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 lood stem cell transp lantation,PBSCT)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 locyte colony stimu lating factor,G-CSF)后细胞成分的变化和药物对供者身体状况的近期影响。方法:对18例健康PB-SCT供者给予G-CSF 5~10μg/(kg.d)4~5 d,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检测,临床观察用药后出现的毒副反应。结果:①外周血白细胞在动员后4~5 d达峰值,动员后比动员前高7~14倍(P<0.01)。②细胞采集在动员后第4~5 d开始,两者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值之间无明显差异。③本组供者不同性别和体重间,MNC值有显著差异性。④主要毒副反应为骨痛和肌痛、乏力等,采集细胞过程中出现口唇、四肢麻木。结论:对PBSCT供者应用G-CSF 5~10μg/(kg.d),4~5d可有效动员MNC和CD34+细胞。供者对此剂量的毒副反应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四氯化碳(CCL4)肝硬化大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动员作用,以及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生化学的影响,寻求一种安全有效、不加重肝损伤的动员CD34+细胞的方法。[方法]50%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rhG-CSF动员组大鼠皮下注射rhG-CSF10μg.kg-1.d-1,共计5d,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ALT、AST、T-BIL和ALB,观察G-CSF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影响。[结果]肝硬化大鼠rhG-CSF动员后外周血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CD34+/MNC)比例(4.08±1.38)%是生理盐水对照组(0.43±0.21)%的9.5倍;而生化学检测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G-CSF动员能促进更多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源性的肝干细胞在外周血中表达,而且不加重肝硬化大鼠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3.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造血生长因子(HGFs)对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员作用,并比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用及G-CSF联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动员效果.方法:52例健康供者分成G-CSF单用组(34例)及与GM-CSF合用组(18例),分别采用G-CSF(5 μg·kg-1·d-1)及G-CSF(3 μg·kg-1·d-1)+GM-CSF(2 μg·kg-1·d-1),连续皮下注射5~6 d动员,采集PBSC.动员前后动态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MNC、CD34+细胞、CFU-GM计数.52例血液病患者接受上述供体动员之PBSC并行异基因PBSC移植(Allo-PBSCT).结果:动员后CD34+细胞及CFU-GM分别较动员前增加10.83及8.7倍,并在第5~6天达到高峰;G-CSF单用及与GM-CSF合用均可有效动员CD34+细胞和CFU-GM,但合用较单用更有效(P<0.05);所有患者接受Allo-PBSCT后均满意获得造血重建;随访观察至今应用HGFs对健康供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小剂量G-CSF单用和与GM-CSF合用均能安全、有效动员健康供者PBSC,但以合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改良的DICE+G-CSF±R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以及用自体血浆代替人血白蛋白作为冻存保护液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例患者分别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和伯基特淋巴瘤,在化疗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后,采用改良的DICE+G-CSF±R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分别采集到干细胞122 mL和95 mL,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分别为3.28×109/kg和2.05×109/kg,CD34+细胞分别为3.5%、1.5%,采用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二甲基亚砜(dimethysulfoxide,DMSO)和自体血清作为冻存保护液。结果:两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和快速造血功能重建,两例患者均在干细胞回输后的第11天重建造血,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采用改良的DICE+G-CSF±R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好;用自体血浆代替人血白蛋白作为冻存保护液安全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内的分布情况。方法雌性昆明种小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模型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损伤模型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均以橄榄油配制的含体积分数0.4的CCl4一次性灌胃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分离同种小鼠BMSCs,体外扩增、BrdU标记后经尾静脉移植于灌胃后24h的干细胞移植组小鼠体内。分别于CCl4灌胃后的第5、10、15天取损伤模型组和干细胞移植组小鼠的肝脏,每组每个时间点取材6只,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直接取6只小鼠肝脏,各组均制备石蜡切片和连续冷冻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追踪BrdU阳性标记干细胞在肝组织内的迁移和分布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在CCl4灌胃后的第5、10、15天的肝组织修复状态明显好于相同时间点的损伤模型组;干细胞移植组小鼠CCl4灌胃后的第15天肝组织接近正常。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小鼠在CCl4灌胃后第5天肝组织内散在分布着大量的黄色或褐色的BrdU阳性细胞胞核;干细胞移植组小鼠CCl4灌胃后第10天时肝组织内的BrdU阳性细胞胞核数目较第5天时少,而第15天时较第10天时明显减少,第15天与第5、1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350、2.907,P<0.05)。结论静脉移植的BMSCs可以迁移至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并可促进损伤肝脏的修复;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单位面积内BrdU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6.
