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伴发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与病因及病情的关系,旨在探讨肝功能变化对明确AP病因及预测病情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6年3月住院的16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因分为胆源性(n=85)、非胆源性(n=78)2组;参照CT影像Balthazar分级标准将其分为轻型胰腺炎(MAP)和重型胰腺炎(SAP),其中MAP患者138例,SAP患者25例。胆源性SAP 18例,胆源性MAP 67例;非胆源性SAP 7例,非胆源性MAP 71例。比较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水平,并观察胆源性、非胆源性AP患者入院时、入院48 h、入院96 h肝功能变化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对于MAP患者,胆源性与非胆源性组间ALT、AST、ALP、G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SAP患者胆源性与非胆源性组间仅ALP和GG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胆源性AP所引起的肝损伤,48~96 h的ALT、AST、ALP、GGT水平大幅下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非胆源性AP患者不同入院时间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胆源性AP患者ALP、GGT及ALP+GGT水平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胆源性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同一病因引起的胰腺炎,肝功能在SAP与MAP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P患者尤其是胆源性AP多合并肝功能异常。对于MAP,肝功能异常越明显,应首先考虑胆源性;对于SAP,ALT、AST对病因的预测价值不大,ALP、GGT则更为敏感,ALP、GGT的升高,提示胆源性AP的可能。连续检测肝功能变化,对于肝功能明显下降,尤其是ALT、AST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胆源性AP的可能性越大。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尤其是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AP病情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5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妊娠期乙型肝炎携带者(无症状妊娠组)及正常妊娠女性进行临床比较. 结果: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病集中于妊娠的中、晚期.与无症状妊娠组比较,慢乙型肝炎妊娠组患者肝功能损害表现为ALT、AST、TBIL及DBIL明显升高(210.2 U/L±144.7 U/Lvs 22.7 U/L±11.6 U/L:197.3 U/L±113.8 U/Lvs 19.1 U/L±14.9 U/L;64.9 μmol/L±37.8μmol/Lvs6.8 μmol/L±5.8 μmol/L;44.2 μmo1/L±23.8μmo1/L vs 4.8 μmol/L±2.2 μmol/L,均P<0.05),白蛋白、PTA降低(31.3 G/L±7.3 G/Lvs 35.8 G/L±4.7 G/L;66.4%±8.6% vs 82.1%±8.7%,均P<0.05).患者的病毒学特征表现为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滴度. 结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多集中于妊娠的中、晚期;临床类型以中、重度为主;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滴度可作为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的肝功能损害及不同诱因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发生率。方法分析82例AP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 iL)、直接胆红素(DB iL)及白蛋白(ALB)的检查结果。结果37例有肝功能损害(45.12%)。轻型AP 69例,发生肝功能损害24例(66.70%);重型AP 13例,发生肝功能损害13例(100%)。胆源性AP 33例,发生肝功能损害20例(60.61%),明显高于非胆源性AP的34.69%。结论AP的肝功能损害较常见,重型AP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00%,损害程度明显高于轻型AP;胆源性AP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胆源性AP。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AP)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对预后的预测.方法 对20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AP患者按照病因、严重程度、年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分析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的肝功能变化指标.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P < 0.05).胆源性AP肝功能指标中ALT、ALP、LDH比非胆源性AP损害程度重(P < 0.05);胆源性AP比非胆源性AP符合SAP人数、转手术率、死亡率均较高,住院天数较长.不同年龄AP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 > 0.05).各肝功能指标中ALT、AST、LDH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结论 胆源性AP合并肝功能损害明显.ALT、AST、LDH等肝功能变化指标可作为对AP严重程度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07-06/2013-05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41例,均给予常规治疗,血浆置换联合持续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及针对性护理,治疗后观察及评价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prothrombin time,APTT)及NH3分别为215.6μmol/L±53.2μmol/L、105.9μmol/L±42.3μmol/L、593.4U/L±134.5 U/L、981.8 U/L±239.4 U/L、21.8 s±4.9 s、74.3 s±34.3 s及92.1μmol/L±53.3μmol/L;治疗后患者TBIL、DBIL、AST、ALT、PT及NH3有所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Na+、K+、Ca2+、Cl-、SCr及BUN水平分别为2.11mmol/L±0.63 mmol/L、4.19 mmol/L±1.41mmol/L、2.31 mmol/L±0.81 mmol/L、94.33mmol/L±11.94 mmol/L、168.28μmol/L±39.25μmol/L及15.49 mmol/L±3.48 mmol/L;治疗前后Na+、K+、Ca2+、C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SCr及BUN水平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持续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5,(1)
