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以及与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 TRAP方法对 2 8例宫颈癌组织 ,10例正常宫颈组织 ,6例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DNA含量。结果 :宫颈癌、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组DNA异倍体率、SPF、DI、PI平均值明显高于端粒酶阴性组。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宫颈癌起源过程中可能是较早的事件并且和其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与宫颈癌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宫颈癌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检测各类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 .6 7%、8.5 7%、2 6 .31% ,而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为 78.84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与无淋巴结转移组其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4 .73%、6 9.6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组织中增高 ,且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端粒酶活性研究对宫颈癌的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以及与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对28例宫颈癌组织,10例正常宫颈组织,6例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DNA含量。结果:宫颈癌、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组DNA异倍体率、SPF、DI、PI平均值明显高于端粒酶阴性组。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宫颈癌起源过程中可能是较早的事件并且和其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端粒、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催化亚基蛋白(hTERT)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outhern blot、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端粒长度(terminal restrictionfragments,TRFs)、端粒酶活性及hTERT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TRFs明显缩短,且随大肠癌Dukes分期的进展进一步缩短;端粒酶活性及hTERT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及76.67%,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大肠癌组织端粒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阳性表达率为80%和7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0%和5%(P<0.05);相关分析显示端粒酶活性与hTERT蛋白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的短缩及端粒酶的活化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TERT的表达对端粒酶的激活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端粒酶活性与 HPV16,18 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蓓  王绪  古涛  王秀英  高之睦 《癌症》2001,20(9):991-991
最近的研究表明端粒酶的激活在细胞癌变中起重要作用 , 而 HPV16,18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 本研究采用以 PCR技术为基础的 PCR TRAP方法对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 同时应用 FQ PCR技术检测宫颈组织 HPV16,18, 以期探讨端粒酶活性与 HPV16,18感染之间在致癌作用中是否存在一定关系 .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全部标本均来源于 1998年 7月~ 2000年 2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科 . 经活检、病理确诊的宫颈癌 28例 , 年龄 29~ 78岁 , 中位年龄 56岁 . 宫颈不典型增生组织 6例 . 另选择 10例全子宫切除者的正常宫颈组织作对照 .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乳腺细针穿刺细胞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在乳腺癌辅助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研究端粒酶表达与PR、ER、PCNA、c erbB2及p5 3之间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PCR TRAP技术检测 99例乳腺细针穿刺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35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孕激素受体 (PR)、雌激素受体 (ER)、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癌基因c erbB2及p5 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83例乳腺癌标本 ,在 6 9例细胞学阳性标本中 6 1例端粒酶阳性 ,7例细胞学可疑标本中 5例端粒酶阳性 ,7例细胞学阴性标本中 4例端粒酶阳性 ,端粒酶敏感性为 84.3% (70 / 83) ,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诊断总符合率为 77.1% (6 4/ 83) ;12例乳腺良性病变标本中 ,4例端粒酶阳性 ;4例乳腺炎标本均为阴性。端粒酶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无相关性 ,与PR、ER状态、PCNA、c erbB2 表达亦无相关性 ,但与p5 3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乳腺细针穿刺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有辅助诊断价值 ;其与p5 3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7.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原位末端DNA片段标记技术对6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和细胞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结果60例胃癌中49例端粒酶阳性(81.7%),55例(91.7%)可观察到凋亡细胞。32例淋巴结转移癌中端粒酶阳性率为93.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67.9%(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AI为5.51±2.70,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8.82±3.17(P<0.05);淋巴结转移组胃癌中的端粒酶活性与AI呈负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可作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8.