Shi M  Zhang B  Tang ZR  Lei ZY  Wang HF  Feng YY  Liu JC  Fan ZP  Li HW  Mu JS  Wang FS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49-2053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CIK细胞 )回输后 ,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及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评价CIK细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成份血采血机采集13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后 ,于培养的第 4、7、10、13、15天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CIK细胞回输前及回输后取病人外周血 ,流式细胞仪测定Ⅰ型树突状细胞(DC1)和Ⅱ型树突状细胞 (CD2 )的比例。结果 诱导培养后 ,CD3+ CD8+ ,CD3+ CD5 6 + ,CD2 5 + 效应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最初的 33 5 %± 10 1%、7 7%± 2 8%和 12 3%± 4 5 % ,上升至 36 6 %±9 0 %、18 9%± 6 9%和 16 4 %± 5 9% ,其中CD3+ CD8+ 可维持较高水平 ,CD2 5 + 和CD3+ CD5 6 + 比例分别于培养后的第 7天和第 13天开始下降。CD3+ CD4 + 和NK细胞比例略有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CIK细胞回输后DC1和CD2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由回输前的 0 5 9%± 0 2 3%和0 2 6 %± 0 12 %上升至回输后的 0 85 %± 0 2 7%和 0 4 3%± 0 2 0 %。CIK细胞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CIK细胞治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正常供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方法和采集结果.方法对3例拟做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HLA相合的同胞姐妹进行G-CSF动员,剂量为300μg,每日2次皮下注射,并做临床及实验指标的动态观察.结果1例于动员后第4天采集1次,另2例于第4、5天各采集1次,获足量CD34+细胞用于移植,副作用可耐受,未见远期不良反应.结论G-CSF动员正常供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Guo YT  Li XY  Lu XC  Wu D  Yao KQ  Chen P  Ma KT  Zhou CY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2):826-831
目的比较肌浆网钙离子ATP酶2 a(SERCA2 a)基因治疗,骨髓干细胞(MSC)移植以及SERCA2 a基因修饰的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效应,评价MSC作为治疗基因的细胞载体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SERCA2 a基因治疗组(组Ⅰ,7只),MSC细胞移植组(组Ⅱ,7只),基因修饰的细胞移植组(组Ⅲ,8只),腺病毒空载体对照组(组Ⅳ,7只)。检测各组SERCA2 a基因,蛋白表达及活性。超声心动图及有创血流动力学评价心脏功能。HE染色观察心室形态。结果组Ⅰ,组Ⅱ,组Ⅲ比对照组Ⅳ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治疗后组Ⅱ(2.9 mm±0.2 mm)和组Ⅲ(3.0 mm±0.1 mm)大鼠室壁厚度增加,心室腔减小。治疗后14d组Ⅰ,组Ⅱ与组Ⅲ射血分数(EF)为26.6%±3.9%,20.6%±5.0%,25.6%±2.7%。短轴缩短率(FS)分别为13.3%±2.0%,10.1%±2.5%,12.1%±1.0%(P<0.05)。治疗后21 d组Ⅰ,组Ⅱ与组ⅢEF分别为19.7%±5.0%,21.4%±5.2%,26.6%±4.1%,FS分别为9.7%±2.5%,10.7%±2.6%,12.8%±2.2%(P<0.05)。组Ⅳ治疗后14 d EF无变化,治疗后21 d EF下降了6.6%±4.0%。组Ⅰ和组ⅢSERCA2 a基因,蛋白表达及酶活性均高于组Ⅱ和组Ⅳ(P<0.01)。结论MSC移植和SERCA2 a基因修饰的细胞移植组大鼠呈现稳定持续的心功能改善作用。MSC可以作为治疗基因的有效转移载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剂量粒单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的效率。方法 20例成人恶性血液病按统计学配对方法等分为2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患者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2.0 g/d,静脉滴注,第1~2天,足叶乙甙0.2 g/d,静脉滴注,第1~3天;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用阿糖胞苷2.0 g/d,静脉滴注,第1~3天,足叶乙甙用法同NHL。当白细胞低于1.0×109/L时研究组10例应用GM-CSF 2.5 μg/d·kg·b.w.联合G-CSF 2.5 μg/d·kg·b.w.;对照组单用G-CSF 5 μg/d·kg·b.w.,全部皮下注射5~6 d。白细胞5.0×109/L以上时应用CS-3000 pluse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计数CD34+细胞。结果 产品细胞分类计数单个核细胞占95%~99%,在研究组CD34+细胞平均采集9.4(8.4~10.2)×106/kg·b.w.,CFU-GM 42.4(21.9~72.8)×104/kg·b.w.,对照组平均采集CD34+细胞4.8(4.1~8.3)×106/kg·b.w.,CFU-GM 28.1(7.1~60.2)×104/kg·b.w.,2组差异显著(P<0.05)。副作用2组相似。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应用G-CSF联合GM-CSF动员CD34+细胞的效果优于单用G-CSF。  相似文献   

10.