目的研究应用溶血及不溶血标本检测肝功能时,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LL)、y-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42例健康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人员的溶血标本及未溶血标本分别进行肝功能各项低代谢指标检验,观察溶血标本对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溶血标本ALP为(52.94±18.16)U/L、DBIL(2.36±1.19)μmol/L、GGT(13.98±5.37)U/T显著低于未溶血标本相关指标的水平,分别为(96.16±26.64)U/L、(4.36±1.34)μmol/L、(23.61±6.20)U/T,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组标本ALT、ALB、AST、TP显著高于未溶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显著低于未溶血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标本对肝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干扰,在检测标本的全过程中应该对客观因素进行控制,尽可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207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对预后的预测。方法对20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AP患者按照病因、严重程度、年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分析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的肝功能变化指标。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P〈0.05)。胆源性AP肝功能指标中ALT、ALP、LDH比非胆源性AP损害程度重(P〈0.05);胆源性AP比非胆源性AP符合SAP人数、转手术率、死亡率均较高.住院天数较长。不同年龄AP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各肝功能指标中ALT、AST、LDH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结论胆源性AP合并肝功能损害明显。ALT、AST、LDH等肝功能变化指标可作为对AP严重程度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熊去氧胆酸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4例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及对熊去氧胆酸的治疗反应。结果本组患者男性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2.6岁;3例合并干燥综合征,1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AKP为520.6±264.9U/L、GGT为452.6±252.3U/L,ALT为130.5±79.8U/L、AST为148.5±56.3 U/L,TBIL为58.1±17.4μmol/L,GLB为34.5±9.4g/L;血清AMA阳性23例(95.8%),AMA-M2亚型阳性22例(91.7%),仅AMA-M2阳性1例(4.2%),16例(66.7%)同时有ANA阳性;熊去氧胆酸治疗12周ALT、AST、AKP明显下降(P〈0.05),治疗48周ALT、AST、AKP、GGT、TBIL明显下降(P〈0.01)。结论早期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治疗的关键,熊去氧胆酸能够改善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治疗组20例采用苦黄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加常规护肝、降酶退黄、补充维生素等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护肝、降酶退黄、补充维生素等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ALT治疗前(108±26)U/L,治疗后(23±5)U/L,AST治疗前(102±25)U/L,治疗后(28±7)U/L,TBIL治疗前(49.25±14.32)μmol/L,治疗后(12.37±3.15)μmol/L,DBIL治疗前(16.43±4.41)μmol/L,治疗后(2.58±1.76)μmol/L,IBIL治疗前(34.56±10.43)μmol/L,治疗后(6.14±2.71)μmol/L;对照组ALT治疗前(106±25)U/L,治疗后(47±11)U/L,AST治疗前(98±24)U/L,治疗后(42±9)U/L,TBIL治疗前(48.96±14.13)μmol/L,治疗后(18.64±4.07)μmol/L,DBIL治疗前(16.31±4.23)μmol/L,治疗后(4.83±2.65)μmol/L,IBIL治疗前(33.98±10.12)μmol/L,治疗后(8.46±3.14)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降低转氨酶、降低胆红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创伤后肝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后早期肝功能损害各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6-05/2006-08我院创伤骨科入院患者719例中肝功能损害105例伤后24 h及48 h内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创伤后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4.6%,肝功能指标ALT,AST, ALP,GGT, LDH,ALB,TBIL和PT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1.4%,64.8%,42.9%,61.9%,27.6%,20.9%,30.5%,5.7%;创伤后ALT,AST和GGT升高1-3倍者分别为78例(81.3%),49例(72.1%)和42例(64.6%).严重创伤患者出现ALB降低、TBIL升高及PT延长(P<0.001),创伤后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及GGT48 h与24h相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创伤后早期即可出现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指标一般呈轻中度升高,当创伤伤情严重及并发症多时,可出现ALB降低、黄疸及PT延长,创伤后黄疸为肝细胞性黄疸,可能与胆汁淤积无关.  相似文献   

11.
