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建立创伤性颞下颌关节炎动物模型,研究间接创伤对颞下颌关节的作用。方法 使重1kg的铁块自45cm高处自由落下,由下颌角向关节凹方向撞击鼠颞下颌关节,运用组织病理和图像分析法观察创伤后1、3、7、14、21和28天各组鼠颞下颌关节的病理改变。结果 病理改变:术后1-3天,以组织的损伤和急性炎症为主;术后3-4天,以组织的进行性破坏为主;术后14-28天,以组织的增生和修复为主。结论 间接创伤引起创伤性颞下颌关节炎,创伤性组织的过度增生可能是关节紊乱和强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颞下颌关节(TMJ)强直是一种严重影响下颌运动的疾病,创伤是其常见的病因,但创伤如何引起TMJ强直的发生,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假说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间接创伤后鼠颞下颌关节中感觉神经肽阳性纤维分布及密度的动态变化,探讨感觉神经肽在颞下颌关节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分别在创伤前、创伤后1、3、7、14和28d时处死,灌注同定后取双侧颞下颌关节,脱钙后恒冷切片,ABC法漂染,并对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创伤前鼠颞下颌关节中有广泛而丰富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阳性纤维的分布。创伤后两种神经肽阳性纤维的密度均显著降低,分别在创伤后3、1d达到最低值。然后逐渐增加,至28d时达到或超过正常值。结论:创伤后颞下颌关节中感觉神经肽的逆行释放显著增加。它们不仅参与痛觉传导,而且是颞下颌关节病理改变的神经源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山羊颞下颌关节强直病理模型,以进一步探讨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病因。方法:取山羊9只,随机等分为3组。分别采用破坏关节表面软骨、破坏关节表面软骨+去除关节盘、破坏关节表面软骨+去除关节盘+关节腔内植骨3种不同手段制作模型。术后3个月后观察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形成情况。结果:关节软骨破坏+去除关节盘组全部发生强直;保留关节盘者无一例发生强直;植骨组仅2只山羊发生关节黏连。强直者,光镜下表现为髁突与关节窝间类骨质形成;未强直者。光镜下表现为关节表面破坏。结论:去除关节盘+关节软骨破坏形成的TMJ强直,具有可重复性、短期内发生以及良好的相似性,接近人类病变发生的过程.是一种较好的制作颞下颌关节强直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不同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08年~2013年收治的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患者18例,其中10例行关节间隙成形+喙突游离移植+颞肌筋膜瓣治疗,8例行外侧成形+颞肌筋膜瓣治疗.通过临床及CBCT随访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术后复发率、咬合、面型的影响以及最大开口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2~24月,关节间隙成形+喙突游离移植+颞肌筋膜瓣组术后复发患者2例(2/10),外侧成形术+颞肌筋膜瓣组术后无复发病例.外侧成形术+颞肌筋膜瓣组术后患者咬合、面型及最大开口度与关节间隙成形+喙突游离移植+颞肌筋膜瓣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内侧残存的髁突及关节盘可保留的情况下,采用外侧成形术+颞肌筋膜瓣是治疗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间接性颞下颌关节创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颞下颌关节间接性创伤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新型多功能生物撞击装置 ,在 1 0MPa和 2 5MPa气压下以 0 .845kg圆柱形钢质抛射体对幼年山羊的颏部进行撞击 ,建立类似于儿童间接性TMJ损伤动物模型。结果 :颏部撞击可引起双侧TMJ的间接性损伤 ,包括关节积血、髁状突、关节盘以及关节附着和颞骨关节面等破坏性改变 ,撞击力越大对关节结构的损伤越重 ,这种破坏性改变与人类TMJ损伤后的表现相一致 ,病变较典型 ,致伤方法可靠。结论 :该模型适合于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TMJ损伤的研究 ,可用于TMJ损伤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救治研究。  相似文献   

7.