胸腹腔液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通过对39例胸腹水和腹腔液标本及12例胃肠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合脱落细胞学检查,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胸腹水和腹腔液良恶性判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TRAP技术检测端粒酶活性,同时进行常规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9例胸腹水及腹腔液标本中端粒酶阳性10例,占25.6%,端粒酶活性与脱落细胞检查符合率为87.2%(34/39),两种检查方法具有一致性(χ2=12.54,P<0.005)。端粒酶检查胸腹腔液的敏感性为85.7%(6/7),特异性为87.5%(28/32)。12例胃肠癌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腹腔液的端粒酶活性与原发灶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u=2.38,P<0.05)。结论:端粒酶检测与脱落细胞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患外周血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通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65例乳腺癌患外周血端粒酶的活性,按照肿瘤大小、分级程度、浸润情况、淋巴结有无转移来分析端粒酶与乳腺癌患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中检测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40.00%,低于相应的乳腺癌组织阳性率(61.54%),乳腺癌患外周血中肿瘤细胞端粒酶相对活性的升高与患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呈正相关。结论:检测患外周血中端粒酶活性可能优于检测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可以对肿瘤患的病情进行实时监控,指导临床化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基因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 ,及其与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以评价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基因表达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TRAP -PCR -ELISA方法和原位杂交方法 ,检测了 2 3例胰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2 3例胰腺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 87.0 % ,10例癌周组织阳性率为 10 .0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3例胰腺癌组织中 19例 (82 .6% )hTR表达阳性 ,10例癌周组织中 1例 (10 .0 % )hTR表达阳性。胰腺癌组织中hTR表达阳性率与癌周组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端粒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与胰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伴随局部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果还显示端粒酶活性与hTR基因表达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可能是胰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基因表达的检测对胰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ang J  Li X  Li Q 《中国肺癌杂志》2000,3(2):98-100
目的 探讨端粒酶的表达与原发性肺癌的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技术(TRAP)-PCR-ELISA定量分析及TRAP-PCR银染定性分析主地24例肺癌新鲜手术标本及6例肺良性肿瘤手术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端粒酶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检出率为75%;肺鳞癌端粒酶活性水平高于腺癌,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235,P〉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Bcl-2及端粒酶异常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并探讨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端粒重复扩增法(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TRAP-PCR-ELISA)检测NSCLC组织端粒酶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Bcl-2蛋白表达。结果在84例NSCLC中,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5%。无淋巴结转移者Bcl-2表达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Ⅰ、Ⅱ期Bcl-2表达阳性率高于Ⅲ期(P<0.05)。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6.7%,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显著相关(P<0.01和P<0.05))。此外,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TNM分期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端粒酶活性与Bcl-2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NSCLC组织中Bcl-2及端粒酶同时进行检测,对临床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端粒、端粒酶及其亚单位在鼻咽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outhern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鼻咽癌端粒、端粒酶及其亚单位进行检测。结果 鼻咽癌平均端粒长度 (MTL)为 4 .5± 2 .3kb ,端粒酶阳性表达为 88.0 %~ 10 0 %。对照组MTL分别为 14 .6± 2 .8Kb和 15 .8± 3.8Kb ,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为 6 4.7% ,对照组为 0~ 8.7%。此外 ,端粒酶活性增高与晚期鼻咽癌及其颈淋巴结转移也有密切关系。结论 端粒及端粒酶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虹  张维铭  蔡春友  许静  徐垚 《中国肿瘤临床》2005,32(18):1049-105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16基因的相关性及二者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肺癌标本48例,12例癌旁组织,7例非肿瘤病例的正常肺组织.以Telomerase PCR ELISA检测标本端粒酶活性,以RT-PCR的方法检测p16基因mRNA转录情况,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标本p16蛋白表达.