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及免疫复合物花环实验检测了61例正常人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显示正常人RBC-C3bRR和RBC-ICR分别为17.88±4.90(%)和8.67±3.39(%),男女两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中老年人的RBC-C3bRR及RBC-ICR都明显低于青壮年,年龄与RBC-C3bRR及RBC-ICR均呈负相关。提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随增龄而降低。部份反映了不同年龄段正常人的红细胞免疫系统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2.
许静  秦小红  薛梅 《江苏医药》2007,33(6):596-597
目的 探讨黄芪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脂质过氧化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e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D-半乳糖模型组和黄芪给药组,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心肌组织脂褐素(LPF)的含量、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 ICR).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D-半乳糖模型组大鼠体内血清MDA、心肌LPF含量和RBC-ICR升高,RBC-C3bRR降低(P<0.01);而给予黄芪后,D-半乳糖模型大鼠体内血清MDA和心肌LPF含量降低,RBC-C3bRR升高、RBC-ICR降低(P<0.01).结论 黄芪可以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而发挥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3.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对红细胞的损伤机制及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外循环下行房室缺修补病人20例(CPB时间为30min左右),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A组) 和对照组(B组),每组10人。观察两组病人不同时点的游离血红蛋白(FHb)、丙二醛(MDA),红细胞内钙、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1) MDA、FHb、RBC-ICR、红细胞内钙:转机前,A、B组间无差异,两组转机30分钟后的各次标本含量均明显高于转机前,转机30分钟后A组含量又明显低于B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RBC-3bRR:转机前两组RBC-C3bRR无明显差异,转机30分钟后两组RBC-C3bRR均明显低于转机前。但转机30 分钟后A组RBC-C3bRR又明显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PB可导致红细胞损伤及免疫功能下降。体外循环中加入乌司他丁可抑制体外循环中的炎症反应、减轻红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手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和静脉镇痛(PCIA)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0例择期在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行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CEA组(20例)和PCIA组(20例)。分别在麻醉前,手术后1、3、5d采静脉血样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RBC-ICR)、红细胞免疫黏附肿瘤细胞功能(RBC-CaR)、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RFI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PCEA组术后1d和3dRBC-C3bRR、RFER、SOD比麻醉前明显上升(P〈0.05),RBC-ICR、RFIR、MDA比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而PCIA组术后1d和3dRBC-C3bRR、RBC-CaR、RFER、SOD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RBC-ICR、RFIR、MDA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5d时各值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老年患者外科术后PCEA可抑制氧化应激水平,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稳定和恢复作用明显强于PCIA,可能更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患者红细胞黏附功能和红细胞膜免疫分子CD58表达及其与血肌酐的关系以及中药蚓激酶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件肾衰患者34例,按病因分组,口服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并通过酵母菌黏附试验测定红细胞C3h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R)红细胞C3b受体花环促进率与抑制率,刚流式细胞术测定CD58分子的表达量:正常对照组35例同法测定以上指标.结果 肾衰组服用蚓激酶前后与对照组比,RBC-C3bRR、促进率、CD58均明显下降,RBC-ICRR及抑制率均明显升高(P<0.05).肾衰组服药后与服药前相比RBC-C3bRR及促进率呈上升趋势.RBC-ICRR及抑制率呈下降趋势(P<0.05)).按病冈分析:肾炎组13例、糖尿病肾病组10例、高血压肾病组9例,肾炎组较其它两组RBC-C3bRR及促进率均较低,RBC-ICRR及抑制率均较高(P<0.05):而糖尿病肾病组与高血压肾硬化组之间以上4个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CD58在3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慢性肾衰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CD58分了表达均较对照组降低.肾炎组的粘附功能低于糖尿病肾病组和高血压肾病组,CD58则无差异;蚓激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慢性肾衰患者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但对CD58表达的影响不明显,也无显著地降低肌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与降钙素原的水平,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影响脓毒症红细胞免疫功能的途径。方法:测定各3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抗生素治疗脓毒症及健康人血红细胞免疫功能(RBC-C3bRR及RBC-ICR)及血清降钙素原,分析它们之间的水平。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及抗生素治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RBC-C3bRR均低于健康组,而两组RBC-ICR及血清降钙素原均高于健康组,应用抗生素治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RBC-C3bRR高于未治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组,RBC-ICR低于未治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组。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中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RBC-C3bRR呈负相关,与RBC-ICR呈正相关。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可能与降钙素原表达水平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杨桂珍  杨萍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164-1165
