耐力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训练心率法”控制训练强度,在跑步机上对20名健康男性进行12周定时定量的有氧耐力训练,依训练强度不同,分为2组,比较训练前后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 训练后受试者的运动最大心率明显减少,最大耗氧量明显增加,且训练强度越大,效果越显著;体重、体脂、立位耐力及基础G耐力的变化不大。结论 训练强度为心率储备的60%-90%能够有效改善心肺功能,且不降低+Gz耐力;经常性的有氧耐力训练能够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下体负压对抗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不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目的观察LBNP对21dHDT-6°卧床模拟失重所致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效果。方法12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进行21dHDT-6°卧床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下体负压组,每组6人。与对照组不同,下体负压组在最后一周,每天进行1h、-4.0kPa的下体负压锻炼。结果卧床前,12名受试者顺利通过75°、20min立位耐力检查。卧床第10d立位耐力检查时,对照组有5人、LBNP组有4人出现晕厥前或晕厥症状,两组平均耐受时间均低于卧床前(P<0.05);第21d时,对照组有5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较卧床前显著降低(P<0.05);而LBNP组有1人未通过,平均耐受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1d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显著降低。下体负压能够有效对抗头低位卧床导致的立位耐力降低。  相似文献   

12.
立位耐力监测系统与常规立位耐力试验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自行研制的立位耐力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 试验对象为61名健康飞行人员,以常规立主动立位耐力试验为标准方法,应用立位耐力监测系统与常规主动立位耐力试验进行心率、收缩率、压缩压和平均动脉压监测,对各生理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立位耐力监测系统是由控制监测台和自动记录包括有10余项生理参数和图形的立位耐力评价系统。结果 经校正后,两种方法在立位即刻心率分别为,立位耐力监测系统76.6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发适宜于返回后立位耐力早期评估的安全检测方法,探索构建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预测模型。方法 15名健康男性进行被动立位耐力测试,按原有评分标准,对被动立位测试数据中的3min、5 min、10 min数据分别计分;采用ROC法重新界定阈值进行分级,留一交叉验证,与原分级结果比对,验证一致性。利用15名健康男性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数据,基于贝叶斯原理,构建立位耐力预测模型,留一交叉验证后,选取4例飞行数据进一步验证。结果 3 min测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5min和10 min的均为1.00,与原立位耐力测试分级结果一致性好。基于头低位模拟失重数据确立了5个立位耐力预测特征量及其似然比,留一交叉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名参加飞行航天员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1,重力再适应立位耐力得到有效预测。结论采用新的方法对被动立位耐力3 min、5 min、10 min测试数据进行评估与20 min分级结果一致性好,具有应用前景。建立的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
飞行员心理生理储备的检测设备和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建立飞行员心理生理功能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采用飞行模拟技术与实验心理学和职业医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飞行员心理生理储备的检测设备和评价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健康飞行员心理生理储备值呈正态分布,其平均值(0.61±0.17)明显高于康复及有病飞行员的心理生理储备值(0.43±0.15,P<0.05)。且健康飞行员的储备值与其多种飞行技能有明显相关(r=0.27~0.40,P<0.05)。结论飞行中技能水平与该飞行员的心理生理储备值有关。经重复性测量,该系统设计合理,且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心率变异性(HRV)为定量评价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变化的指标,观察模拟5000m急性缺氧条件下,自主神经变化特点,并探讨预测缺氧耐力不良的方法。方法:被试为11名18-30岁的健康男性,以呼吸10.5%的低氧混合气30min模拟5000m急性缺氧,以时域和频域(粗粒化谱分析,CGSA)方法进行HRV分析,并根据是否完成实验过程将被试分为耐力良好组(A组)和耐力不良组(B组),结果:耐力良好组在缺氧时心率显增快,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显减小,LFn.u.(LF的标准化单位)和LF/HF显增大,HF和HFn.u.(HF的标准化单位)显减小,两组比较,缺氧5-10min时,LFn.u.和LF/HF 在B组显大于A组,缺氧10-15min时,RMSSD在B组显小于A组,结论:在模拟5000m急性缺氧条件下,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迷走神经活动减弱;HRV分析对评价缺氧耐力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6.
测量了50名健康飞行员和13名康复疗养飞行员,在模拟飞行条件下双重任务时的心理生理反应。结果发现,模拟飞行各阶段心率变化趋势与实际飞行基本一致,但变化幅度较低。双重任务时,反映情绪性变化的心率、呼吸率及肺通气量明显增加,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眨眼率增加。心理运动反应速度与飞行操纵质量相互影响,其程度有个体差异。同时在该负荷环境下,发现5例心律失常的无症状飞行员。结果提示,模拟飞行双重任务条件可以造成飞行员心理生理负荷,并可能有助于发现一些潜在性病症。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空中晕厥发生的心血管机制,介绍了目前模拟空中环境、对战斗机飞行员进行心血管功能检查的几种方法,指出了加强飞行员G耐力训练和研究对防止空中晕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评价中国歼击机飞行员立位耐力水平及建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正常值.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立位耐力监测系统,对177例中国歼击机飞行员进行立位耐力试验(OTT).该系统是由计算机控制倾斜床和自动记录多项生理指标系统组成.结果从立位即刻到持续20min,受试者最高心率平均为(84.8±11.9)次/min,最低平均收缩压(SP)、舒张压(DP)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是(119.0±11.3)mmHg、(74.4±10.3)mmHg和(89.7±10.1)mmHg.结论按95%可信度,建议中国歼击机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正常参考值可以用104次/min作为OTT心率上限,而100mmHg、57mmHg和73mmHg分别为SP、DP和MAP的下限,越限者应视为OTT阳性.  相似文献   

19.
晚近,飞行员空中曼厥亦称G致意识丧失(简称G-LOC)与心血管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其主要理由是:(1)心血管功能障碍与空中暴厥之间互为因果,即心血管功能失调者,G耐力差,易发生空中景厥,而发生空中晕厥者常伴有心血管功能障碍[1,2]。(2)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是造成飞行员心血管功能障碍的机制之一,而心血管功能障碍又是停飞的重要原因[3,4]。(3)测定心血管功能失调的方法学有了很大的进展,如模拟空中环境下的心率变异性(HRV)、血压变异性(BPV)分析及Q-T离散(Q-Td)分析等[3,5]。(4)加强…  相似文献   

20.
有晕厥史飞行员立位应激下自主神经功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G-LOC)或血管迷走性晕厥(VVS)飞行员在立位耐力试验(OTT)条件下自主遥作用。方法:对30例晕厥并阳 性OTT病例组(I组),20例晕厥并阴性OTT病例组(Ⅱ组)和15例年龄,性别,飞行机种,飞行时间相匹配的健康飞行员(对照组)的心率变异(HRV)和OTT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所测量OTT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HRV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被试者OTT前平均HR,SBP,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TT后I组HR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SBP和DBP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HRV指标中I组24h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NN),HRV三角指数(HRVI),RR间期平均值(RR)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1),平均1h 功率谱分析I组低频成分/高频成份比值(LF/HF)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晕厥并阳性OTT飞行员立位应激下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副交感神经张力减弱,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