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m23-H1基因突变与大肠癌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0 引言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大肠癌致死的原因之一是癌细胞的转移,其转移的机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诸多证据表明,在恶性肿瘤转移的过程中有许多基因在不同层次上参与调控.这些基因就其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正向作用的转移基因和反向作用的抑制肿瘤转移基因,例如移动因子、粘附因子或酶蛋白因子.目前已分离出的几个能抑制肿瘤转移的基因,如:nm23基因、多种肿瘤抑制基因-Ⅰ(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gene I,MTSI),WDNM1,WDNM2,以 nm23基因研究较多.为了进一步探讨 nm23-H1基因突变在大肠肿瘤演进中的作用.我们应用 PCR-SSCP-银染法检测 nm2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改变,结合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探究 nm23基因突变与大肠癌转移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讨nm23-H1等位基因缺失与喉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30例喉癌组织中nm23-H1等位基因缺失情况.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组的喉癌组织中nm23-H1等位基因缺失率为44.4%(4/9),明显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4.8%(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等位基因缺失与临床分型、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nm23-H1基因在抑制喉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nm23-H1等位基因缺失可作为喉癌转移潜能及预后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nm23-H 1是一种抑制转移的基因,其表达与某些恶性肿瘤的转移和预后呈负相关。结肠直肠癌的转移与nm23-H 1基因缺失或突变有关。本研究检测了手术切除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标本中nm23-H 1免疫反应,以明确nm23-H 1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分级、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否相关。 1991年~1993年对100例相继入院的原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做了根治性手术,切除全部区域淋巴结。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癌联合会(UICC)标准判定肿瘤分型、分级和分期。对每例患者平均检查了21个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MTA1、nm23-H1蛋白表达与肝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杰  陈奎生 《山东医药》2007,47(22):52-53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肝癌癌组织中MTA1和nm23-H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体或者镜下有癌栓者MTA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无癌栓的肝癌(P<0.05),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无癌栓的肝癌(P<0.05);肝癌中MTA1和nm23-H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认为MTA1蛋白高表达及nm23-H1蛋白低表达与肝癌发生血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转移抑制基因nm23与甲状腺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浸润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也是恶性肿瘤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肿瘤的转移受到转移相关基因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调控,nm23是目前研究最深入且最有前途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以下简述nm23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各种肿瘤,尤其是在甲状腺癌中的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nm23- H1 基因表达与细胞周期及其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标本各28 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nm23 -H1蛋白半定量检测。结果: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正常胃黏膜组织均为二倍体;28例胃癌组织中有18 例为异倍体,14/18例(77.78%)异倍体瘤中有发生淋巴结转移,10 例非异倍体瘤中仅有3 例出现淋巴结转移(3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胃粘膜组织增殖指数(PI)为2.04%,胃癌组织PI为12.69%±6.78%。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胃癌组织PI为14.86%±8.41%,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胃癌组织(PI为10.51%±4.89%)(P<0.05)。正常胃粘膜组织nm23 基因表达为阴性,胃癌组织nm23 基因表达(FI)为0.73±0.36,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FI 为0.42±0.24,淋巴结转移阴性FI 为1.04±0.1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非异倍体组胃癌nm23基因表达(FI)为1.01±0.21,显著高于异倍体组胃癌(FI为0.45±0.29)(P<0.05)。结论:胃癌淋巴转移与胃癌组织的异倍性、高增殖活性及nm23 H1基因表达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如何早期发现处于亚临床阶段的乳腺癌隐匿转移灶。方法取手术切除乳腺癌原发灶标本51例,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方法,HE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法。结果HE法检测前哨淋巴结(SEN)的结果同IHC法结果比较,fHC法检出率明显高于HE法,(P〈0.05)。结论以CK-19为探针的IHC法检测能提高乳腺癌SLN微转移的检出率,降低其假阴性率,nm23-H1在乳腺癌中呈高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nm23H1基因被认为是肿瘤转移抑制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此基因的蛋白表达与胃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抗人nm23H1单克隆抗体,采用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m23H1蛋白在52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癌中的表达.结果nm23H1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原发癌中nm23H1表达阳性率(365%)明显高于转移癌(125%,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及浆膜累及者,nm23H1表达的阳性率(667%,600%)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及浆膜累及者(275%,270%,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nm23H1蛋白在抑制胃癌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浸润转移的螺旋CT(SCT)征象与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7例不同SCT征象胃癌患者的癌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行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检测.结果SCT上有、无浆膜侵犯者其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均有显著差异(χ2值分别为4.22和8.73,P分别为0.04和0.003);SCT上有、无转移者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均有显著差异(χ2值分别为10.97和13.87,P分别为0.001和0.000);SCT上浆膜侵犯并淋巴结转移有、无者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均差异显著(χ2值分别为5.42、4.01,P值分别为0.020、0.045).结论nm23-H1蛋白和mRNA表达均与胃癌SCT浸润和转移征象密切相关;根据胃癌浸润转移螺旋CT征象可以推测胃癌组织的nm23-H1基因表达情况,对两者进行联合分析可为判断肿瘤是否具有淋巴结转移倾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宝玉 《山东医药》2003,43(16):28-28
nm2 3- H1基因与食管癌的关系 ,国外已有研究 ,但国内尚未见食管癌中 nm2 3- H1基因研究的报道。1 999~ 2 0 0 1年 ,我院通过对 nm2 3- H1在 1 37例食管癌的表达研究 ,探讨 nm2 3- H1基因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从我院 1 963~ 1 996年经手术切除治疗的食管癌住院病例中选出病理及临床资料完整的 1 37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生存 1 0年以上者 63例 ,2年内死亡者 74例。1 37例中 ,男 1 0 4例 ,女 33例 ,年龄2 7~ 69岁。鳞癌 1 2 6例 ,腺癌 4例 ,小细胞未分化癌 7例。全部标本均经 1 0 %福尔马林固…  相似文献   

11.