He创伤对家兔颞下颌关节的影响——X线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只He创伤家兔和6只对照组家兔颞下颌关节的X线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创伤后家兔颞下颌关节出现了早期退行性改变,如:髁状突表层胶原纤维变性、松解、与关节盘粘连;增殖带和肥大带变薄;钙化软骨带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内侧髁突残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2001—2009年收治的内侧有髁突残存的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60例82侧关节纳入研究,分别采用外侧成形术、外侧成形+咬肌瓣和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进行治疗。通过临床和CT随访,评价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术后开口度的改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术;28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咬肌瓣;32侧关节采用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38例48侧关节术后随访1~4a。其中,4/11侧外侧成形术关节复发,占36.4%;3/17侧外侧成形+咬肌瓣治疗的关节复发,占17.6%;20侧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治疗的关节无一例复发。3种治疗方法中,外侧成形+颞筋膜脂肪瓣与单纯外侧成形术相比,开口度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侧成形术保留了残存的关节结构,与颞筋膜脂肪瓣结合,可以很好地预防颞下颌关节强直复发。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了研究胶原酶这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骨关节病的发病机制中重要作用,本实验采用胶原酶关切腔内一次性注射方法,建立障碍 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MJOA)实验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TMJOA病理实质、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具了具有可比性的,便利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方法:拍摄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7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将有变化的指标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关节前间隙(A)、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X/Y)及对侧关节上间隙(S)、髁突高度(TCH)的变化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有相关性.结论: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后移,对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向前下移位,对侧髁突高度增高与其出现的关节症状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咬合创伤对颞颌关节及咀嚼肌影响的组织病理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对10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采用在1侧后磨牙上粘固联冠的方式建立咬合创伤动物模型,按创伤持续时间分为3周和6周两大组,每组又分为届时处死和去除联冠休息2周后处死两个阶段。另以4头作对照。分别对其颞颌关节和咀嚼肌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咬合创伤确实对颞颌关节和咀嚼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了创伤性改变、炎症反应、代偿性增生和退行性变化。本文支持咬合创伤是颔颌关节紊乱症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实验的细胞外基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后,关节结构中某些细胞外基质成份的改变。方法:在建立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偏振光显微镜,改良Masson染色以及阿辛蓝染色,观察30只兔关节盘、髁状突的胶原纤维以及糖胺多糖的变化。结果:细胞外基质研究表明,关节盘前移位术后,关节盘中间带胶原纤维明显断裂,双板区出现含胶原纤维的假性关节盘。早期髁状突糖胺多糖丧失,术后4周开始糖胺多糖合成增加。在关节盘穿孔的标本糖胺多糖持续减少。结论:关节盘前移位可导致胶原纤维破坏,糖胺多糖合成增加。发生严重关节软骨破坏的病例中,糖胺多糖合成减少  相似文献   

13.
建立模拟功能状态下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三维影像重建和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正常人和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正中咬合时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下颌骨螺旋CT和有限元模型三维重建影像的几何相似性良好,加载方式符合生理状况,比较真实地反映和模拟了功能状态下颞下颌关节与牙合的受力情况。为对颞下颌关节在各种状况下的生物力学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病理变化过程,证实关节盘前移位与退行性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手术组动物一侧关节区显露颞骨颧突根部,用丝线垂直穿过关节盘前带的延伸部并拉缝线向前并固定,使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手术对照组的手术步骤与手术组相同,但不缝合关节盘前带的延伸部,也不将关节盘位向前方。正常对照组5只,手术组和手术对照组动物术后1、2、4、8、10、12和16周分别处死。拍摄关节X线片,观察38只兔颞下颌关节X线表现。将兔左、右关节区锯成组织块,肉眼观察兔关节盘的位置。结果 手术组关节盘位置与形态均发生了改变,13侧为部分关节盘前移位,完全性关节盘前移位为11侧,关节盘穿孔为9侧。部分关节盘前移位出现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髁状突骨密度增高。完全性关节盘前移位与关节盘穿孔表现为髁状突骨质增生、破坏及肥大,关节结节磨平以及硬化。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可导致关节骨质改变。完全性关节盘前移位和关节盘穿孔与骨关节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透明质酸对兔颞颌关节间接性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兔双侧TMJ间接性损伤的动物模型,经组织病理学观察来探讨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对这种损伤的影响作用。方法:选用28只3~4月龄新西兰白兔,平均分为6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首先制作兔双侧TMJ间接性损伤的动物模型,然后右侧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左侧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1周1次,每次0.1ml,共5次。