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炮姜系干姜经武火急炒至外皮焦黄色而成。《神农本草经》载有生姜、干姜。而无炮姜的记载。自《金匮》治肺痿之甘炒干姜汤中,仲景将干姜炮用,遂开后世使用炮美之先河。据诸家本草纂述,认为炮姜辛减而味苦,性温。有温中止痛,温经止血二大功  相似文献   

2.
乌贼骨首见《内经》四乌鱼则骨—芦茹丸。李时珍谓 :“乌贼黑皮白肉 ,炸熟以姜、醋食之 ,脆美。背骨名海螵蛸。厥阴血分药也 ,其味咸而走血也 ,微温 ,无毒。故诸血病皆治之。主治血枯、唾血、下血、出血。乌鱼则所主者 ,肝伤血闭不足之病”。孟诜曰 :“久服益精。”总之乌贼骨具有养胃益精、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敛疮生肌作用。作者用来治疗妇科闭经、崩漏 ,内科胃痛、便血 ,辨证配伍 ,疗效颇佳。常用乌贼骨止血调经 :因血热配茜草、旱莲草、樗皮、地榆 ;因血寒配炮姜、艾叶、阿胶、续断 ;因血瘀配益母草、生蒲黄、三七、泽兰。常用乌贼骨治…  相似文献   

3.
姜为常用药食两用中药,药用姜主要分为干姜、生姜与炮姜。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著作,对干姜、生姜和炮姜分化的历史沿革与变迁进行考证。结果表明,历史上干姜、生姜与炮姜在产地、加工方法等方面随着朝代的变迁而逐渐出现分化。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汉末《名医别录》首次将生姜与干姜分别收录。干姜与生姜在产地上有所区分;汉末至明朝《本草纲目》出版之前,干姜为生姜经过水淹、去皮、晒干等环节加工而成;明朝《本草纲目》发行之后,大多数本草学家支持李时珍的观点,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汉朝出现了炮姜。清朝《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作为一味药列出,指出炮姜为"干姜水净炙黄者"。姜的道地产区随着朝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但是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现代药用姜的主要道地产区是四川犍为,与历代本草记载一致。从明朝开始,诸多本草学家认为肉厚饱满、色泽白净、质地坚实的干姜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4.
炮姜和姜炭,被人们视为一物。但据清朝前历代本草载,二者差别颇大,名不同,物也异,效更殊。一、追其历史本为二物先有炮姜而后出姜炭。干姜始出《神农本草经》,其炮制品炮姜最早记载于汉《金匮要略方论》,曰:“干姜——炮”。晋《肘后备急  相似文献   

5.
医门外谈     
<正> 姜之七用姜入药分生姜、干姜、炮姜、炒姜、姜炭、煨姜、姜皮七种.名曰姜之七用.(一)生姜:又名鲜姜,性辛温,入足阳明胃经,善和胃止呕.何谓"和胃",说法不一,余于临证处方常细心体验,觉得"和胃"两字,应解作鼓舞胃气上行下达为宜.胃气上行则开胃进食,胃气下达则平胃止呕.然生姜之和胃止呕,应与半夏之降逆止呕,赭石之镇逆止呕相区别.半夏辛燥,降逆是从肺,脾到胃,治在湿痰中阻而引起之呕逆,有引导肺、  相似文献   

6.
《傅青主女科》 (以下简称《女科》)以其医论独有见地 ,通俗易懂 ,立法严谨 ,制方精良 ,不矜奇立异 ,疗效卓著 ,备受中医妇科医家尊崇 ,堪为妇科之经典。经统计 ,《女科》载方 1 70余首 ,其中用炮姜 (黑姜 )的方剂就有 2 0余首 ,分别散见于血崩、小产、产后篇等章节 ,其剂量有大小之别 ,与它药配伍后 ,其作用多有演绎 ,可见傅氏对炮姜的应用确有独到之处。现就《女科》中炮姜的应用作初步的探讨。1 引血归经、补火收敛治血崩崩漏系指妇女非行经期间阴道出现不规则流血 ,前人称之为“崩中”,“漏下”,如《济生方》云 :“崩漏之证 ,本乎一证 …  相似文献   