目的 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红细胞酵母花环法检测45例CAA患者及30名健康人T细胞亚群、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 CAA组外周血CD4+细胞及CD4+/CD8+值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 T细胞较正常健康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A组RBC-C3bRR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ICR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免疫在CAA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T细胞及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参与了CAA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老年痴呆症患者病因及发病机制,对2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用红细胞免疫粘附试验检测红细胞受体花环率(RBC-C3bR)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用EU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用化学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以同期23例健康查体老年人作对照。结果,老年痴呆症患者RBC-C3bR为7.29%±0.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2%±2.37%(P<0.05);RBC-ICR、血清IL-6水平和MDA水平分别为9.42%±1.10%、23.17mg±6.23mg/L和21.25mmol±3.14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4.82%±0.64%、10.12mg±2.82mg/L和8.67mmol±0.95mmol/L(P<0.01)。提示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IL-6水平增高和机体氧化与抗氧化机制失衡可能参与AD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胎盘多肽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病毒性脑炎患儿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和胎盘多肽治疗.比较2组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跨内皮细胞电阻抗(FEER)]及红细胞多项指数指标(电泳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结果 2组治疗前CRP、IL-6、TNF-α、SOD、MDA、CD3+、CD4+、CD8+、CD4+/CD8+、IgA、IgG、IgM、RBC-C3b、RBC-ICR、FEER、红细胞电泳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RP、IL-6、TNF-α、MDA、CD+8、IgA、IgG、IgM、RBC-ICR、红细胞电泳指数、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OD、CD3+、CD4+、CD4+/CD8+、RBC-C3b、FEER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胎盘多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够有效降低患儿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并改善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红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 AECOPD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红细胞 C3b 受体花环(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因子(RFER)和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因子(RFIR)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90%(P ﹤0.05)。治疗前2组红细胞免疫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RBC-ICR 和 RFIR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RBC-C3bRR 和 RFER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灯盏花素治疗 AECOPD 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槐耳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高频热疗对胃肠肿瘤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2002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胃肠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槐耳、腹腔热灌注化疗结合高频热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腹腔热灌注化疗结合高频热疗。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百分率,免疫粘附酵母花环法检测红细胞免疫功能,同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时间和总生存期。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CD3+、CD4+、CD8+阳性细胞数,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TER、RBC-C3bRR、RBC-ICR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CD3+、CD4+、CD8+阳性细胞数,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CD3+、CD4+、CD8+细胞数量、NK细胞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年和3年的无进展率分别为68.3%和36.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5.6个月,对照组1年和3年的无进展率分别为48.3%和26.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1.62个月;研究组1年无进展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3年无进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研究组术后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35%,对照组术后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3%和28.3%,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为主,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耳颗粒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高频热疗治疗胃肠肿瘤术后患者能增强其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但对患者的近期总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水平,并观察血液灌流对其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组(HP+HD组)和单纯血液透析组(HD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血;健康人25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结果①透析及灌流治疗前两组患者血MDA、SOD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血TAC、GSH-Px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各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血MD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血SOD、TAC、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组治疗后血MDA降低的水平、GSH-Px升高的水平较单纯血液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SOD、TAC与透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着严重的氧化与抗氧化失衡,血液灌流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肿瘤患者围术期红细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在本院行肿瘤切除术的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ASA分级1-3级。门诊体检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其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24例。其诊断标准均符和肿瘤诊断标准。其中乳癌10例。其中直肠癌6例。甲状腺癌2例,胃癌6例,甲状腺囊肿8例,乳腺良性包块8例。分别测定其术前,术中,术后三种血样,肝素抗凝后送检。采用郭峰设计的酵母菌花环试验法测定红细胞的免疫功能。结果无论良恶性肿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其在不同时期的红细胞RBC-C3bRR均降低;其中乳房良性包块(P〉0.05);甲状腺囊肿(P〉0.05);胃癌早期(P〈0.05);其余各组差别显著(P〈0.01);而肿瘤患者RBC-ICR升高,其中良性肿瘤(P〉0.05),甲癌(P〈0.05),其他组(P〈0.01)。结论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晚期恶性着,红细胞免疫功能最低,预后不良。手术切除后因解除了肿瘤的刺激和压迫,红细胞免疫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王垣芳  邵光大  刘云波 《中国药房》2010,(29):2733-2735