同时,分别于伤后24小时、3天、7天、2周、1月、3月时处死,完整切除双侧TMJ行常规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使用生理盐水的左侧TMJ显示了比较明显的退行性骨关节病样的改变。与注射透明质酸的右侧关节相比,两者在损伤程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在整个观察期间未见一例关节内粘连的存在。结论:初步认为透明质酸在防止TMJ外伤后粘连形成和抑制软骨退变等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羊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间接创伤后不同时期髁突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的表达,探讨MMP-13在TMJ创伤后导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自制撞击装置造成山羊双侧颞颌关节间接性创伤。分别于伤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取材,并以正常TMJ作为对照,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TMJ髁突软骨中MMP-13伤后1周即出现强的表达,以后逐渐减弱;荧光着色于软骨破坏区增生滑膜样组织及软骨肥大带较强,正常对照组基本呈阴性反应。结论 MMP-13参与了TMJ创伤所致TMJOA过程,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11只创伤家兔和6只对照组家兔颞下颌关节的X线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创伤后家兔颞下颌关节出现了早期退行性改变,如:髁状突表层胶原纤维变性、松解、与关节盘粘连;增殖带和肥大带变薄;钙化软骨带消失。创伤5月的髁状突X线也出现明显的变化。表明,创伤可以导致颞下颌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从而支持因素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诸多致病因素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对己严重病变的关节盘进行置换及对关节强直进行重建关节盘 ,本文报道耳廓软骨移植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并结合文献报道中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方法 对 4侧结构紊乱、4侧骨关节病、2侧滑膜软骨瘤病及 3侧关节强直 ,共 13侧颞下颌关节 ,用自体耳廓软骨瓣置换或重建关节盘 ,其中 ,6例合并应用关节刨削术 ,2侧用颞深筋膜瓣重建关节外侧囊 ,1侧耳廓软骨瓣复合颞深筋膜修复关节盘以获得足够的厚度。结果 随访期 1~ 13月 ,所有软骨瓣无感染 ,均成活 ,临床疗效满意 ,供区无或轻微变形。结论 在形态和厚度方面 ,人类的耳廓软骨瓣与关节盘较相似 ,是一种置换或重建关节盘的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19.
Pain relief and reestablishment of normal jaw function are the main goals of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 and laser therapy are part of these modalities, although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real efficacy in controlled studies. This research compared these two treatments in a sample of 18 patients with chronic TMD of muscular origin,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LASER and TENS). Treatment consisted of ten sessions, in a period of 30 days. 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of pain and muscle (masseter and anterior temporalis) palpation were used for follow-up analysis. Data were analyzed by Friedman test and ANOVA for repeated measurements. Results showed decrease in pain and increase in AROM for both groups (p<0.05), and improvement in muscle tenderness for the LASER group. Authors concluded that both therapies are effective as part of TMD management and a cumulative effec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mprovement. Caution is suggested when analyzing these results because of the self-limiting feature of musculoskeletal conditions like TMD.  相似文献   

20.
The possible association between orthodontic treatment and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 is a topic of great interest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The true role of orthodontic therapy on the etiology of TMD, however, is still uncertain. From the clinical prospective,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stomatognathic system is always necessary in order to detect possible TMD signs and symptoms prior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orthodontic therapy. 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when planning, performing and finalizing orthodontics,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ho with history of signs and symptoms of TMD. The clinician must always eliminate patient’s pain and dysfunction before initiating any type of orthodontic mechanics. Muscle incoordination, unstable disc-condyle relationship and bone alterations are usual TMD conditions that can interfere with the presenting occlusal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se aspects and presents a detailed clinical guide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e orthodontic patient, considering aspects related to facial pain and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