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症及低骨量者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健康体检者行骨密度测定, 同时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停经年数、生活习惯(如烟、酒、膳食营养、运动)等。结果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女15.68 % (50 岁以上20.42 %,60 岁以上54.60%,70 岁以上77.33%) ,男9.53 %(50 岁以上10.60 %,60 岁以上30.50%,70 岁以上65.26%) 。女性与男性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53.41, P <0.01) ;50 岁以后的健康体检者,骨超声传导速率随年龄增高而下降(F=4.41, P <0.05)。单因素分析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运动、饮酒及吸烟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结论 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增龄有关,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坚持运动、限烟酒及控制合适的体重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5,19(1):46-47
骨质疏松症和跟骨骨密度测量技术美国达纳森公司上海办事处人口老令化带来了许多问题,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骨折就是其中之一。骨质疏松症在白人和亚洲妇女中极为普遍,以致从前被视骨质疏松为年令增高的必然结果而未受重视。骨质疏松症患者起先是周身疼痛,继而发生髋骨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 在参与第二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重要指标缺失者后,分析10个地区38~87岁24 677人经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的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差异。结果 研究人群中,跟骨骨密度指标平均水平:宽带超声衰减(109.7±12.6)dB/MHz,超声声速(1 554.7±45.6)m/s,强度指数(88.3±18.8),T值(-0.74±1.28)。城市人群跟骨骨密度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跟骨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随年龄降低的幅度比男性更为明显。吸烟者、绝经后妇女的跟骨骨密度更低;常饮牛奶和/或酸奶者、高体力活动水平者的跟骨骨密度更高。结论 CKB的10个项目地区人群的跟骨骨密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流行现状。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Insight对女性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测定中的骨密度T值>-1为骨质正常,T值-1~-2为骨量减少,T值>-2为骨质疏松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人群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平均骨量减少率为22.96%,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5.63%。结论骨密度测量能较客观地反映骨量,是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40~49岁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出现骨量丢失,60~69岁年龄段的女性处于骨量快速丢失期,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0~3岁健康儿童跟骨骨密度检测结果,探讨婴幼儿跟骨骨密度变化规律,建立本地区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正常参考值。方法:通过定量超声法测定南京地区1 568例0~3岁婴幼儿跟骨骨密度(BMD),同时测量受检者的身长与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结果:不同性别0~36月龄婴幼儿跟骨BMD值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年龄段BMD值男童稍高于女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龄儿童BMD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6个月龄儿童后随着年龄增长BMD值呈上升趋势。同时,BMD值与身长、体重相关,而与BMI值无相关性。结论:婴幼儿跟骨骨密度值受年龄、体重及身长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江苏地区正常成年人群跟骨骨密度(BMD)的分布规律和骨量丢失情况,初步建立正常参考值范围,为骨质疏松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韩国SONOST3000超声BMD度测量仪,测量年龄20~65岁的正常成年人跟骨BMD。结果:两性的骨量指标SOS、BQI、T-Score在20~30岁之间达到高峰,之后均开始下降,与年龄均呈负相关;女性骨量丢失速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年龄呈正相关。结论:江苏地区正常人群跟骨超声BMD测量值与年龄、地域有显著的相关性。使用定量超声技术获得江苏地区男、女正常人群跟骨超声BMD参考值范围,对骨质疏松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骨量的分布规律和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对19708例健康体检人员跟骨进行测定,并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该人群中骨密度正常者占44.7%,骨密度异常者占55.3%,其中OP为3.2%.OP的发生率女性为4.5%,男性为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脂肪、肌肉含量的相关性,为增加青少年骨量与骨密度、促进骨骼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68名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跟骨骨密度、骨矿含量、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青少年骨密度及体成分测试结果 ,并分析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脂肪及肌肉含量的相关性.结果男生的宽频超声衰减值(BUA)、肌肉量、骨矿量均高于女生,脂肪量低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51,10.65,4.52,-7.55,P值均<0.05).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BMI)、骨矿量、肌肉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0.42,0.69,P值均<0.05).不同年龄段男生的BUA,BMI,肌肉量及骨矿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95,8.63,6.96,5.01,P值均<0.05).不同年龄段女生的BUA、脂肪量、肌肉量、骨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5,10.33,7.96,4.87,P值均<0.05).12,13岁青少年的跟骨BUA值与BMI、肌肉量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14,15,16岁青少年的跟骨BUA值与BMI、肌肉量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跟骨骨密度与骨矿、肌肉含量密切相关,与脂肪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骨量的分布规律和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情况并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声波骨密度测定仪,对19708例健康体检人员跟骨进行测定,并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该人群中骨密度正常者占44.7,骨密度异常者占55.3,其中OP为3.2。OP的发生率女性为4.5,男性为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骨密度正常率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骨量减少的发生率持平;女性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正常率逐渐下降,而男性则发生在30~59岁。