12.
CD44v6及nm23-H1表达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原位检测肝细胞癌(HCC)中CD44v6 mRNA及nm23-H1 mRNA的表达,了解CD44v6 mRNA及nm23-H1 mRNA的表达与HCC侵袭转移的关系,了解HCC中CD44v6 mRNA表达与nm23-H1 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法合成CD44v6 cDNA探针,体外转录法合成nm23-H1 cRNA探针,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HCC 33例 CD44v6 mRNA和nm23-H1 mRNA的表达.结果侵袭转移倾向高危组的10例HCC标本中,CD44v6 mRNA和nm23-H1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80.0%(8/10)和40.0%(4/10);侵袭转移倾向低危组的23例HCC标本中,CD44v6 mRNA和nm23-H1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21.7%(5/23)和91.3%(21/23).CD44v6 mRNA的表达与HCC的侵袭转移倾向具有正相关性(P<0.01),nm23-H1 mRNA的表达与HCC的侵袭转移倾向具有负相关性(P<0.01),CD44v6 mRNA及nm23-H1 mRNA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P<0.01).结论检测CD44v6 mRNA及nm23-H1 mRNA的表达可能成为HCC转移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突变的研究现状陈晓东戴益民第二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上海市200433主题词点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抑制,肿瘤肿瘤转移Subjectheadingsgenes,suppresor,tumorneoplasmsmetastasisg...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KAI 1和nm23-H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关系,探讨KAI 1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兔抗人KAI 1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nm23-H1 单克隆抗体对87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以PV-9000免疫组化二步法进行染色,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KAI 1蛋白表达阳性率(60%,39/65)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95%,21/22,P<0.05),早中期胃癌组织中KAI 1蛋白表达阳性率(94%,16/17)显著高于晚期胃癌组织(63%, 44/70,P<0.05),KAI 1蛋白高表达者其生存期亦较长 (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18% vs 77%,P<0.05),早中期胃癌组织nm23-H1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晚期胃癌组织(65%vs26%,P<0.05).结论:KAI 1和nm23-H1蛋白均与胃癌侵袭转移有关, 且KAI 1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将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正确判断胃癌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nm23-H1基因CpG岛甲基化与食管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细胞普遍存在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DNA甲基化异常包括原癌基因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高甲基化。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在食管癌发生过程中同样存在相关抑癌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导致的基因表达的紊乱,其中由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和去甲基化酶的活性改变导致的抑癌基因CpG岛超甲基化的研究,已成为食管癌发病机制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m23-H1信使核糖核酸(mRNA)基因在结肠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有关资料的关系。方法用Northernblot法对10例正常结肠组织、6例结肠息肉及20例结肠癌中该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20例结肠癌及4例结肠息肉中nm23-H1基因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且与肿瘤的大小及分期有关,但此基因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nm23-H1基因在结肠癌的局部损害及转移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收集1994-09/1999-09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85例标本,其中96例在不同时期出现了肝转移或(和)局部复发;其中男63例,女33例,年龄25岁~81岁,平均54.5岁.右半结肠癌56例,左半结肠癌47例,直肠癌85例.全部病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该组病例中,第一次手术行根治术85例,姑息性手术1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nm23-H1基因和P53蛋白在结肠腺瘤和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nm23-H1基因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结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了18例结肠腺瘤,56例结肠癌的nm23-H1基因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结肠腺瘤nm23-H1阳性表达率为88.9%,结肠癌Ⅰ期77.8%,Ⅱ期75.0%,Ⅲ期32.1%,Ⅳ期14.3%,结肠癌Ⅲ,Ⅳ期同结肠腺瘤和早期结肠癌比较P<0.01,结肠腺瘤P53蛋白检出率低,结肠癌各期P53蛋白检出率分别为33.0%,41.7%,78.5%和85.7%,Ⅰ,Ⅱ期同Ⅲ,Ⅳ期比较P<0.01.结论 nm23-H1基因检出率与结肠癌的发展阶段及转移程度呈负相关,P53蛋白的检出率与结肠癌恶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nm23基因在不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同,本研究应用nm23-H1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nm23-H1基因表达产物,探讨nm23基因蛋白表达与该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判断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癌p53及nm23-H1 mRNA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p53,nm23H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49例HCC中p53和nm23H1基因mRNA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p53mRNA杂交阳性23例,占469%;p53mRNA过表达与肿瘤的肝内转移.包膜侵犯及Edmondson分级相关(P<005);nm23H1mRNA阳性表达27例,占551%;nm23H1mRNA表达与肿瘤肝内转移及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同时发现p53mRNA过表达和nm23H1mRNA低表达在HCC肝内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结论p53和nm23H1参与HCC的发生发展,p53过表达及nm23H1低表达提示HCC肝内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