由于通过骨髓抽吸仅可获取少量细胞,当前的缺血性心脏病干细胞治疗方案受限。为了增加慢性缺血性心脏病(CIH D)患者中的骨髓干细胞心肌移植,作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CD34 细胞,得以冠状动脉内注入大量CD34 干细胞。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CIH D患者(n=5)中由G  相似文献   

1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ang W  Liu ZW  Han QY  Zhang L  Lei Y  Lou S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4):980-984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抑制大鼠急性肝衰竭(ALF)肝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D-氨基半乳糖(D-GalN)制备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治疗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0 μg/kg共3 d,安慰剂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共3 d.建模后观察动物生存率,分别于6 h、12 h、1 d、3 d取肝脏,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Bcl-2、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表达,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结果 治疗组生存率高于安慰剂组(53.3% vs 33.3%,P=0.027).两组肝细胞凋亡率、肝组织Bcl-2、caspase-3表达量均随时间而升高.1 d时治疗组肝细胞凋亡率(29%±7%)低于安慰剂组(4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治疗组12 h、1 d时肝组织Bcl-2灰度值均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37 vs 161±7,P=0.012;150±12 vs 159±9,P=0.018),表示Bcl-2表达量高于安慰剂组;治疗组1 d、3 d时肝组织caspase-3灰度值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9.6±4.6 vs 169.6±15.7,P=0.000;184.7±4.8 vs 160.0±5.0,P=0.000),治疗组caspase-3表达量低于安慰剂组.结论 肝细胞凋亡在ALF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G-CSF通过促进肝细胞Bcl-2表达和减少caspase-3表达,延缓并减少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提高ALF大鼠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CD8 CD28-,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及其亚群表型在大鼠自发免疫耐受形成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肝移植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1)建立雄性Brown Norway近交系大鼠(简称BN)到Lewis近交系大鼠(简称LEW)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模型(存活>120 d),取同周龄LEW大鼠作为对照组,应用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及脾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 CD28-,CD4 CD25 T细胞亚群比例;(2)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方法,通过间接法阴性分选和直接法阳性分选两步分离纯化CD8 CD28-,CD4 CD25 T细胞,并对其亚型表型进行检测,比较它们在移植耐受前后的差别.结果:(1)耐受组大鼠外周血及脾单个核细胞中CD8 CD28-,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同对照组比较:CD8 CD28-T细胞增高,外周血为(30.2±5.8)%比(16.4±6.1)%,脾为(23.7±7.2)%比(13.4±5.5)%,P<0.01;CD4 CD25 T细胞无明显差别,外周血为(9.9±3.5)%比(10.4±4.2)%,脾为(15.1±3.7)%比(14.7±4.6)%,P>0.05.(2)CD8 CD28-,CD4 CD25 T细胞的亚型表型检测,①CD8 CD28-T细胞:耐受组为CD152(CTL-4)-,CD11b ,CD25-,CD45RO ;对照组为CD152(CTL-4)-,CD11b ,CD25-,CD45RO部分表达(76%);②CD4 CD25 T细胞:耐受组为CD152(CTL-4) ,CD11b ,CD28 ,CD45 RO ;对照组为CD152(CTL-4) ,CD11b ,CD28 ,CD45 RO .结论:CD8 CD28-Treg细胞在耐受组大鼠外周血及脾单个核细胞中的比例明显增高,而CD4 CD25 Treg细胞则无明显改变,提示CD8 CD28-Treg细胞在大鼠肝移植自发耐受的形成中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CD152(CTL-4)在两种Treg细胞表达差别可能是引起它们作用及表现不同的重要原因;黏附分子CD11b可能同两种Treg细胞的功能均密切相关;CD8 CD28-Treg细胞包含着不同亚群,而CD45RO表达的增加可能同CD8 CD28-Treg细胞发挥抑制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Zhao J  Zhao XY  Huang X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5):2497-2502