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骨密度正常率偏低,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OP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骨密度与骨代谢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产后3~7d妇女25例,对照组30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1~L4椎体及左髋部股骨颈、沃氏区、股骨粗隆的骨密度,测血钙(Ca)、尿钙/肌酐(Ca/Cr)比值、尿羟脯氨酸/肌酐(HY/Cr)比值,分别计算各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产后早期妇女腰椎L1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2~L4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各部位的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早期妇女血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钙/肌酐(Ca/Cr)比值与尿羟脯氨酸/肌酐(HY/Cr)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产后早期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量降低及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壮族女性定量超声骨量峰值,为广西壮族人群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防治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法对25~70岁祖辈三代双亲均为壮族的746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跟骨定量超声测定,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结果]峰值骨量出现在35岁~组,BUA峰值为(64.83±3.78)db/MHz。在25~34岁年龄范围内BUA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40岁~略有下降,但仍处较高水平,45岁~后随年龄增长跟骨BUA值逐渐下降。50岁~组至65~70岁组骨量正常百分比由58.87%降低至7.08%。[结论]建立了壮族女性定量超声骨量峰值,提供了该地区定量超声的BUA参考值和骨质疏松症诊断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X线双能骨密度测定仪(DEXA)测定受试者腰椎L2-4骨密度(BMD),并根据Tscore值将患者分为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骨质疏松组BALP和TRAP-5b均较骨量减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男性患者中,这种差异仍然存在。[结论]BALP和TRAP-5b可以作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随着年龄增加,患者超声波传导速度(SOS)、超声波振幅衰减(BUA)及硬度指数(QUI)水平相应下降,不同年龄段患者水平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患者QUI下降程度明显大于SOS、BUA(p<0.05)。结论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老年性骨质疏松价值显著,能够作为老年性骨质疏松早期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体重,身高,年龄对有骨痛症状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研究体重、身高对有骨癌症状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探索简便、易行的以排除体重、身高对有骨痛症状女性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有骨痛症状20~90岁1835例女性腰椎(L2-4)和/或股骨上端BMD,进行年龄、体重、身高与BMD的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体重、身高与BMD呈正相关,与绝经后女性褶部BMD呈正相关,绝经后女性年龄与BMD呈负相关,绝经后女性L2-4BMD与年龄、体重、身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526-7.10×10-3X年龄+6.32×10-3X体重+2.76×10-3X身高,P<0.05。结论:选择体重作指标排除体重、身高对有骨癌症状女性L2-4BMD的影响,简便、易行。方法:为绝经后女性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kg,则L2-4BMD测定值减去0.063g/cm2。 相似文献
15.
16.
17.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人骨密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对94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52例)及100例健康者检测其馒头餐前后C肽和血糖水平.及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L2-4、Wards区、股骨颈、大转子的骨密度。结果:①糖尿病各组L2-4、Wards、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显著降低。②男性和女性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分别为38%和65.3%,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与病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呈负相关.与平均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女性患者骨密度与绝经时间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人易患骨质疏松,骨密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左右跟骨SOS (超声声迅 )有无差异性 ,及跟骨SOS的变化与年龄增长、身高及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 :对 2 0 6 2名健康人群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其左右跟骨SOS值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成都地区正常人群左右跟骨SOS差异无显著性。男女骨峰值均出现在 2 0~ 2 9岁年龄段 ,男性骨峰值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 ,SOS呈下降趋势。在同性别中 ,不同年龄组与峰值组比较 ,男性 30岁以后、女性 5 0岁以后 ,各年龄组SOS值与骨峰值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同年龄组之间 ,5 0岁以后女性SOS明显低于男性。SOS与体重指数 (BMI)呈正相关 ,而身高与SOS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左右跟骨SOS差异无显著性。SOS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女性较男性低。SOS随着体重的下降而减少 ,身高与SOS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女性骨密度和骨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骨质疏松症(O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珠海地区的575例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对个人疾病史、生活习性及月经史进行调查,根据OP发生与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女性骨密度和骨量呈现年龄分布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骨折以及慢性病对OP存在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慢性病是OP发病的危险因素,而BMI是OP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绝经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下降,而保持一定体型及体重,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及提高;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慢性病(如甲亢、风湿)等,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