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滕寅  张舰  刘文  林鹏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37(1):96-97,100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Helle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下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6.66%(3/45).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均有好转;术后1个月、3个月及1年测定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均明显下降.结论:胸腔镜下Heller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故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全部接受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经过手术治疗,该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显效17例,好转10例,较差1例,临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43%。经过手术治疗,该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的呕吐、反流等不良反应。结论: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非常突出,而且不良反应比较少,非常有利于加速患者恢复,因此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贲门失弛缓症的外科治疗开始于19世纪末,食管贲门黏膜外肌层切开术目前仍是贲门失弛缓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7年1月-2009年8月应用电视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5例贲门痉挛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让患者接受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改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都接受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外科治疗,有10例患者在术后能够流畅吞咽,并且恢复正常的进食功能,4例患者在术后偶尔出现吞咽不顺畅的现象,但基本恢复正常的进食功能;仅有1例患者在术后时常出现吞咽不顺畅的现象,仍需调整饮食,没有患者术后无法顺畅吞咽。肌层切开术的有效率为93.3%,在手术期间没有患者死亡。结论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可有效解决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吞咽困难等问题,并有着并发症少以及疗效可靠等微创优势,值得国内心胸外科医师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我科手术治疗食管失弛缓症56例体会。56例中贲门肌层切开加膈肌瓣成形10例;贲门成形加胃底折叠28例;贲门肌层切开加部分胃底折叠18例。术后并发肌层切开部粘膜下积血1例,食管裂孔疝2例。全组无术后死亡及因复发而需再次手术病例。手术的总优良率96%(54/56)。文中还就治疗中的几个争论问题及疗效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采用经腹贲门肌松解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3例,随访患者贲门段扩张良好,可进正常饮食,无呕吐。手术操作:左侧上腹经腹直肌切口(剑突到脐下2指),显露肝三角韧带切线和胃体交界处,切开肝三角韧带后助手将左肝叶向上牵开显露食管膈孔内食管贲门、右膈肌脚、右侧迷走神经前、后支,主刀用示指游离食管贲门,将右侧迷走神经前、后支切断结扎,将食管下1/3段牵拉至腹腔6~8cm,用手术刀纵形切开食管贲门纵、环形纤维直达食管贲门粘膜层,避免切开食管贲门腔内。作者认为本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改良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2年16例行腹腔镜下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前180°胃底折叠缝合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6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其中2例因食管黏膜穿孔行一期缝合修复,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无明显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腹腔镜改良Heller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贲门失弛缓症通常称为贲门痉挛,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功能失调疾病。从1985年起我科改变以往经胸行Heller手术的治疗方案,采用经腹迷走神经左支切断、食管下端贲门肌层切开、胃底固定及幽门成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5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切口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网膜覆盖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方法:收治贲门失弛缓症患者45例,在前外侧小切口下行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术.游离下段食管及胃贲门部,自下肺静脉至胃贲门部下1cm,纵行切开食管下段肌层,并以大网膜覆盖食管黏膜.结果:45例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手术时间113.5±5.5分钟,胸腔引流2.5±0.5天,术后住院10.5±0.5天.术后3、6、9个月,症状评分由术前3.3±0.5分别降为1.4±0.3分,1.6±0.4分和1.5±0.3分(P<0.05);食管末端直径由术前6.8±1.1cm分别降为3.7±1.5cm,3.5±1.1cm和3.5±1.2(P<0.05);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由术前30.3±4.2mmHg分别降低到19.6±2.5mmHg,20.1±2.7mmHg和19.7±3.1(P<0.05);食管末端pH由术前3.5±0.4分别升至术后5.4±0.4,5.7±0.3和5.5±0.6(P <0.05).结论:小切口食管下段肌层纵行切开网膜覆盖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Heller氏法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984年以来18例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治疗病例。结果:18例病人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效果良好。结论: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方法极多,认为Heller氏法手术切开食管及贲门,胃的浆肌层使靶膜充分膨出,是简单、安全的,便于普及;近、远期疗效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三腔二囊管辅助经胸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90例的临床经验。