7.
在《伤寒论》中,姜附配伍较为常见且富有特色,其配伍方式除了周知的干姜配伍生附、生姜配伍炮附外,尚有乌梅丸中运用到的干姜配伍炮附.3类配伍,各有侧重,值得重视,仲景用干姜配伍生附,多为回阳救逆;用生姜配伍炮附,多为温经扶阳;而用于姜配伍炮附,则有温脏祛寒之效,此亦可从后世医家的遣方用药中得到验证.本文在归纳分析这3类配伍的方剂的同时,重点讨论了较少使用的第3类配伍,希冀能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来发现有的药房把炮姜、姜炭当作干姜的同一炮制品不加区别来应用,为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兹将二者的炮制沿革、炮制方法、功效区别如下: 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中品,汉《金匮要略方论》首先提出“炮”的炮制方法,综合古代干姜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炮、炒、煨、烧、煮、煅等,有不加辅料的,也有加辅料的,辅料有浆水、盐、甘草、巴豆、硇砂、纸等。干姜的不同炮制品其功效各异,古人对其已有明确的认识,如明代《本草正》中有:“若下元虚冷而为腹痛泻痢,专宜温补者,当以干姜炒黄用之;若产后虚热火盛而吐血痢血者,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炮姜姜辣素部位在脾胃虚寒模型大鼠体内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生姜姜辣素、干姜姜辣素、炮姜姜辣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去离子水,其余各组大鼠灌胃4℃米醋1 mL/100 g,连续10 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6 d。各给药组于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并立即处死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组织,用UPLC-MS检测姜辣素6-姜酚、8-姜酚、10-姜酚、姜酮4种成分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采用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对4种姜辣素成分在各组织中的AUC_((0-t))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赋值1,2,3,4,5,6,7,8,检测不到者赋值为0,计算各成分在各组织中AUC_((0-t))的赋值总和并按大小排序,赋值总和大者表明选择性高,以此认识姜辣素类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的相关性。结果:4种成分在组织中AUC_((0-t))赋值总和的排序结果为,生姜姜辣素:胃大肠小肠=肺肾肝心脾;干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肾心;炮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心肾。结论:生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生姜归肺、脾、胃经基本一致;干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的认识基本一致;炮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炮姜归脾、胃、肾经的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干姜、炮姜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了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灌胃对大鼠4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其他3种溃疡模型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则无此作用。急性毒性试验显示:炮姜LD50为170.6±1.1g/kg,干姜250g/kg以上未见死亡。提示:干姜经砂炒炮制后的炮姜,水溶性成分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答:《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是仲景用生附子配干姜破阴回阳诸方之一。现行中医高等院校统一教材《伤寒论选读》中关于本方的论述,与二版、三版的全国统篇教材一致,认为该方“治阳气大虚,阴寒内盛之证,病情既急且重,故用辛热之姜附,以急救回阳,附子生用,破阴回阳之力更强。其方类似四逆汤,然而不用甘草,而且一次服下,则药力集中,效果迅速,有单刀直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姜、干姜、炮姜姜辣素部位在脾胃虚寒模型大鼠体内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生姜姜辣素、干姜姜辣素、炮姜姜辣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灌胃去离子水,其余各组大鼠灌胃4 ℃米醋1 mL/100 g,连续10 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造模第5天开始给药,连续给药6 d。各给药组于末次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腹主动脉取血,并立即处死采集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等组织,用UPLC-MS检测姜辣素6-姜酚、8-姜酚、10-姜酚、姜酮4种成分在大鼠各组织中的含量。采用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对4种姜辣素成分在各组织中的AUC(0-t)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赋值1,2,3,4,5,6,7,8,检测不到者赋值为0,计算各成分在各组织中AUC(0-t)的赋值总和并按大小排序,赋值总和大者表明选择性高,以此认识姜辣素类成分在体内的组织分布与归经的相关性。结果:4种成分在组织中AUC(0-t)赋值总和的排序结果为,生姜姜辣素:胃>大肠>小肠=肺>肾>肝>心>脾;干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肾>心;炮姜姜辣素:胃>小肠>大肠>肝>肺>脾>心>肾。结论:生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生姜归肺、脾、胃经基本一致;干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的认识基本一致;炮姜姜辣素组织分布与炮姜归脾、胃、肾经的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干姜人参半夏汤(丸)”,方出《金匮要略》。《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云:“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医宗金鑑》注曰:“妊娠呕吐,谓之恶阻。恶阻者,谓胃中素有寒饮,恶阻其胎,而妨饮食也。”但因方内干姜、半夏,后世方书皆列为妊娠禁药,故现代用  相似文献   

