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芪赤风汤治疗痿证验案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李某,女,13岁,学生,1997年3月20日就诊。患者主诉3d前在外出走亲戚的路上,不能站立,突然跌倒,腿痛并发烧、呕吐。现症:四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轻微疼痛。低烧,乏力,精神倦怠,面色微黄,脉虚大无力而涩,舌质淡苔薄白。检查:神志清楚、心肺正常。四肢软瘫,双上肢肌力Ⅱ度,双下肢肌力Ⅰ度,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其它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2.
3.
陈金亮教授为全国诊治肌萎缩的知名专家,多年来从事肌萎缩、肌无力的治疗与研究,学验俱丰,临床活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各种痿证,屡获效验。现就其辨治痿证验案2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痿证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周期性麻痹吴某 ,男 ,31岁 ,望亭牡丹大队七队人。 1984年 11月 2日初诊 (出诊 )。患者于 1980年夏季某天在田间劳动 ,下午突然跌仆于地 ,四肢不能活动而瘫痪 ,被人抬回家中 ,经过 3天逐步自行恢复。自此以后每隔 5~ 15天发作一次。曾去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医院就诊 ,诊断为“周期性麻痹”或“不明原因瘫痪”等。长期服用氯化钾、新B1、激素及乙酰唑胺等药和中药 ,未能控制病情 ,迄今已 4年余。近来发作频繁 ,其父邀笔者诊治。本次发病于1984年 11月 1日 ,深夜 2 4点醒来 ,感到胸闷如压、呼吸不畅 ,继之四肢瘫痪。患者精神萎软 ,神志… 相似文献
7.
8.
1周期性麻痹吴某 ,男 ,31岁 ,初诊日期 :1984年11月2日。患者于1980年夏季某天在田间劳动 ,下午突然跌仆于地 ,四肢不能活动而瘫痪 ,3d后自行逐步恢复。此后每隔5~15d,发作1次。曾去上海等地医院就诊 ,诊断为“周期性麻痹”或“不明原因瘫痪”等。长期服用氯化钾、维生素B1、激素及乙酰唑胺等药和中药 ,未能控制病情。本次发病于11月1日 ,深夜醒来 ,感到胸闷如压 ,呼吸不畅 ,续之四肢瘫痪。刻诊见精神萎靡、神志清 ,语言清晰 ,四肢肌肉萎软而无痛热感 ,用针刺痛觉存在 ,形体瘦弱 ,面色苍白 ,脉象细濡无力 ,苔少舌质嫩红 ,辨为禀赋不足 ,元… 相似文献
9.
10.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 ,病因不详 ,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此患儿经MRI检查确定为先天性脊髓空洞症 ,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符合。通过中医辨证予以肝脾肾三脏共益 ,精气血三元同补 ,健脾活血 ,经过 5个月 40剂中药治疗使患儿完全康复 ,故特此报道。病历摘要 :患儿关某 ,男 ,1 2岁 ,学生 ,汉族。住院号 0 386,籍贯襄汾县曹家庄乡北焦彭村。于1 995年 1 2月 9日主因双下肢疼发软 3个多月入院。3个月前患儿在学校玩耍跌倒始觉腰痛 ,因怕家长责罚回家未敢诉知。日后逐渐加重 ,直至双腿疼痛发软不能站立 ,独自不能行走。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 看似瘀血阴滞温热浸淫,实乃气虚血瘀经络阻滞蔡某某,女,41岁,1986年10月10日诊。患者产后开始,四肢麻木已3年,半年来病情加剧,出现四肢麻木针刺样痛,两足尤甚,当地医院屡治罔效。后经人介绍延余诊治。刻诊:麻木以下肢为甚,不能行走站立,常作阵发性针刺样痛,尤以夜间刺痛剧烈,不能入睡,伴胸脘痞闷,饮食无味,口中粘腻,小便短黄,便溏不爽,肢端发紫,面青唇紫,舌质紫暗,苔白黄腻,脉细涩。详间其病史,得知年前居处搬迁,现其居室潮湿。因证合参,诊 相似文献
15.
<正> 我院著名老中医许公岩教授年近九旬,治医七十载,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对咳喘病的诊治尤为擅长,辨证精当,见解独到,善用小方,疗效卓著.兹举肺心病治案2则,以观一斑。例1 肺心病(寒湿阻肺型) 常某,男,40岁。1974年1月28日会诊病例。因咳喘反复发作30余年,加重伴心悸浮肿10年余入院。患者自幼起每年秋冬咳嗽痰多。1963年后不分季节经常发病,病情加重,心慌气憋不能平卧,下肢浮肿,曾3次出现腹水,同年作肺大泡切除及心导管术。1974年1月感冒后上症复作而诊入院。入院诊断:①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代偿期),②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入院后经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16.
18.
19.
张元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5):313-314
病案一:患者张某,男,64 岁 初诊:2002 年 10 月 26 日 反复发热4 月余,体温在 37.6~39℃之间波动,每至西医就诊予以抗炎、退热治疗后,热可退。然每周发热 1 次,颇感苦恼。且查血生化示:ALT 173 U/L,ALP 948 U/L,γ-GT 2 556 U/L,AST 52 U/L,TC 7.97 mmol/L,TG 2.25 mmol/L,故至中医就诊。患者舌质淡,中有裂纹,脉细沉。予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法。 太子参 15 g,麦冬10 g,五味子 8 g,黄芪 20 g,白术芍各10 g,防风10 g,生熟地各12 g,泽泻10 g,蛇舌草20 g,垂盆草15 g,蒲公英15 g,焦山楂15 g,炒谷麦芽各 12 g,炙甘草 4 g。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