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椎-基底动脉系TIA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颅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脉动指数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颅外椎动脉内径缩小,阻力指数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椎-基底动脉系TIA的发生与颅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密切相关;颅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由于颅外椎动脉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及参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方法用10Hz探头探查颅外段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内径、血流频谱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156例患者有124例异常,表现为频谱形态的改变及血流速度的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判断椎动脉的血管结构,定量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晕厥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使用TCD在诊断热晕厥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0~2004年7~9月热晕厥病例资料27例,颈椎病椎动脉型病例资料25例;正常健康对照组28例;均使用美国CDST型二维TCD仪检测LVA,RVA、BA的参数值。结果三组间病例频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晕厥组和颈椎病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热晕厥组和颈椎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流速度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热晕厥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合临床症状、体征、TCD检测诊断热晕厥具有可信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TCD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了7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动脉指数、频谱形态、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发现VA和BA总异常率为67.14%;其中VA和BA血流速度降低占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的74.47%。结论 利用TCD动态观察颅底动脉血流变化,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颈椎病的三维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三维CT(3DCT)在诊断颈椎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30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145例,椎动脉型41例,脊髓型40例,混合型73例.食管压迫型1例。3DCT观察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 21.3%的惠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柱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惠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闻隙狭窄和颈椎问盘突出等。结论 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问盘退变及其产生的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 )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提高CSA患者的治疗质量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2013‐01—2014‐07收治的100例CS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分别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与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左侧及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左侧及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MFV及PS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及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TMFV及PS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CSA患者,可提高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8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BAEP及EEG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85例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脑电图(EEG)描记结果,表明BAEP的异常率为35%,异常改变以Ⅰ波、Ⅲ波为主,Ⅴ波异常者较少;BAEP的异常率较EEG的异常率(8%)明显增高。提示单纯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影响内耳、听神经及下部脑干的血供;BAEP对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脑部损害比EEG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为一种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椎动脉超声异常25例(60.98%).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局部狭窄、单侧椎动脉变细及血流信号降低.结论 椎动脉MRA、TCD与椎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9.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CTA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物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行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CTA对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与DSA呈高度相关(r=0.826,P<0.001),对发育不良、血管扭曲的判断与DSA完全一致,对椎动脉起始端钙化和开口位置的显示优于DSA。结论 CTA能清晰地显示全程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效果。方法82例椎基底供血不足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静滴疏血通为治疗组,静滴血栓通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治疗效果及TCD检测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较血栓通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SubA)或头臂干(BCAT)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窃血方式。方法对6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的SubA起始段或BCAT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连续波多普勒超声(CWD)检测。结果46例狭窄患者中25例检出SubA或BCAT局限性严重狭窄血流。19例闭塞患者未探及到病侧SubA或BCAT血流信号。30例病变远端的SubA、尺动脉和桡动脉血流波形异常,呈低流速低搏动改变;7例病侧桡动脉未探及到血流信号;28例病变远端动脉的高阻力波形仍存在,但与对侧同名动脉比较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减低。所有患者均检出椎动脉-椎动脉窃血,30例有基底动脉-椎动脉窃血,14例有枕动脉-椎动脉窃血,5例BCAT病变患者有前循环窃血。结论TCD和CWD有助于了解SubA或BCAT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窃血方式,为临床确定诊断、寻找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和更深入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基底动脉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眩晕程度变化差异。结果观察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有效率93.6%,高于对照组的7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及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眩晕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能够提高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减轻患者眩晕严重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约占颈椎病的25%。该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退变机械性压迫因素或颈椎退变所致颈椎阶段性不稳定,致使锥动脉遭受压迫和刺激,使椎动脉狭窄、折曲或痉挛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偏头痛、眩晕、耳鸣、听力下降、视觉障碍、发音不清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发生突发性眩晕而猝倒,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2013-09—2014-09我们对26例椎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E-Flow技术联合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5例VBI患者作为实验组,30例非缺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E-Flow技术观察2组椎动脉形态变化,记录椎动脉内径、血流参数。结果实验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异常者共68条,异常检出率75.6%,对照组椎动脉形态学及血流异常者共8条,异常检出率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E-Flow技术,比较全面观察椎动脉的解剖形态变化,准确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临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和疾病筛查。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6.
20例偏头痛患者TC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脑血流改变及发病机制。方法:采用TCD仪测定20例偏头痛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并与2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速度多减慢,尤以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明显,仅有4例典型偏头痛患者血流速度增快,结论:偏头痛发作期血流量减少可能为其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短波对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超短波对21例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结果超短波治疗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总有效率为95.23%。结论超短波治疗朝椎缡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解除血管痉挛,缓解巅椎病压迫椎基底动脉,从而使脑部血液循环和,临床体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与血管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应用颈部增强MRI和头颈部CTA检查动脉形态改变情况。结果 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显示: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部MR和头颈部CTA显示椎基底动脉较对照组纤细或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是血管性眩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及其对治疗前后血流速度、血流变学的改变。方法 设置46例患者作为治疗组,用降纤酶5U静滴,同时设置4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西比灵及维脑路通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检测其血流变学指标及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能降低其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等,VA、B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降纤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流变学指标,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20.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及频谱的改变,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方法: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观察频谱的变化,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是否存在血管的闭塞或狭窄。结果:患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对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或正常范围内,部分盗血者频普收缩峰反向或完全盗血者患侧椎动脉呈典型的全心动周期反向血流频谱;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或与健侧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束臂试验阳性。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可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可以提高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可靠性,为临床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