14.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 ,历史上先后有鲜姜、干姜、煨姜、炮姜、姜炭等出现 ,且性味、功效各不相同。由于人们对炮姜、姜炭的炮制工艺和程度不太了解 ,因而二者混用的现象十分普遍。现就二者的混用原因、本草考证及区别方法作一浅析。1 混用原因炮姜、姜炭皆为干姜的炮制品。目前市场上仍存在视二者为一物的现象。一些医疗单位或药店也仅备一品 ,或炮姜、或姜炭 ,当然这有其历史渊源。首先体现在许多药学著作的论述方面 ,《中药大辞典》《中草药汇编》《中药学》(成都中医学院主编 )均将两者合为炮姜 ;《…  相似文献   

15.
仲景宗《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之理,制定了泻心汤疗。 泻心汤方是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黄连等七味药组成,它的主要功用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以方即小柴胡汤以干姜易生姜,以黄连易柴胡而成,脾与胃相表里,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所以脾胃为气机阴阳升降之枢纽,证以呕吐呃逆为主、用半夏以降逆止呕、干姜、半夏辛开散痞以和阴,用黄  相似文献   

16.
实牌饮出自严用和的《济生方》,其药物组成有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茫警、干姜、炙甘草及姜枣。《济生方》曰;“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牌上。”方中用附子、予姜温肾中真阳以治本;用获警、白术既实脾立以治水,使不得泛滥,又谈渗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去;用厚朴、木香、大胆子、苹果仁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行则湿邪得化;姜、草、枣调和诸药,益牌和中。然还有一味“木瓜”何用?五版教材解释曰:“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以兴脾主运化之功。”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又释日;“阴水者,纯是阳虚上败,…  相似文献   

17.
侯方 《天津中医药》2004,21(3):226-226
生化汤出于《景岳全书·妇人规》引钱氏方,由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组成。该方用治产后恶露不行,小腹疼痛。方取川芎、当归、桃仁,3味善攻旧血,骤生新血;佐以炮姜引3味入肺肝;炙甘草调和诸药,急中有缓;亦采四物之意,而避芍药、生地之寒腻;更得炮姜、桃仁之妙,行中有补,实产后之良方。临床观察,本方用于产后,可加速子宫复原,减少宫缩腹痛。傅青主对于产后病的论治既赞同丹溪治虚为主之论,又认为张子和的“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治之”之说未可厚非。盖产后气血暴虚者固多,然因气滞瘀停,虚中夹实者亦不少。傅氏融两家之说,既不泥于丹…  相似文献   

18.
一、脾胃学说与妇科学的联系脾胃学说倡始于李东垣《脾胃论》的著作,使后世医学家和妇科专业者对脾胃的重视,而取得了丰富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得到不断地发展。如东垣学生王好古主张“温养脾肾”,罗天益有“脾胃人之所以为本也”之说。及至陈自明著《妇人良方》中指出:“但助胃壮气,则荣血生而经自行”的论述。《景岳全书·妇人规》阐明了“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的论证;《傅青主女科》多宗“补脾胃之气”以治妇科疾病;《济阴纲目》引证“论脾胃生血”与月经的重要性;唐容川  相似文献   

19.
历代医家对干姜功效的认识多集中于温中散寒、温肺化饮、回阳通脉,但对干姜在血证中之妙用的论述却相对较少,认识并不全面。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医家对干姜止血、生血、行血功用之认识。干姜在血证中之妙用的核心在于"温",其通过温脾安中、温胃降气、温阳涩肠、温经散寒达到止血之功,又可引药生血以治血虚发热,还可辛温助血行以治血瘀诸证。但是肯定干姜治疗血证的基础上,临证运用还需注意炮制和配伍,方能更好的把握其治疗功用。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干姜血证治疗规律,为临床运用干姜治疗血证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拓宽干姜临证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方药拾贝(十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配莪术治慢性胃疾消症瘕积聚慢性胃疾和症瘕积聚有其共性:由于久病耗气损精,而致气衰无力,血必因之瘀阻,因之常呈气虚血瘀之候。朱师认为此类病证应选益气活血,化瘀生新之品,方能奏养正消积之功。《本草汇言》谓:“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王执中《资生经》曾载:“执中久患心脾疼,服醒脾药反胀。用蓬莪术面裹炮熟研末,以水与酒醋煎服立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又有理冲汤用黄芪、党参配三棱、莪术之例。彼指出:“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