目的:探讨马来酸罗格列酮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小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和马来酸罗格列酮组(5 mg.kg-1.d-1),灌胃给予相应药物,连续10 d,末次给药40 min后除假手术组外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检测肾脏指数,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肾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常规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马来酸罗格列酮组小鼠肾脏指数降低(P<0.01),血清BUN、Cr、肾组织中MDA含量均减少(P<0.01),SOD和GSH-Px活力增加(P<0.01或P<0.05)。结论:马来酸罗格列酮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自由基引起的肾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服维生素(VitE)对静脉补铁诱导的氧化应激及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及静脉补铁加VitE组,每组20例,另设健康对照20例。静脉补铁组:行血液透析治疗时由静脉输入100mg蔗糖铁注射液,起始为每周2~3次,完成总剂1000mg后改为每周或2周一次,使患者的铁蛋白维持在100—300ug/L之间。静脉补铁加VitE组:除按上述方法补铁外同时口服VitE200mg,2次/d。两组患者同时使用促红素治疗(100~150U/kg·w)。检测三组治疗前和补铁组、补铁+VitE组治疗1个月及6个月血脂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治疗1个月,补铁组与治疗前比较MDA、AOPP、TCH、Lp(a)、ApoB含量升高(P〈0.05),SOD、GSH-Px、ApoAl含量降低(P〈O.05),TG、LDL、HDL、VLDL无明显变化。补铁+VitE组与补铁组比较TCH明显降低(P〈0.05)。SOD、GSH—Px,AOPP、MDATG、LDL、HDL、VLDLApoAl、ApoB、Lp(a)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补铁+VitE组与补铁组比较SOD、GSH—Px、ApoAl明显升高,AOPP、MDA、TCH、Lp(a)、ApoB明显降低(P〈0.05),TG、LDL、HDL、VLDL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静脉补铁可以加重MHD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及脂代谢紊乱。长时间口服维生素E可以改善MHD患者静脉补铁诱导的氧化应激及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葡菊胶囊对老龄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产品申报保健食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2月龄大鼠随机分组:按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分组,随机分为1个老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3个受试样品剂量组,另设1个青年对照组。分别经口给予0.225g/kg、0.45g/kg、1.35g/kg葡萄样品,相当于人体推荐剂量的5、10、30倍,按试剂盒说明测定MDA含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样品各剂量组的动物体重与老年对照组的动物体重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45g/kg、1.35g/kg剂量组的MDA含量分别由实验前的(4.10±0.18)nmol/mL和(4.14±0.16)nmol/mL降低到(3.45±0.34)nmol/mL和(3.25±0.36)nmol/mL,与老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45g/kg、1.35g/kg剂量组的SOD活性分别为(146.19±10.81)U/ml和(155.01±13.09)U/mL,与老年对照组的SOD活性相比,显著升高(P〈0.05)。0.45g/kg、1.35g/kg剂量组的GSH-Px活性分别为(1454.69±215.98)U/mL和(1732.04±277.22)U/mL,与老年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葡菊胶囊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二巯基丙磺酸钠对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即生理盐水组,简NS组)、二巯基丙磺酸钠组(DMPS组)。参照ZeaLonga等方法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MCAO),除Sham组仅施行手术而不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外,其余大鼠均接受大脑中动脉栓塞术,缺血2h时退出栓线实现再灌注,以出现提尾悬空时左前肢屈曲内收,视为模型成功标准。在再灌注24h后取全脑制成10%匀浆,光谱比色法测定MAD含量、SOD和GSH-Px活力。结果①tMCAO大鼠神经行为缺陷评分:各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24h按照Julio神经行为缺陷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缺陷评分,各缺血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缺陷,药物治疗后,能不同程度的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缺陷(与NS组比较,P<0.05);②tMCAO大鼠梗死面积百分比测定: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梗死现象,经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后,能不同程度的的减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的梗死面积百分比(与NS组比较,为P<0.05);③HE染色光镜检查:tMCAO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坏死范围增大,存活细胞减少,坏死严重,DMPS组能改善梗塞区神经细胞的变性程度;④与缺血再灌注组(NS)比较,DMPS组不完全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MAD含量显著下降(P<0.01),SOD活性和GSH-Px活性均显著提高(均为P<0.01)。结论二巯基丙磺酸钠能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MAD含量,提高SOD和GSH-Px活性;改善神经行为缺陷和减少梗死面积百分比,减轻神经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顶一颗珠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左心功能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取20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和头顶一颗珠研究组10只,分别用生理盐水和头顶一颗珠水提取液灌胃4周后,造成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再灌注15min、25min后左心室内压力峰值(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再灌注15min时,研究组大鼠LVSP、±dp/dtmax和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P均〈0.01),LVEDP及MDA降低(P〈0.05,P〈0.01);再灌注25min后,研究组大鼠LVSP、±dp/dtmax明显升高(P〈0.01,P〈0.05)、LVEDP变化不显著。结论头顶一颗珠能明显提高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左心功能,可提高血中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快速相与延迟相叠加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0 g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将其随机分成单纯IR组、快速相(EPC)组、延迟相(DPC)组、EPC与DPC叠加(EDPC)组,每组各12只。通过实验设计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对比各组皮瓣IR后血清LDH、MDA、GSH-Px、SOD变化情况以及皮瓣存活率。结果 EDPC组的MDA、LDH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而GSH-Px、SOD及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快速相与延迟相叠加对大鼠IR皮瓣具有保护作用且优于单一的快速相或延迟相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