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42例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PAH的患者及48名肺动脉压力正常者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H组和对照组CT测量主肺动脉直径分别为(3.37±0.51)cm、(2.58±0.26)cm。主肺动脉直径≥2.9 cm诊断PAH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87.5%、85.7%、87.5%。主肺动脉直径与PAH的程度呈正相关(r=0.68)。PAH组及对照组的主肺动脉/升主动脉直径比分别为1.06±0.16、0.82±0.13,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分别为1.34±0.22、1.01±0.1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A诊断PAH的准确性为85.7%。结论 CTPA可准确诊断PAH,并为病因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常见病,临床常规应用肺功能检查评估患者是否有气流受限.CT不作为COPD诊断和治疗的常规推荐方法,但随着发展,其在评估COPD患者肺部异常改变、并发症及肺功能方面具有优势.从4个方面对COPD的CT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MSCT的肺容积指标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确诊为COPD疾病的患者及对照组2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胸部MSCT扫描,测量和计算各肺容积相关指标,并与临床肺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用ROC曲线法评价肺容积各项指标在预测诊断和筛检COPD病人的准确性和灵敏性.结果 正常组与COPD组在最大吸气末容积(Vin)、最大呼气末容积(Vex)、容积比(Vex/Vin)及肺容积变化比率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Vex与第1s用力肺活量实测值与预测值百分比(FEVl)和第1 s用力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I/FVC)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503,-0.673.Vin、Vex、容积比(Vex/Vin)及肺容积变化比率最恰当的预测COPD的临界点分别为5277、3329、0.69、0.30,其约登指数分别为0.558、0.73、0.565、0.565.其中以Vex的临界值预测诊断准确性最高,应用该临界值诊断灵敏度为73.9%,特异性为93.7%,约登指数为0.73.结论 MSCT肺容积指标在预测诊断和筛检COPD病人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6层螺旋CT对39位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准直1.0mm,螺距1.25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原始数据行层厚1.25mm、3.0mm轴面重建,MIP2mm、5mm多视角多平面重组及MRP重组。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的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比较。结果:3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共累及肺动脉血管326支,以上5种重建方法对肺动脉主干及叶动脉的栓塞,显示检出结果一致。对段及亚段动脉的栓塞MPR优于其它后处理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肺栓塞安全、敏感性且特异性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更为直观、全面的显示栓子的形态、部位、范围。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而肺癌是影响和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也是COPD重要的合并症。半数以上的肺癌病人合并有COPD,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COPD。多层螺旋CT是COPD和肺癌的重要诊断手段,对于COPD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及肺功能评价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多层螺旋CT在COPD合并肺癌研究中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病程与肺动脉直径变化的关系.方法 在CT图像上测量66例COPD病人主肺动脉、右肺动脉、左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升主动脉直径比以及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比,并分析其与COPD病程、肺功能的相互关系.结果 (1)COPD病程与肺动脉直径变化的关系:随着COPD的病程增加,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直径增大,对照组和发病10年以上者主肺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发病20年以上者右肺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发病30年以上者左肺动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发病10年以下者主肺动脉/主动脉直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肺动脉与COPD分级的关系:对照组、COPDⅡ级、Ⅲ级、IV级各组间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动脉直径的变化与COPD病程进展程度有关.主肺动脉直径和主肺动脉/主动脉直径比是评价COPD进程及程度敏感的CT监测指标.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比是最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温涛  周镔  段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5):707-709,714
目的探讨64层CT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PAH的患者及42例肺动脉压力正常者的临床及CT资料,测量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主肺动脉与降主动脉直径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AH组和对照组主肺动脉直径分别为(3.39±0.48)cm、(2.55±0.28)cm;主肺动脉/升主动脉直径比分别为(1.13±0.12)、(0.80±0.14);主肺动脉/降主动脉直径比分别为(1.37±0.24)、(0.98±0.11)。两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直径≥2.9cm诊断PAH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91%。64层CT诊断PAH的准确性为90.3%。结论 64层CT可明确诊断PAH,并为病因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COPD患者和20例志愿者行8层螺旋CT灌注成像,采用电影扫描(cine)方式,层厚5 mm,扫描时间0.5 s/层,注射对比剂后延时5 s,总扫描时间为45 s,测量感兴趣区血流量、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及表面通透性和时间-密度曲线.结果 COPD患者的时间-密度曲线较志愿者曲线平坦,峰值明显降低.COPD患者血流量[(24.77±11.49)ml·min-1·100 g-1]、血容量[(2.48±1.02)ml/100 g]及表面通透性[(2.75±1.13)ml·min-1·100 g-1]明显低于志愿者[血流量(290.14±107.59)ml·min-1·100 g-1、血容量(16.51±5.98)ml/100 g、表面通透性(8.80±3.03)ml·min-1·100 g-1];平均通过时间[(10.58±4.85)s]高于志愿者[(4.50±1.71)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肺灌注扫描对COPD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s,COPD)是一类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空气滞留于肺泡腔内,从而发生呼气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残气量增多,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存在于中央气道、外周气道、肺实质和肺的血管系统,诊断和检测传统上多依赖于临床肺功能检查(PFT)。美国胸科协会(ATS)在2004年颁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CT测量肺小血管是否有助于识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PH).方法 40例COPD合并PH患者,在稳定期内进行肺功能测试、胸部CT和右心导管插入术(RHC).10例重度PH[平均肺动脉压(mPAP)>35 mmHg(1 mmHg=0.133 kPa)]COCP患者与30例年龄和1秒...