目的探讨重组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用于供者对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GVHD模型,以C57BL/6H-2b为供鼠,rhIL-11、rhG-CSF或二者联合应用作为动员剂,BALB/CH-2d受鼠经致死剂量(8·0Gy)照射后随机分为5组,A组为单纯照射组(10只),B组为GVHD对照组(18只),C组为G-CSF移植组(18只),D组为IL-11移植组(18只),E组为联合移植组(18只),在照射后4h移植供鼠骨髓细胞和脾细胞。观察移植后小鼠的生存期和病死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嵌合体形成情况,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E组小鼠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他各组(B、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d存活率B、C、D、E组分别是:0、27·3%(3/11)、36·4%(4/11)、63·6%(7/11)。B组小鼠均出现GVHD病理改变,其程度与发生GVHD的时间密切相关,GVHD发生越早,病理改变越重;E组有3只小鼠在移植后20d内发生GVHD,病理程度改变较其他各组轻。与B、C、D组相比,E组移植后1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较低(92pg/ml±14pg/mlvs172pg/ml±31pg/ml、132pg/ml±23pg/ml、117pg/ml±28pg/ml,均P<0·01),IL-4的水平较高(36pg/ml±7pg/mlvs16pg/ml±4pg/ml、26pg/ml±4pg/ml、24pg/ml±4pg/ml,均P<0·05),D、E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相近,但明显低于B、C组(均P<0·01),并且E组对宿主抗原的淋巴细胞增殖均低于B、C、D组(0·22±0·08vs0·87±0·14、0·54±0·21、0·49±0·18,均P<0·01)。结论rhIL-11联合rhG-CSF用于供者能产生协同作用,减轻GVHD,其机制可能与受者体内T细胞向Th2细胞因子极化、炎症介质如TNF-α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Shi LB  Zhang HW  Peng C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42-946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D154单抗及两者联合应用在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48例原位肝移植大鼠(DA→Lewis)分为A组:对照组;B组:术前7d回输经DA大鼠脾细胞体外激活的Lewis大鼠CD4^+CD25^+细胞;C组1术后第1、2d腹腔注射CD154单抗(15m/kg);D组:联合应用CD4^+CD25^+细胞和CD154单抗。术后7d各组处死6只受体,观察移植肝病理变化,检测移植肝内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之(IL-2)、IL4、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B1(TGFβ1)表达情况;分离脾淋巴细胞与供体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刺激指数。余大鼠观察生存情况。结果D组平均存活时间(52.00±10.64)d明显长于其他各组(P〈0.01);移植肝内淋巴细胞浸润数量(2.47±0.61)×10^6和CD8^+细胞百分比(14.2±3.0)%明显低于B、C组(P〈0.05、P〈0.01),而CD4^+CD25^+细胞比例(16.4±4.3)%高于B、C组(P〈0.05,P〈0.01)。移植物内IL-2mRNA表达A组最高,D组最弱;IL4mRNA各组均弱表达;IL-10mRNAB、D组高表达,A、C组未表达;TGFβ1mRNAB、D组表达明显强于A、C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D组刺激指数最低(P〈0.05)。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共刺激通路阻断剂CD154单抗均能抑制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联合应用CD154单抗明显增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和骨髓干细胞动员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肾功能损害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制备SAP大鼠模型240只,随机平分为对照组、SAP模型组、MSC组、G-CSF组和MSC+G-CSF组,各组术后再平分为12、24、48、72h组。MSC组在SAP模型6h后注射MSC 1.2ml,G-CSF组在SAP前3天每天预注射G-CSF 40μg/kg,MSC+G-CSF组联合使用G-CSF和MSC方法,对照组注射等量NS。比较各组病死率,观察肝脏和肾脏大体及镜下病理改变,比较血清肝肾功能指标ALT、AST、Bun、Cr、LDH和炎症因子TNF-α、IL-6、CRP含量,比较肝肾组织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各组大鼠均存活超过48、72h病死率与SA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肝、肾组织大体及镜下病理变化均轻于SAP模型组;治疗组血清肝肾功能指标,炎症细胞因子含量较SAP模型组不同程度减低,其中MSC+G-CSF组部分指标与单独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细胞凋亡指数与单独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MSC与G-CS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移植MSC和G-CSF骨髓动员均能有效保护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肝肾损害,其中联合治疗效果最佳,其中对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组织移植对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实验分5组(每组大鼠8只),同种肝移植组(A组)以纯系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雌性BN大鼠为受体进行同种原位肝移植;同种肝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术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0.25 mg/kg);同种肝脾联合移植组(C组)于肝移植同时移植供体脾脏;同种肝脾联合移植 小剂量FK506治疗组(D组)于肝脾联合移植后口服途径给予小剂量FK506;异体脾组织移植组(E组)于同种原位肝移植同时移植第三品系大鼠脾脏组织,术后进行小剂量FK506治疗.观察各组的存活期,并分析受体脾脏T淋巴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嵌合体的形成情况以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其他各组相比,C组大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其受体T细胞同种抗原反应性明显降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1),且在6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仍然较高;肝脏病理分析也未见明显排斥反应.结论:小剂量FK506作用下同种脾脏移植能明显诱导受体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嵌合体的形成,降低受体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性,促进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7.
