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输液病人血管韧性减弱,血管因反复穿刺已不易显露,但拇指指背处血管脂肪覆盖较少,充盈较好,不易滑动,可穿刺处不容易固定,在临床上被忽视.为了长期输液病人能有计划地从远端到近端保护性的使用血管,自2006年我科对长期输液病人采取拇指指背静脉穿刺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体动静脉内瘘已经被证实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好的长期血管通路,透析血流量是评价血管通路功能状况的主要指标.内瘘血管由于自身血管条件(疾病原因)、长期反复穿刺、局部损伤、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等等都可导致内瘘血流量不佳.近几年,随着64排CT的应用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心脏血管造影(CTA)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扫描速度快,图像后处理质量好,可对正确诊断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即刻疗效、长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00例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72h行手术治疗,其中56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44例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对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疗效、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管内治疗闭塞急性期破裂动脉瘤的即刻效果明显优于外科手术组,其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外科手术组低,但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动脉瘤的复发率较显微外科夹闭组高.还发现患者预后情况与年龄、Hunt-Hess分级、有无合并症及多少等方面呈正相关.结论血管内治疗和显微外科手术均是处理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在术后即刻闭塞效果及并发症方面,血管内治疗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长期疗效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最根本的前提[1].内瘘是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有效血液透析治疗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路[2].而血液透析导管作为血液透析患者临时血管通路已广泛应用[3],其既满足了血液透析治疗的需要,又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由于以前医疗水平的局限,对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往往只进行长期血液透析置管后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4].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入时间过长会导致上腔静脉狭窄、堵塞,甚至粘连.2013年4月,本院肾内科收治1例尿毒症患者,左颈长期血液透析置管渗血,需拔除左颈血液透析导管,因长期血液透析置管与血管粘连无法常规拔除,在全麻下开胸取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管组织工程学的目的就是在体外构建理想的血管移植物,植入体内后无免疫排异反应,能维持移植血管腔的长期通畅.临床上需要各种口径大小的血管作为手术修补材料或者其他自体或者异体甚至组织工程组织的滋养血管.文章采用了文献搜集和分析的方法,综述了血管组织工程的定义、自体血管壁细胞、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和平滑肌祖细胞的选择及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动静脉内瘘是常见的血透通路,然而对于因血管自身问题无法建立内瘘或反复内瘘失败等患者,长期导管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选择.右颈内静脉是长期留置导管的首选部位,而左侧颈内静脉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较少作为置管部位,但是,在右颈内静脉、无名静脉出现狭窄或闭塞时,仍可选用左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将10例行左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操作的体会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对于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其静脉因生理老化血管弹性降低、长期反复穿刺、药物刺激、药液渗出等,对局部组织血管造成破坏而不易显露.临床上,指背静脉充盈较好,但位于关节处又不容易固定,往往被穿刺者忽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长期卧床患者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易在肺下叶靠近背部产生血管坠积效应,在仰卧位肺CT扫描图像上表现为局部的血管增粗、紊乱以及聚积征象.  相似文献   

9.
在各种肾脏替代疗法中,发展最早最快和应用最广泛的是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而血管通路的建立又是进行血透的必需条件,血管通路中动静脉内瘘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而成为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0.
