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组织构建概述 在合适的种子细胞与生物支架材料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进行各种组织的构建是实现组织工程技术在临床中大规模应用及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此,组织构建是组织工程技术的核心。组织工程一般采用2种技术策略:第1种是将种子细胞(组织成体细胞或干细胞)种植于生物可降解三维多孔支架材料内,构筑细胞/支架复合物,经体外生物反应器培养后/或不经体外生物反应器培养植入患者体内,经生物过程在缺陷部位形成组织;第2种是将生物材料或生物材料与生长因子、基因复合物植入体内,经体内生物过程形成组织,此构建策略也被称为原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导言 组织缺损和器官衰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针对较大创伤与病损组织器官的修复重建,现有的主要手段包括移植(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异种移植)和人工替代物。这些途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和缺陷。因此,人们在尽可能完善现有疗法的同时,正积极探索从根本上实现组织器官的修复与重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原位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工程学(tissue engineering)是一门将细胞生物学和材料学相结合,在体内和体外进行组织或器官构建的新兴学科,其基本方法是将一定数量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种子细胞与可降解的多孔生物支架材料复合,经过一段时间体外培养后植入体内。支架材料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种子细胞则不断分裂增殖,合成并分泌细胞外基质,最终支架完全降解,形成具有正常结构与功能的新生组织或器官。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研究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种子细胞、支架材料以及有助于细胞生长、分化的外在环境。其中获得足够数量、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且具有再生活力的种子细胞是开展组织工程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工程研究需要的种子细胞有多种来源,如自体细胞、同种异体细胞、异种细胞以及自体或同种异体干细胞,每一种细胞来源都有其优缺点。近年来,干细胞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针对以牙齿为中心的口腔颌面组织缺损畸形缺乏生理性修复及功能重建困难的问题,"口腔颌面组织修复及功能重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组,围绕牙齿,颌面骨及提供口腔支撑环境分泌唾液的涎腺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专题研究。利用涎腺内镜及基因转导技术诊治阻塞性涎腺疾病,恢复涎腺功能,重建放射损伤涎腺功能。提出"生物牙根"理念,利用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成功再生了具有咀嚼功能的生物牙根;基于牙发育提出牙再生新方式并发现种子细胞。确立颌骨牵张成骨关键技术及参数,通过数字测量技术提高颌面创伤的整复效果,研发专用牵引装置及关键技术进行颌骨内源性骨再生。该项目的研究及应用,提高了我国口腔颌面组织再生修复的诊治水平,推动口腔医学领域及转化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一种β-磷酸三钙(β-TCP)与明胶(Gel)杂化的纳米纤维引导组织再生膜,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研究,为新型牙周组织再生材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与明胶的杂化纤维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力学拉伸实验对杂化纤维膜进行表征,通过MTT实验及细胞与材料共培养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杂化纤维膜交联前、后其纤维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00~300nm和400~500nm,在交联之后其拉伸断裂应力从(1.08±0.24)MPa提高到(6.47±0.85)MPa.杂化纤维膜在细胞毒性上与阳性对照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阴性对照无统计学差异,并且人成骨样细胞(MG-63)可以成功的贴附生长在该材料上.结论:β-磷酸三钙/明胶纳米纤维引导组织再生膜可以成功地用电纺丝法制备出来,且其生物相容性较好,表明该材料可以用于组织工程学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牙周组织工程再生材料.  相似文献   

7.
富血小板血浆(PRP)有很好的促进骨再生及骨诱导能力,无免疫排斥反应,且制备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在骨缺损修复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OSTEOSETTM颗粒是医用级硫酸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植骨替代材料而用于植骨。2010年我院采用复合PRP的OSTEOSETTM颗粒进行骨不连修复实验,旨在观察PRP在骨缺损的瘢痕组织内的成  相似文献   

8.
基于肝炎后肝硬化气虚血瘀的核心病机及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的主要证候病机,采用不同功效中医古典方剂进行肝硬化多模型的疗效比较研究,明确滋肾养肝的一贯煎对肝细胞损伤为主的肝硬化模型有突出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一贯煎可显著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为主证患者的Child-Pugh评分;深入研究表明,一贯煎治疗肝硬化主要机制在于改善肝实质细胞衰减,调控干细胞分化促进肝再生,改善肝组织缺氧状态,抑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新生以及改善炎症微环境等。基于“病-方(效)-证”相关理论,认为肝硬化肝肾阴虚证的关键病理学基础与肝实质细胞衰减、肝再生障碍、肝组织缺氧、肝窦内皮损伤和血管新生,以及与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微环境病变有关。提示着力加强方证病理生物学基础研究可能成为中医药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基于肝炎后肝硬化气虚血瘀的核心病机,本课题组提出并论证了“血瘀为积之标,虚损为积之本”的肝硬化中医病机理论。采用不同功效中医古典方剂干预治疗肝硬化多种模型的研究表明,祛瘀的下瘀血汤干预肝硬化的作用特征是针对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血管异常新生。其作用机制包括下调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表达,提高金属蛋白酶活性,促进病理性异常沉积胶原的降解,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并诱导其凋亡,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和抑制血管增生等,是下瘀血汤“治标”的作用特征。本文从“病-方(效)-证”相关的实验结果,解析了肝硬化血瘀病机的关键病理学基础主要为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和活化的星状细胞增殖,还包括胶原降解活性低下、肝窦内皮细胞开窗缺失、内皮下基底膜形成以及毛细血管化增加。以上为明确祛瘀方剂(如下瘀血汤)治疗现代疾病所针对的适应证(病理指征)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有助于促进临床转化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