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老年人自发性SAH临床资料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自发性SAH仍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56例患者中行DSA检查43例(76.8%),发现动脉瘤患者35例(81.4%),发现动脉瘤42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4例,动脉瘤多分布在前、后交通动脉。DSA阴性者6例,动静脉畸形(AVM)2例。头痛、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早期出现意识障碍者和有并发症、伴发病者多见。结论了解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早期DSA检查并积极治疗,可减少再出血的风险,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陈毓芬  石小芳 《职业与健康》2002,18(11):123-124
1 病例介绍 例1女,26岁,主因头晕、视物旋转、呕吐6h就诊,病程中伴双目发直,表情呆滞,精神恍惚,无头痛。当时查体: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减弱,颈稍有抵抗,Kemig征阳性。头颅CT提示:双侧大脑外侧裂、环池及大脑纵裂高密度影。腰穿血性脑脊液。全脑血管造影: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经治疗  相似文献   

3.
李完莲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94-1895
通过对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总的体会是:做到耐心、热情,避免并发症和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经尸检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叶血肿4例,临床表现均突然起病,头痛伴呕吐,1例有肢体瘫痪,2例有玻璃体下出血,2例发病后很快昏迷至死亡,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死亡。病理上脑叶血肿特征为位置浅表,形状不规则,血肿与蛛网膜下腔的积血相连。病因3例为脑动脉瘤破裂,1例是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文中对血肿形成的机制进行探讨,指出与脑出血鉴别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不典型者早期极易误诊,误诊率可达14.5%~44.7%。我院近10年SAH临床误诊48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9例,女19例,年龄24岁~78岁,平均年龄62.3岁,24岁~40岁9例,41岁~59岁10例,60岁以上29例。既往史有高血压病者17例,SAH病史者5例,糖尿病者3例。误诊时间最短者为发病后第1天,最长7天。发病时间为6小时~7天。确诊时间为1天~7天。 1.2 发病诱因因劳累发病者18例,情绪波动者12例,排便6例,饮酒5例,不明原因7例,有诱因者41例,占84.42%。突然发病者42例,占87.5%,起病相对缓慢者6例,占12.5%。  相似文献   

6.
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0例老年SAH和40例中青年SAH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老年SAH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出现率低,昏迷、继发脑血管痉挛突出,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较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SAH症状、体征不典型,临床要高度警惕诊断问题,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程小华 《工企医刊》1997,10(1):20-21
我院1982年1月至1995年12月间收治60岁以上老年自发性SAH44例(老年组),与同期收治的76例青壮年自发性SAH(对照组)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老年组44例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为60~83岁,平均为64.5岁。有明显发病诱因者34例(77.3%),其诱因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饮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急症之一,但老年人由于脑萎缩,反应不敏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现将我院1991~1997年收治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在60~68岁27例,69~74岁16例,75岁以上4例,在活动中发病29例,其中诱因有饮酒、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剧烈咳嗽、排便等,静态或睡眠发病者4例,无明显诱因发病者3例。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 ,常常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而误诊。为了进一步探讨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 ,今将近二年住院的 6 0岁以上 80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80例中男 40例 ,女 40例。年龄 6 0~ 87岁 ,其中 6 2~ 72岁 70例 ,71~80岁 7例 ,81岁以上 3例。突然起病 6 0例 ,缓慢起病 2 0例。 70例有劳累、生气、大小便、饱餐、饮酒、看电视等诱因 ,但亦有 5例在睡眠中发病。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 36例 ,既往有脑血管病史 1 4例 ,合并糖尿病 1 0例 ,冠心病 1 0例 ,脑动脉瘤 2例。剧烈头痛1 6例 ,无头痛 1 8例 …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生于青壮年人,近年来高龄患者有所增加,但是症状及体征不典型。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59岁以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40例、女25例;年龄59~78岁。有35例患者发病与情绪有关,如饮酒、疲劳、剧烈咳嗽及排便等;有11例在睡眠中发病;19例无任何诱因。临床表现为轻、中度头痛29例,剧烈头痛13例,无头痛23例;头晕21例,恶心、呕吐14例,癫痫样发作7例,意识障碍及有精神症状46例,肢体痛4例,有脑膜刺激征38例。患者入院后腰椎穿刺抽出鲜红色或粉红色脑脊液,压力高于正常范围;部分病人做了CT检查,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40例60岁以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相对照.结果 老年组中头痛36例(75%),恶心、呕吐15例(31.2%),意识障碍者10例(25%),脑膜刺激征36例(90%),肢体瘫痪4例(10%),死亡4例(10%).结论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发生率较低,程度也较轻,意识障碍多见,死亡率高,了解和重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是防止误诊、误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较长见的疾病,以突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为其典型临床表现,并可伴有相应部位神经损害症状、体征,重者可以死亡,因此,及时正确地诊断、治疗相当重要。现我院内科2000-2009年收治的152例SAH患者中首诊误诊的43例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及时雨  齐平建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36-2637,2639
目的探讨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止血、镇痛等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5d,治疗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压的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降低和控制患者的血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及诊治。方法回顾总结71例SAH患者的诊治资料,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1例患者均经颅脑CT或脑脊液(CSF)检查确诊,其中32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DSA),17例患者发现动脉瘤,15例采用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2例采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其余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论SAH出血原因检查首选DSA,对瘤性SAH治疗尽可能早期采用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对年龄偏大患者慎用或不用抗纤溶药物。  相似文献   

15.
李秀娟 《药物与人》2014,(10):223-22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措施。结果:38例患者治愈35例,2例放弃治疗,1倒死亡。结论:严密细致的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张青  张玉辉 《泰山卫生》2006,30(5):27-27
自1985年8月-1995年8月,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50例,经治疗和细心的护理,90%患者康复,50%的患者功能部分康复,死亡2例,现将护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的要点。方法对1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危重病期以及头痛、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等进行护理。结果治愈144例,死亡12例,致残10例,治愈率为86.75%。结论通过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的转归,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林楚 《医药与保健》2007,15(7):11-12
今年55岁的张大爷,平时患有高血压病。这天晚上解大便时,突然感到剧烈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具有病死率高 ,致残率低之特点 ,如病人存活 ,几乎不留明显后遗症。近年来各地学者均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 ,以提高临床疗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常规操作繁琐、痛苦、损伤大、易粘连。我院自 1999年 10月到 2 0 0 2年 4月收治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5例 ,采用蛛网膜下腔埋管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5例 ,男性 9例 ,女性 6例 ;年龄 2 6~ 4 6岁 ,平均年龄 37岁 ,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20.
尹健初 《现代保健》2009,(31):142-143
本文分析74例经腰穿证实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6例经CT检查为外伤性SAH的CT和临床表现,着重探讨了自发生SAH的病因诊断,笔者认为常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腑动静脉畸形(AVM)、高血压动脉硬化,而动脉瘤AVM最为常见,占查出原因的74%。CT像上有SAH表现的又以动脉瘤最常见,根据CT像上SAH的分布及贴近并发的脑内血肿可推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本文还概括了SAH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最后简单分析了CT检查无SAH表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