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气虚发热为重点讨论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元气虚浮发热、血虚发热与气虚发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并论及。气虚发热的辨证,可从体质、寒热、出汗、二便及兼证等五个方面为要领,综合进行辨证,治疗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剂。但本证仍挟湿热,尚须根据湿重、热重之不同病情灵活化裁,或改用东垣清署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元气虚浮发热,宜熔甘温、甘热于一炉,益气温阳并施,佐以镇摄浮阳之品。血虚发热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心脾血虚宜甘温之剂,心肝血虚与肝脾血虚则不属于甘温徐热范围。  相似文献   

2.
发热治验1例     
案例:李某,女,42岁。因“发热,干咳,四肢乏力10天”于1997年5月27日收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偶咳,倦怠乏力,少许畏寒,无其他不适。曾予西药抗炎、抗病毒、止咳以及中药新加香薷饮合银翘散加减。经治10d,未见好转而收入院。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倦怠  相似文献   

3.
阴虚发热辨治7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虚发热病因复杂,且多兼挟证,治疗上不能一见发热即投苦寒清热之品,也不能一经辨证为阴虚发热,即以滋阴透热除蒸统之,应当细审病因,辨明标本,随证加减用药,方可取得好的效果。笔者临床20余年,治疗本症颇有体会,总结出阴虚发热辨治7法,现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4.
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气虚发热”病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金元医家李杲提出“气虚发热” ,创“甘温除大热”之法后 ,后世医家对其病机的理解 ,众说纷纭 ,各执己见。笔者从补中益气汤方义入手 ,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剖析 ,认为其均失妥当 :而李杲所提“气虚发热”的病机当为“气虚下陷 ,阳气内郁”。  相似文献   

7.
发热(三)前文介绍了外感发热实证期的几种证候类型及其治法方药。外感发热的病理基础,是人体正气与外邪交争的反应。当正气未衰,邪气方盛时,正邪交争剧烈,所反应的证候便是实证;正邪交争的结果,无论邪气已退未退,只要正气衰弱,疾病  相似文献   

8.
妊娠发热为妇科临床疑难重证之一,如失治、误治、延治均可影响到母儿双方的身体健康,甚至会有严重的并发症.杨鉴冰教授针对妊期出现的发热,详查病因,仔细辨证,分型论治,尤其辨证属气虚发热者,依据其发病机理以“甘温除热”为大法诊治,收效甚验.杨鉴冰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常务委员,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中...  相似文献   

9.
10.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疾病之一 ,近年来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一般西药的疗效欠佳 ,而中医药疗法有一定优势 ,笔者治疗男科疾病多年 ,在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辨证治疗规律 ,介绍如下。1 湿邪为主因 ,肾虚是本质 ,痰瘀最关键《素问·太阴阳明篇》 :“伤于湿者 ,下先受之”。从症状上看 ,本病多出现小便余沥不尽 ,或尿后滴白 ,小腹坠胀 ,阴囊潮湿等一派湿邪侵淫之象 ,所以本病与湿邪密不可分。湿邪致病有外感内伤 ,外感湿邪易夹湿携寒而成湿热蕴结或寒湿凝聚之候 ,笔者认为湿热蕴结乃前列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由于本病病程较长 ,加上病人长期服…  相似文献   

11.
甘温除热法的临床治验4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温除热法是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治法之一。自东垣首创后 ,历代医家均有阐述 ,用之得当 ,常效如桴鼓。笔者临床上运用此法 ,曾先后治疗了淋巴结核、急性脊髓炎、产后大出血等10余例伴见高热的患者 ,收到较满意的疗效。介绍4例于下 :1锁骨上窝淋巴结核伴高热郑某某 ,女 ,22岁。因患左侧锁骨上窝肿块求诊某院 ,经手术切除肿块 ,病理检查为干酪样坏死组织 ,未检出癌细胞 ,确诊为锁骨上窝淋巴结核。术后3天出现发热 ,体温持续39℃以上 ,予以抗生素、激素、抗痨治疗近半月 ,患者体温仍未控制 ,后转诊本院。我院经治医师亦先后给予抗…  相似文献   

12.
小儿发热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常常有这样的患儿,在外感高热消退后,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热,检查相关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均正常,患儿没有明显的不适,精神状况良好,西药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另有一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持续高热1~2个月不退,西医诊断原因不明而难以治疗.因此这些患儿往往投治于中医.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王霞芳主任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是第三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她对发热分别从伤寒六经或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对低热、久热不退者往往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亓光峰 《中医学报》2011,26(5):602-603
目的:评价滋阴清热化痰法治疗慢性失眠阴虚痰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辨证为阴虚痰热证的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滋阴清热化痰方荆,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疗程28 d.治疗前后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中医疗效评定,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7.5%,对照组为52.5%,两...  相似文献   

14.
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果临床辨别不清,治疗不及时会发生高热惊厥等并发症。笔者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怎么样辨别和治疗小儿发热的几种方法,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17.
陈进教授从事儿科临床 30余年 ,长于小儿外感发热一证 ,经验颇丰 ,现整理如下 :1 察病详于舌苔 舌为心之苗窍 ,最能反映正邪盛衰状态 ,故患儿一伸舌 ,病情即显八九。察舌有三不 ,即哭闹甚者不察 ,刚进食时不察 ,不宜反复久察。因小儿肌肤薄嫩 ,气血疾利 ,以上情况皆可致舌象变化。宜在平静状态下 ,动作迅速 ,以第 1次观察结果为准。小儿外感发热 ,病多以邪实为主 ,大体舌苔之色泽反映邪的性质 ,厚薄反映邪的深浅、涨落反映邪的进退。然苔白未必属寒 ,白而干者亦热也 ,苔薄未必邪浅 ,薄而见底者已是阴伤 ,苔涨未必邪进 ,涨如松糕者湿将去也…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在《脾胃论》指出脾胃气虚和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的治疗原则,并拟定补中益气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文章对何为"阴火"、脾胃气衰和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导致"阴火"内生、"阴火"和"脾胃气虚"有什么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举临床验案,阐明了补中益气实质上是扶正祛邪,反映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一定数量气虚发热个案的数据挖掘,了解现代医家对该证候的认识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408篇经文献检索和筛选得到的气虚发热个案中所载的热型、症状、方药以及涉及的疾病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明确记载发热患者体温趋势的医案中,以下午体温升高为多;(2)明确记录体温的医案中,热度38℃的病案是38℃的近两倍;(3)治疗气虚发热的方药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但不乏桂枝汤、归脾汤、六神汤等方药的运用,可见中医辨证方药的交叉性;(4)扶正祛邪、寒温并用的方法可救治疑难重症发热患者。【结论】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临床证候变得越来越复杂,中医学需要不断进行临床观察及总结以验证前人的观点正确与否,这样方能不被束缚,进而不断发展中医中药理论及拓展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薛文翰老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运用甘温除热理论治疗不明原因之发热。本文介绍甘温除热理论,用益气补血,理气解郁之法,治疗癌性发热。并对甘温除热之理论进行阐述。笔者认为,对一些原因不明之发热,特别是癌性发热,运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治疗,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