长期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透析用血管通路的第一选择[1].血管的评估和选择尤其是上肢内瘘所用头静脉的条件直接影响着内瘘的长期通畅率.临床常借助束臂试验发现条件不良的静脉,对临床帮助很大,但是,对于内瘘所用静脉的内径、有无血栓等具体问题以及内瘘术后失功的原因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多普勒对血管的评估检查无创、经济、方便,造影检查是评估血管的"金标准".笔者采用超声多普勒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情况,以便指导临床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好血管通路.方法 选择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肾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月,测定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53例)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 (21例)2种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2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7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 经AVF透析的患者53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21例.AVF患者年龄、感染等并发症较CTC组低(P<0.05); AV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CTC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2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单一激光焊接大鼠颈动脉的可行性.方法选用Wistar大鼠80只,分为激光焊接组和缝合组.于术后采取吻合口在内的血管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激光焊接血管最大抗拉强度28d前低于缝合血管组.激光焊接血管最大破裂压14d前低于缝合血管组.大鼠术后吻合口无破裂并且能够长期存活,说明激光焊接血管能够满足大鼠生理需要.结论单一激光焊接大鼠颈动脉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3.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保护血管通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传统动、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应向上.2006年4-7月在我院透析中心为8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均有动静脉内瘘)进行了430余次针头斜面向下穿刺,患者未诉疼痛感增加,而且此种穿刺方法较传统方法更有利于保护血管通路,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穿刺角度增大,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和技巧,可先以内瘘针的硅管模拟血管进行穿刺练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病人在长期的化疗中,需反复静脉穿刺,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一旦渗漏于血管外,可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而且多次注射后亦易引起血管硬化、色素沉着,致再次穿刺注射困难.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一些静脉不清楚的小儿患者、肥胖患者、血管充盈不良的患者长期输液患者或输入各种抗癌药物,使血管壁弹性越来越差,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莱菔(白萝卜)外敷在预防与修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方面的疗效.方法 将80名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0名,用莱菔外敷血管穿刺部位;对照组40名,用喜疗妥外敷血管穿刺部位.两组分别在外敷前后行血管彩超,以观察穿刺局部血管的状况,便于进行比较,对比观察的时间为5个月.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动脉(内瘘)、静脉血管的弹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发生血管炎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在透析时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莱菔外敷在预防、治疗及修复反复穿刺所致的血管炎方面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经济简便、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静脉长期留置双腔管适用于因多次自体内瘘或人造血管搭桥术后失败,无重建自体血管内瘘希望的高龄、伴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单中心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方法 记录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自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新进入血液透析患者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不同血管通路的选择概况,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使用和长期导管插管手术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年血液透析患者共1102例.其中新入血液透析患者667例(60.5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5例(39.47%),94.94%患者每周透析3次.667 例新入透析患者分别选择临时导管81.26%、长期导管4.20%、AVF14.54%.435例维持透析患者分别选择临时导管1.84%、长期导管13.56%、AVF83.91%、人造血管0.69%.中心共施行AVF手术504例次、长期导管74例次和临时导管301例次:AVF手术中71.83%患者首选左前臂;选择右颈内静脉在长期导管和临时导管中分别为48.65%和87.04%.内瘘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75.40%,肱动脉- 正中静脉16.87%,肱动脉-贵要静脉2.98%,桡动脉-贵要静脉2.38%,肱动脉-头静脉2.38%.瘘管吻合方式主要为端端吻合52.60%,端侧吻合36.44%,侧侧吻合10.96%.收治患者AVF发生并发症 173例,占总透析人数的15.7%,血栓125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2.25%,其余依次为缺血14.45%,狭窄 8.67%,肿胀手4.62%.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07次/1000导管日.结论 新入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导管比例较大,说明国内患者大多数仍然不能提前准备瘘管.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则绝大多数选择AVF,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 ethylene,PTFE)人造血管相对偏少,留置长期导管后许多患者由于方便性不愿进一步手术.减少内瘘并发症依然是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学术背景:目前,大口径人造血管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小口径人造血管(直径小于6 mm)研究方面,由于存在血管栓塞以及组织相容性等方面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离实际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目的:比较了几种已有的人造血管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和顺应性上的区别,探寻最佳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检索策略:由本文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www.cnki.net)及Medline(www.pubmed.com)1985-01/2007-08与人造血管的生物相容性、小口径人造血管的顺应性有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人造血管,聚氨酯,组织相容性";英文检索词"Vascular grafts,Polyurethane,Biocompatibility".初检得到138篇文献,包括中文32篇,英文106篇.文献评价:排除因研究目的与本研究无关者42篇,内容重复性的研究67篇,保留29篇中英文文献进一步分析.其中动物实验和在体、离体、细胞学实验20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9篇.资料综合:理想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是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抗凝血性及抗感染性,其中力学性能和组织血液相容性是保证血管长期稳定性及通畅性的主要因素,也是突破人造血管技术的关键.在生物相容性方面,较好的选择为聚氨酯材料.而在材料的生物稳定性能上,较佳的是不易降解的聚氨酯、膨化聚四氟乙烯材料.结论:以上几种材料相较而言,聚氨酯在生物相容性及力学性能上均较好,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仍可发现聚氨酯在体内会出现老化降解和钙化现象.因此,聚氨酯材料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永久性血管通路主要适用于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生命线",但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或多次穿刺造成栓塞、狭窄、阻塞无法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者,可借助于人造血管造瘘术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该手术常见并发症有感染、血栓及微血管瘤的形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