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J波发生的临床特点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收集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心电图结果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分析J波发生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共23例患者出现J波,J波发生率为13.4%,J波组与非J波组室性心动过速、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4.0%比24.16%、43.48%比20.8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J波发生率较高,伴有J波的患者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现,要加强心电监护,随时准备电复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J波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10例STE-MI患者资料,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分析两组间临床情况、梗死部位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J波组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 STEMI伴缺血性J波,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J波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10例STE-MI患者资料,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分析两组间临床情况、梗死部位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J波组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 STEMI伴缺血性J波,易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古萍  梁芳  张伟  谭念玲  沈春莲 《广西医学》2011,33(3):283-28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6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出现QRSf 101例(A组),无QRSf 61例(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QRSf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VA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持续性室速)的疗效.方法 选择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7例,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后观察持续性室速控制情况;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变化及副作用.结果 胺碘酮对终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的有效率77.8%;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舒张压有下降趋势,而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副作用发生率为14.3%.结论 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患者静脉使用胺碘酮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超急性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超急性STEMI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本组超急性STEMI患者中,急性下壁5例(11.11%),急性前壁并下壁2例(4.44%);急性前壁侧壁8例(17.78%);急性前壁18例(40.00%),前间壁12例(26.67%)。缺血性J波16例(35.56%),无J波29例(64.44%)。有J波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68.75%,显著高于无J波组的37.93%(P0.05)。结论:心电图在超急性STEMI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提示出患者疾病的特征表现,为进一步诊断及预防室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人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 -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兰艳丽  刘哲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58-1659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利多卡因治疗。结果:胺碘酮治疗组,7~10d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3周后复查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病情稳定。结论:静脉给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9例,静脉注射胺碘酮后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控制情况,同时密切观察用药前后血压、心率、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变化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静脉注射胺碘酮能终止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1%;用药前后患者血压、P-R间期、QRS波时限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心率和QTc间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胺碘酮组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对照组有8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54例)用利多卡因50-100 mg静脉注射,后1-4 mg/min静脉维持;治疗组(56例)采用胺碘酮150-300 mg静脉注射,然后0.5-1.5 mg/min静脉维持;治疗24 h后观察2组24 h内的疗效、室性心律失常次数、PR间期、QRS波时限、校正的QT间期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4%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QRS波时限较对照组短,PR间期比对照组长,校正的QT间期较对照组轻度延长(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肯定,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相似文献   

14.
11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探讨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ST段抬高与非ST段进行分组,抽取我院2005年1月~2009年8月114名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对其体表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2例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22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死亡12例;4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其中3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2例死亡。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非ST段抬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56例(急诊PCI组),药物保守治疗的60例(药物治疗组)。观察时间14 d。比较两组AMI患者心脏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其他相关心脏事件(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结果:心衰发生率急诊PCI组为5.36%,药物治疗组为31.67%;其他心脏事件总发生率急诊PCI组为7.14%,药物治疗组为48.33%。心衰及其他心脏事件发生率急诊PCI组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间比较,急诊PCI组心脏功能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急诊介入治疗AMI,能够有效保护心脏功能,减少心衰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疗效及预后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李云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5):132-133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与心电图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在人院后测定心肌酶,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动态观察,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心肌酶显著升高(P〈0.01);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98例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占81.7%),主要表现为心室复极异常、心律失常及类心梗样改变。其中以ST—T改变最为常见,异常心电图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心电图死亡率,以室性心律失常及类心梗样改变死亡率最高。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心肌酶升高及心电图异常提示有心肌损害,常系脑心综合征所致,两者的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罗莘 《医学综述》2014,20(21):3994-399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株洲市恺德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03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白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白细胞计数<8.0×109L-1)45例,B组(白细胞计数8.0×109L-116.0×109L-1)109例,C组(白细胞计数>16.0×109L-1)49例。分析上述三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以及各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C组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且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多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应重视AMI患者白细胞升高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急诊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胸痛患者135例采血测定H-FABP,并同时检测cTnI,CK-MB,联合评价其灵敏度。结果AMI组H-FABP,cTnI,CK-MB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ABP灵敏度均高于cTnI,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cTnI、CK-MB联合检测更能提高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2例心电图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 AMI不典型心电图常见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心肌梗死早期(4例)、同部位多次心肌梗死(2例)、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6例)、合并后壁心肌梗死(2例)、小面积心肌梗死(6例)、记录导联不正确及U波倒置之患者(2例)。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包括:显著而持续性ST段压低及T波倒置、T波高耸、R波递增不良或逆递增、束支传导阻滞掩盖心梗图形、及U波倒置等。结论对心电图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应不断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及时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