方法9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接受食管肌层切开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经左第7肋床作8-10cm切口进胸,利用术前插的三腔二囊管充气辅助游离肌层,注水检查黏膜有无损伤,全组均未作抗反流手术。结果全部病例无死亡,术后平均住院9d,1例术中损伤黏膜于术中修补,未发生食管瘘等并发症,术后吞咽困难消失,无胃食管反流症状,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三腔二囊管辅助经胸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贲门失弛缓症经腹手术治疗1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经腹行迷走神经左支切断,食管下端贲门肌层切开,胃底固定及幽门成型术,切开食管肌层直达粘膜下层,长度5-7cm,将肌层粘膜分离1/2-2/3周,使食管粘膜充分膨出。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食管钡透,证实疗效满意,无手术死亡,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腹行贲门失弛缓症,,恢复快,避免了开胸手术对心肺的干扰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作者于1970~1989年应用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2例,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无1例发生胃食管返流。 Dor手术方法:经上腹正中切口,行食管贲门肌层切开术(按Heller's法)。以胃底缝于切开肌两缘,先左后右。胃底部挡于食管肌缺损部前面,以防两侧缘肌重合。 贲门痉挛治疗的争论问题主要是肌层切开长度、  相似文献   

14.
贲门失弛缓症通常称为贲门痉挛,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功能失调疾病。从1985年起我科改变以往经胸行Heller手术的治疗方案,采用经腹迷走神经左支切断、食管下端贲门肌层切开、胃底固定及幽门成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5例,结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经腹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对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行经中上腹部正中切口食管下段前壁肌层切开部分胃底折叠固定术。结果症状完全缓解16例,明显好转2例。结论经腹入路有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有效预防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腹贲门肌层切开加绕食管后方胃底部分折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前、后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前、后进行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后恢复顺利,吞咽困难症状缓解,无并发症.13例术前末端食管括约肌压力为(36.25±12.91)mm Hg(1mm Hg=0.133kPa),术后为(19.05±5.04)mm Hg,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24h pH监测DeMeester评分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食管测压及24h pH监测对贲门失弛缓症手术后疗效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部分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不同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12月-2010年1月间经腹Heller手术附加部分胃底折卺术治疗的56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照胃壁肌层的切开长度分为A组(胃壁肌层切开长度〈2cm组)和B组(胃壁肌层长度≥2cm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症状评分、胃食管返流情况及食管末端直径变化。结果56例随访6个月~5年,无同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6~18个月评分优良者53例,症状改善者3例。术后5例m现反流症状。两组的疗效评分和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腹Heller手术附加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可以〉2cm。减少经腹Heller手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关键在于附加合适的抗反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经腹食管贲门肌层切开加食管胃底固定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周柏发,孟强北京天坛医院(100050)改良Heller手术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率达90%以上,为预防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而附加抗反流性手术,对此目前尚有争议。自1983年以来,我们采用经腹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Heller-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腹腔镜Heller肌切开加Dor胃底折叠术并随访。结果2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术后6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显示恢复正常;术后回访有2例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余无复发。结论腹腔镜Heller-Do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有效,术后胃食管反流少。  相似文献   

20.
胸腔镜下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镜食管肌层切开术(Heller)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997年至2006年的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行胸腔镜Heller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2例术中发生食管穿孔,其中1例胸腔镜下修补成功,另1例改行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进行修补后愈合,1例在术后第一天发生食管穿孔后开胸修补,仍继发脓胸,经积极治疗后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排除学习曲线的影响,1999年至今26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6~11d,平均为6.7d;手术时间为57~94min,平均为(74.7±13.2)min。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个月24例患者综合症状VAS评分由术前的6.8±1.6降至1.6±0.9(P<0.05);随访至6个月的21例患者VAS评分降至1.6±0.8(P<0.05)。结论胸腔镜下Heller术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合理使用纤维胃镜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