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及正常志愿者的上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探讨COPD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气管指数(TI)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COPD患者和5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胸部CT检查.按照COPD GOLD分期将COPD患者分为Ⅰ~Ⅳ级,根据COPD高危因素(吸烟>10包年)将健康志愿者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测量主动脉弓上缘1 cm气管和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的前后径(APD)和横径(TRD),并计算TI(TI=TRD/APD).分析COP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气道CT定量参数的差异,同时评估TI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和对照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和对照组在左、右主支气管开口处T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在主动脉弓上缘1 cm水平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COPD组和对照组的右主支气管TI分别与FEV1(r=0.345,P=0.000),与FVC(r=0.277,P=0.002),与FEV1/FVC(r=0.339,P=0.000)有一定的相关性.左主支气管TI与FEV1 (r=0.233,P=0.008)、FVC(r=0.184,P=0.039)、FEV1/FVC(r=0.218,P=0.014)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动脉弓上缘1 cm水平TI与FEV1、FVC、FEV1/FVC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OPD各级主支气管TI、左主支气管TI、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吸烟组和非吸烟组主支气管TI,左、右主支气管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组左、右主支气管T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COPD左、右主支气管的TI值与肺功能参数(FEV1、FVC、FEV1/FVC)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TI可作为评价COPD肺功能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继发右心功能不全,增加病人死亡风险。COPD病人右心室功能改变的精准及多方式影像评价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超声心动图、CT、心脏MR成像、放射性核素等成像技术是目前无创性评价COPD右心室功能改变的主要方法。就COPD导致右心室功能改变的机制以及各种影像技术的应用进展及其优劣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双能量CT表现.方法:对经临床及心脏超声证实的13例CTEPH患者进行双能量CT扫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以肺叶为单位独立分析双能量CT肺血容量灌注成像(LungPBV)肺灌注缺损的数目、位置,分析CTEPH患者的CT肺动脉成像(CTPA)表现.利用Kappa检验分析两位阅片者诊断CTEPH的一致性.结果:13例CTEPH表现为血栓沿肺动脉内壁分布,呈不规则偏心性、附壁性充盈缺损或肺动脉突然狭窄.肺梗死1例,“马赛克”样肺灌注6例,胸腔积液1例,肺动脉主干直径/同层主动脉直径(PA/AA)>1者12例,对比剂腔静脉返流3例.以肺叶为分析单位,阅片者1、2利用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均发现21个肺叶出现灌注缺损,两位阅片者联合发现20个肺叶有灌注缺损.两位阅片者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18(P<0.001),灌注缺损主要为分布于肺外带的楔形灌注减低区.结论:双能量CT能同时获得CTPA及肺灌注成像图像,可为CTEPH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可作为临床CTEPH疑似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影像检查在肺高压(PH)的诊断及分型上具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MSCT)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MSCT不仅可以运用多种定量及定性指标对肺血管及心脏解剖结构和功能进行准确评估,而且可以观察肺实质的变化。MSCT有助于检出PH,还可评估其预后并监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右心室功能的准确评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至关重要。鉴于右心室几何形状复杂,传统影像检查方法对于其功能评价的准确性受到制约。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及应变率成像(SRI)技术的临床应用,多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提高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优化,CMRI电影及相位对比技术的发展,放射性核素的各种新技术在心脏形态和功能评价中取得突破,使得影像技术客观、准确、定量地评估COPD病人右心室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呈进行性恶化性发展,随病情进展将发生肺血管结构重塑、肺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导致死亡。CT肺动脉成像(CTPA)通过测量肺动脉及右心室各径线,可观察双肺及胸腔的情况,从而对COPD的病变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同时能够提供右心改变的信息,完成诊断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当CTPA联合超声及MRI检查时,可为临床选择治疗决策提供更多信息。就CTPA在COPD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呼吸门控定量CT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用呼吸门控定量CT分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的平均肺密度(MLD)和像数指数(PI)的分布。方法:40例正常人,23例肺气肿病人及15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50%肺活量(VC)时用螺旋CT扫描全肺,在10%VC和90%VC时于隆突层及隆突上,下各5cm处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分析不同病种不同呼吸时相的MLD和-910HU的肺区所占的比例,即PI的变化,并与肺功能(PFTs)和形态学结果比较。结果:10%VC时,肺气肿组与慢性支气管炎组的MLD降低,平均值分别为-831.8HU和-796.8HU,与正常组为-745.3HU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90%VC时,仅肺气肿组MLD下降,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I变化有同样规律,只是PI表现为增加。定量CT提示的病变与形态学一致,定量CT较肺功能敏感,呼气末定量CT还可以弥补CT形态学发现率低的不足。结论:CT与定量CT结合实现了形态与功能的统一,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完善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癌血供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目的 用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BA—MSCTA和PA—MSCTA)的方法进一步研究肺癌血供。方法 对1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BA—DSA和PA—DSA)后,留置导管行PA—MSCTA和BA—MSCTA,判定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对肺癌的血供。结果 PA—MSCTA和PA-DSA上均未见明确的肺动脉供应肿瘤,也未见肿瘤内部和边缘有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BA—DSA和BA—MSCTA上均可见肿瘤内部杂乱无章的肿瘤血管影,以及对比剂进入肿块内部。PA—MSCTA清晰显示肿块内部及其与肺动脉的关系。BA—MSCTA上5例可见肿瘤内血管和对比剂部分缺损,7例可见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染色,其中BA-DSA上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染色的4例中,3例染色的淋巴结个数增多。结论 MSCTA是研究肺癌血供的较好方法,该研究再次证明肺动脉不参与原发性肺癌的血供,但应注意多支体循环供血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