脾切除对肝移植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Wang WL  Gao L  Liang TB  Yao MY  Lu AW  Zheng S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40-1243
目的探讨术前或术中脾切除对肝移植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2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403例施行肝移植患者中有脾切除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成术前脾切除组(23例)和术中脾切除组(6例),分别与同期随机抽取的未合并有脾切的肝移植患者58例作对照,就其手术时间、出血、输血、感染、急性排斥、生存率及术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脾切组和术中脾切组分别与无脾切组相比手术耗时明显延长,术中、术后输血明显增加,细菌感染率也显著增高.脾切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未见显著降低.术中脾切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无脾切组(P=0.0001).术后第14天各组平均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但是术后第30天脾切组的平均血小板水平均高于正常.结论肝移植术前或术中脾切除,对肝移植患者均无益处,脾切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Walker-256肝癌生长的影响.方法 从大鼠腹水瘤株中提出并培养Walker-256细胞,采用商接肝内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癌模型.实验分2个实验组(MSC与肿瘤细胞混合移植组、MSC静脉移植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15只.所有实验动物均在术后第3、6、9、12天进行MR成像并测量肿瘤横断位最大层面而积的变化,第12天成像后取病理进行常规HE染色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nm2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MRI显示所有实验动物在术后第3、6天均末见明显肿瘤形成,第9天可见肿瘤结节生长,两个实验组肿瘤在第9、12天横断位最大层面面积均大于对照组(F=4.21,P<0.05;F=8.52,P<0.01).免疫组化结果 表明两个实验组肿瘤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9.58,P<0.01),nm23基因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F=4.61,P<0.05),MSC混合移植组PCNA表达高于对照组[d'(1,0.05)>=0.34,d'(1,0.01)>=0.63,P<0.05],MSC静脉移植组PCNA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0.05)>=0.32,d'(1,0.01)>=0.48,P>0.05],2个实验组肿瘤凋亡指数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5,P>0.05).结论大鼠MSC移植能影响Walker-256肝癌VEGF、nm23以及PCNA的表达,有利于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混合细胞共微囊化对肝细胞功能的支持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F  Xue YL  Nan X  Liang F  Luo Y  Li YL  Gao YH  Yue W  Pei X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5):2481-2486
目的观察大鼠肝细胞、转基因肝星状细胞株HGF/CFSC和/或大鼠骨髓来源Thy-1^+β2M^-细胞(BDTC)共微囊化对肝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支持,及腹腔移植混合细胞微囊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利用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或混合细胞的微囊,依微囊内包裹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微囊化肝细胞组、微囊化肝细胞+CFSC/HGF组)和微囊化肝细胞+CFSC/HGF+BDTC组,通过观察囊内细胞形态和体外培养测定培养液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分泌,判断各组囊内肝细胞活性和功能的维持;将90%肝大部切除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按照移植微囊种类不同分为空囊对照组和上述3个实验组(每组10只),观察腹腔植入后不同时间大鼠的一般状况、存活时间、血生化改变、肝组织再生及微囊化移植物的组织学特征。结果与单独肝细胞微囊者相比,混合细胞微囊内肝细胞存活时间超过1倍,培养液中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明显增加(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微囊化肝细胞或微囊化混合肝细胞移植后,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显著改善、存活率明显提高(10/10 vs 1/10),其肝组织再生完全;移植21—42d时,部分微囊附着于肝脏表面并出现血管化,微囊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微囊内仍有存活的细胞,以微囊化混合肝细胞组优于微囊化肝细胞组。结论混合细胞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存活寿命、形态和功能的维持,微囊化混合肝细胞腹腔移植对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素联合肝干细胞(WB-F344细胞)经脾移植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培养、扩增WB-F344细胞,携带GFP基因的慢病毒转染WB-F344细胞.通过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4)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分别将1 mL含2×107个肝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