结果:1)肺癌组织标本36/48(75.00%)和1例癌旁组织检出端粒酶活性.2)48例NSCLC组织中32例进行了p16 mRNA及蛋白表达检测.16/32(50.00%)检测到p16mRNA转录,7例正常组织中均检测到p16 mRNA转录.NSCLC组织标本中17/32(53.13%)未检测到p16蛋白表达,7例正常肺组织中均检测到p16蛋白表达.3)24例端粒酶阳性NSCLC组织中15例p16 mRNA表达缺失,8例端粒酶阴性的NSCLC组织中仅1例p16mRNA表达缺失.相关系数为-0.433,P=0.013,具有显著负相关.结论:端粒酶、p16基因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有望成为预测肿瘤发生、肿瘤诊断的良好指标.端粒、端粒酶与p16基因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端粒 (telom ere)是位于染色体 3′末端的一段富含 G的 DNA序列 ,它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核蛋白复合物 ,具有防止染色体末端降解、融合而起到保护染色体完整性、维持细胞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 (telomerase)则是一种由端粒酶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蛋白体酶 ,能利用自身 RNA为模板合成端粒 DNA,弥补随着细胞有丝分裂逐渐缩短的端粒长度。1 端粒酶的结构、功能1.1 端粒酶组分 RNA(h TR) h TR为端粒酶的主体结构 ,是端粒DNA合成的模板 ,包含与人端粒序列互补的 11核苷酸 (5′- CUAACCCU AAC-3′)。端粒酶活性增高的生殖细胞及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探讨端粒酶活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作为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TRAP 银染法及TRAP ELISA方法对 2 7例乳腺癌组织及 18例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测定。结果 在 2 7例乳腺癌组织中 ,发现有 2 3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85 .2 % ;而 18例相应癌旁组织中只有 1例表达阳性 ;乳腺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 (A值 )为 0 .5 85± 0 .2 86;而相应癌旁组织则为 0 .0 95±0 .0 62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乳腺癌肿块直径≥ 2cm及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端粒酶活性水平显著高于 <2cm及淋巴结转移阴性者 (P <0 .0 5 ) ;而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理想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细胞周期素D1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瑾  罗和生 《肿瘤》2002,22(4):297-300
目的 探讨端粒酶、细胞周期素D1(CD1)与大肠癌的发生、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2 4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标本 ,同时取距癌灶 5cm以外的癌旁组织及 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D1mRNA及端粒酶的表达。结果  1.2 4例大肠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 87.5 % ;癌旁组织阳性率 4 .2 %。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均与癌组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端粒酶活性在癌灶直径 >3cm的病例中明显高于癌灶直径≤ 3cm者 (P <0 .0 5 ) ;浸润深度达浆膜层者明显高于浸润至肌层者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 ;Dukes分期高 (C、D期 )的明显高于分期较低 (A、B期 )者。 2 .CD1mRNA的表达在大肠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有明显差异。CD1mRNA的表达在浸润至浆膜层组明显高于浸润至肌层组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组及晚期病变 (DukesB C D期 )组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早期病变 (DukesA期 )组 (P <0 .0 5 )。 3.端粒酶阳性病例的CD1mRNA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病例。端粒酶活性与CD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1.端粒酶活化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并与大肠癌的进展、侵袭及转移有关。 2 .CD1过度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3.CD1过度表达可致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19.
李淑艳  张英博  周丽 《中国肿瘤》2003,12(2):110-111
目的:探讨宫颈糜烂,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宫颈癌中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30例宫颈糜烂,16例CIN组织,20例宫颈癌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糜烂者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3.0%(1/30),CIN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6%(9/16),20例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805(16/20),正常宫颈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阴性。恶性肿瘤与正常或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端粒酶的活化在宫颈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成为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早期诊断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乳腺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PCR ELISA法检测79例术前乳腺肿瘤穿刺活检标本和大体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结果 :乳腺癌 65例 ,穿刺组织端粒酶阳性 5 7例 ,阳性率为 87 7% ;大体组织端粒酶阳性 5 4例 ,阳性率83 1% ;淋巴结有转移者端粒酶活性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乳腺良性疾病 14例 ,端粒酶阳性 2例 ,阳性率 14 3 %。结论 :术前乳腺肿瘤穿刺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利于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 ,可以间接了解乳腺癌的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