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几丁糖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为临床应用几丁糖治疗增生性瘢痕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 ,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为对照 ,观察不同浓度几丁糖作用下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胶原量及其相应Ⅲ型前胶原mRNA量的变化。 结果 :几丁糖作用后 ,各组 3 H 脯氨酸掺入量均减少 ,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Р <0 .0 5 )。其相应Ⅲ型前胶原mRNA量显著下降。结论 : 几丁糖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及分泌胶原的功能 ,有望在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表现型的差异以及EGF、PDGF和bFGF对其的影响。【方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液闪计数测定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结果】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比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慢;胶原蛋白的合成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EGF、PDGF和bFGF均对两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EGF和bFGF可减少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PDGF可以使两种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蛋白合成增加。【结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是一种特殊基因表现型的成纤维细胞,它具有自己特殊的生物学特性。EGF、PDGF和bFGF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37-40,封3
目的探讨Cyr61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取自愿捐献的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标本,采用组织块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Cyr61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上,Cyr61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结论 Cyr61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可能通过调节胶原代谢以及调节成纤维细胞增殖影响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不同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军涛  陈璧  汤朝武 《医学争鸣》2001,22(6):525-527
目的 探讨来自政治家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三种组织均采用组织块法进行细胞的原代培养,采用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分别利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H-胸腺嘧啶掺入及^3H-脯氨酸掺入等方法观察细胞的增殖,DNA合成代谢及胶原合成等情况。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DNA合成代谢及胶原合成量等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后两者之间有一定区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其生物学行为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应有一定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B对人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一胶原网(FPLC)收缩影响的差异,探讨PDGF—AB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NsFb)及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TsFb),建立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模型,比较PDGF—AB对两种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收缩影响的差异.结果:PDGF—AB对两种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收缩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均呈剂量依赖性关系,但作用有差异.结论:PDGF—AB可能通过刺激伤口收缩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可能在瘢痕挛缩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冲Nd:YAG激光对培养肥厚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能量密度(500J/cm^2、1000J/cm^2、1500J/cm^2和2000J/cm^2)脉冲Nd:YAG激光(波长1064nm,脉宽150μs)照射培养肥厚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照射后24h分别用^3H-脯氨酸掺入法和斑点杂交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肥厚性瘢痕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I型前胶原mRNA水平在500J/cm^2照射后无变化,1500J/cm^2、2000J/cm^2照射后显著降低(P<0.001);1000J/cm^2照射后,肥厚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与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而正常皮肤 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 和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却无变化(P>0.05)。结论:一定能量密度(1000J/cm^2)脉冲Nd:YAG激光对体外培养肥厚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脉冲Nd∶YAG激光对培养肥厚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以不同能量密度(500J/cm2、1 000J/cm2、1 500J/cm2和2 000J/cm2)脉冲Nd∶YAG激光(波长1 064nm,脉宽150μs)照射培养肥厚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照射后24h分别用 3H-脯氨酸掺入法和斑点杂交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肥厚性瘢痕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Ⅰ型前胶原mRNA水平在500J/cm2照射后无变化,1 500J/cm2、2 000J/cm2照射后显著降低(P<0.001);1 000J/cm2照射后,肥厚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与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01),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和Ⅰ型前胶原基因表达水平却无变化(P>0.05).结论一定能量密度(1 000J/cm2)脉冲Nd∶YAG激光对体外培养肥厚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兰海  王臻  张琳西  郭树忠 《医学争鸣》1999,20(11):964-965
目的:研究川芎唪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制。方法: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细胞的增殖生,用羟脯氨酸(HP)比色法测定细胞胶中成含量。结果:MTT法显示川芎嗪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可以减少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使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结论;川芎唪可以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9.
增生性烧伤瘢痕的超微病理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电子显微镜对4例正常皮肤,20例增生性烧伤瘢痕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增生性烧伤瘢痕与正常皮肤在超微结构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增生性烧伤的超微病理变化表现为:瘢痕上皮细胞间水肿;皮肤附件缺如;成纤维细胞及成肌纤维细胞增殖、功能活跃;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致密分布,其胶原纤维表面有粘多糖沉积,毛细血管管腔闭塞或半闭塞。研究增生性烧伤的超微结构对于阐明其瘢痕增生的机理及探索其防治方法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Yang HM  Li FY  Chai JK  Yu Y  Cao WH  Jing S  Liang LM  She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68-2270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LPS)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表达的影响,以了解LPS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1)的大肠杆菌LPS(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LPS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的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一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一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LPS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LPS刺激浓度在0.005.0.5μg/ml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均P〈0.01),均在0.1μg/ml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LPS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促进胶原酶mRNA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均P〈0.01)。当LPS刺激浓度为0.1μg/ml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酶mRNA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近似(均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PS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抑制胶原酶mRNA表达。LPS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报告20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复术的结果。17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7~56岁。痊愈19例,另一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一周后死亡。作者就发病机理,诊断和合并畸形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 分析 36例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尿崩症者 14例、高热 11例、电解质紊乱 8例、消化道出血 3例、癫痫 5例 ,死亡2例。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 ,加强早期监测和处理 ,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壳多糖脱乙酰度测定的减量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实验评价碱量法的精准度及样本含潮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汪氏推荐计算公式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改良公式作出评价。结果: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受样本性状、含潮率、反应体系中酸量的影响。改良公式更能反映样本实际脱乙酰度。结论:碱量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可用于壳多糖研制中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