1病例报告患者,女,36岁,自由职业者。15年前因肝功反复异常查出乙肝,曾服用拉米夫定(LAM)6年余后改为恩替卡韦(ETV),半年前自行停服ETV,此次因"右胁部胀痛伴乏力5d余"入院。2019年1月6日患者出现右胁部胀痛伴明显乏力,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TBIL 28.15μmol/L,DBIL 12.88μmol/L,AST为372.0U/L,ALT为491.0 U/L,GGT为95.69U/L,ALB39.70g/L。腹部彩超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90例PB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受试者均给予保肝支持疗法,试验组受试者在此基础上给予UDCA 250 mg口服,3次/d;给予对照组受试者泼尼松治疗。两组均治疗4 w。常规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记录治疗期间受试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4 w末,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IL、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为(34.19±16.88)μmol/L、(48.58±23.31)U/L、(37.27±18.33)U/L、(104.51±43.55)U/L和(82.68±33.34)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35±31.10)μmol/L、(85.27±31.88)U/L、(73.55±15.71)U/L、(197.09±52.36)U/L和(131.66±37.58)U/L(P0.01);试验组受试者血清TBA为(20.27±9.11)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7±1.89)μmol/L(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如便秘(P=0.29)、头痛(P=0.29)、头晕(P=0.50)、心动过速(P=0.50)、恶心(P=0.33)和呕吐(P=0.50)等,均无显著性相差。结论 UDCA治疗PBC患者的疗效优于泼尼松,且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受试者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脓毒症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在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害患者,45例接受异甘草酸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30例只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2周。结果治疗前,联合组患者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271.2±56.4U/L、292.5±77.4U/L和83.2±22.6μmol/L,对照组则分别为283.1±62.3U/L、297.5±83.3U/L和90.3±27.3μmol/L(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9±16.5U/L、41.3±14.5U/L和14.7±5.4μ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8.4±20.5U/L、70.2±18.8U/L和21.2±10.3μmol/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脓毒血症合并肝功能损伤患者疗效显著,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彭娜  王武明  谭静 《肝脏》2016,(4):296-298
目的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其与肝功能相关性,为疾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月—201 5年5月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分析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并分析与肝功能相关性。结果观察组ALT(278±213)U/L、DBil(163±82)μmol/L、IBil(81±35)μmol/L以及TBil(241±106)μmol/L等显著高于对照组ALT(1 57±106)U/L、DBil(106±57)μmol/L、IBil(50±26)μmol/L以及TBil(1 56±94)μmol/L,P).05,观察组CHE指标(4475±1237)U/L显著低于对照组(5627±1 526)U/L,P0.05,观察组HA、IV-C显著高于对照组HA235±206)ng/mL、IV-C(267±126)ng/mL,P0.05,HA与ALT、GGT呈现正相关,PC-Ⅲ与TBA、GGT呈现正相关,IV-C与ALT、TBil等呈现正相关,LN未发现相关性指标,HA和IV-C指标与肝功能相关性最高。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联合检测对评估患者病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婴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的肝功能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35例婴儿HCMV肝炎(HCMV肝炎组),45例婴儿嗜肝病毒肝炎(嗜肝病毒肝炎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拟胆碱酯酶(PCHE)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结果]HCMV肝炎组患儿血清ALT为(89.5±53.1)U/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154.8±60.7)U/L,P0.05],AST为(105.2±66.0)U/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214.5±97.9)U/L,P0.05],GGT为(201.2±61.4)U/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362.8±73.7)U/L,P0.05],TBIL为(54.5±11.3)μmol/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87.3±20.8)μmol/L,P0.05],IBIL为(29.1±9.4)μmol/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46.0±13.7)μmol/L,P0.05],TBA为(60.5±29.9)μmol/L,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93.6±38.5)μmol/L,P0.05],ALB为(28.0±1.8)g/L,显著高于嗜肝病毒肝炎组[(25.1±1.5)g/L,P0.05],PA为(139.2±56.9)mg/L,显著高于嗜肝病毒肝炎组[(95.3±34.5)mg/L,P0.05],PCHE为(5025.0±543.7)U/L,显著高于嗜肝病毒肝炎组[(4162.5±369.4)U/L,P0.05],血浆PT为(17.5±2.1)s,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23.4±2.8)s,P0.05],INR为(1.64±0.28),显著低于嗜肝病毒肝炎组[(1.92±0.33),P0.05]。[结论]与婴儿嗜肝病毒肝炎相比,婴儿HCMV肝炎的肝损伤程度更轻,因此上述指标可以用于婴儿HCMV肝炎与婴儿嗜肝病毒肝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1病历资料患者女,66岁。主因"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皮肤发黄1个月余,大便颜色变白1周"入院,不伴腹痛、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瘦等。入院前查肝功示:总胆红素(TBIL)188.1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42.1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516.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07.8 U/L,谷氨酰转移酶(GGT)644.0 U/L,碱性磷酸酶(AL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药物性肝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佑安医院2006-2008年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并对两组患者肝功能及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对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结果 急性及慢性药物性肝损害两组患者ALT水平分别为(412.1±387.5)U/L和(376.0±319.7)U/L,AST为(352.5±457.9)U/L和(198.8±142.7)U/L,总胆红素为(109.7±104.8)μmol/L和(102.4±135.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66.4±73.3)μmoL/L和(61.2±72.1)μmol/L,碱性磷酸酶为(133.4±50.1)U/L和(147.4±97.3)U/L,γ-谷氨酰转肽酶为(139.9±134.1)U/L和(180.6±227.9)U/L,白蛋白为(41.3±4.9)g/L和(39.8±5.3)g/L,球蛋白为(25.1±5.3)g/L和(28.6±5.1)g/L,经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除球蛋白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部分可检出自身抗体,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组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滴度均≤1:320;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可检出高滴度ANA、抗线粒体抗体,其中ANA滴度≥1:320的患者15例,7例患者ANA为1:1000.结论 肝功能指标无助于鉴别急性或慢性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慢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可出现高滴度自身抗体,应注意与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氨氯地平联用福辛普利钠致黄疸、肝损害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男性,78岁。确诊原发性高血压3年,阵发性心房颤动半年,既往无肝肾病史,不吸烟饮酒。联合服用氨氯地平5mg/d,福辛普利钠5mg/d,比索洛尔2.5mg/d降血压治疗。服药1个月后复诊时,诉近1个月纳差、乏力、消瘦,测血压140/70mmHg,体形消瘦,皮肤、巩膜黄染,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增大。F13、FT4、TSH正常。腹部B超:胆囊肿大。肝功能:ALT 1518 IU/L,ASF 1502IU/L,GGT371 IU/L,TBIL 132.3μmol/L,DBIL 96.7μmol/L,IBIL35.6μmol/L。甲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抗体阴性,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阴性,肾功能正常。停用氨氯地平、福辛普利钠并保肝治疗1个月后,纳差、乏力症状消失,黄疸消退,复查ALT 77IU/L,AST 52 IU/L,GGT 117IU/L,TBIL 38μmol/L,DBIL 15.05μmol/L;继续治疗1个月余,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7AA-H对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引起的肝功能不全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17AA-H营养支持,治疗10 d,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酸转肽酶(γ-CT)、碱性磷酸酶(AKP)、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TP、ALB、TRF、PA、RBP、ALT、AST、TBIL、TBIL、DBIL、γ-CT、AK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TP、ALB、TRF、PA、RBP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ALT、AST、TBIL、TBIL、DBIL、γ-CT、AKP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TP、ALB、TRF、PA、RBP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对肝功能不全患者采用17AA-H作为氮源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芬 《临床内科杂志》2013,30(7):468-469
目的 观察抗结核的同时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HBV携带者合并肺结核患者予2(HRZE)/4(HR)抗结核治疗,其中41例患者(治疗组)同时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另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观察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治疗组肝功能指标[ALT(45.1±3.5)U/L,AST(40.1±5.5)U/L,TBIL(22.9±3.6) 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ALT(78.2±8.6) U/L,AST(70.1±9.3)U/L,TBIL(35.1±5.7) μmol/L],血清HBV DNA复制也明显受到抑制,治疗组HBV DNA为(3.5±0.5)log10 copies/ml,对照组为(6.2±2.4) log10 copies/ml.治疗组因肝功能损害停止抗结核治疗者1例(2.4%),对照组6例(13.6%).结论 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防治肝炎发作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